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提高幼儿计数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leicaiyin 感谢 leicaiyi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数起计数——按数取物——按群计数。对于计数活动的教学,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有层次、有目的地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 
        关键词 计数能力 顺序性 实践教学 研究分析 
        幼儿计数活动就是利用自然数列的顺序,按顺序说出数词和客观事物的每一客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最后说出的数词起着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作用。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由于计数活动其结果表示的数乃是一个集合类的标志,要求幼儿要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为此,幼儿在计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漏数、重数、乱数、顺口溜、手口不一致等思维不到位的现象。因此,计数能力的教学应该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突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坚持教学的直观形象性、操作实践性和游戏兴趣性的原则。通过学具的操作,做到形与数的结合,使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幼儿尽快地提高手口一致的点数和准确说出总数的能力,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的思维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现将提高幼儿计数能力的一些做法分述如下: 

        一、 抓能力发展的顺序性,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表明,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数起计数——按数取物——按群计数。这一顺序性反映了幼儿从逐一计数向按群计数的过渡。 
        这几种计数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条件,都遵循由低到高,由外部展开到内部压缩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有助于促进幼儿计数能力的提高。在整个计数活动中,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关键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是数的顺序关系、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整个计数活动的核心概念。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主要将数词与客观事物、数目与物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若要使幼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要抓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前后知识相互蕴涵、自然推理。 

         二、从逐一计数向按群计数过渡发展的教学 
        (一)通过按物点数,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按物点数是幼儿认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基本手段。按物点数要求幼儿将口说的数词与客观事物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联系,做到手、眼、口一致,最后说出总数。要求幼儿在按物计数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 
        幼儿初学点数时,难点主要体现在手口不一致,出现重数、漏数、乱数的现象,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这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所以,初教幼儿点数时,将点数的物体排成一行,强调手的运动方向。刚开始,强调训练用右手从左往右地点着实物数,把每个物体与自然数列个数一一对应起来。 
        注意训练幼儿手、眼、口协调活动,使手点的物体与口说的数词一一对应起来。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总数,每次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声音可以加重或提高,以便引起幼儿的注意;也可以做一个手势,在数过的物体外面画一个圈帮助幼儿强化对总数的理解;也可以用集合图表示总数,帮助幼儿理解其含义。如认识3时,可以在3个苹果外面画一个圈,表示一个整体,帮助幼儿理解总数的含义。 
        这样在教学中,让幼儿经历从具体实物到半抽象物,再到抽象数字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加深对数的理解,使幼儿逐步理解数词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为了提高幼儿的点数能力,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可以将感知集合的物体排列成一行,也可以将感知集合的物体排列成几何图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幼儿学习计数,形成数概念打下基础。 
        (二)通过按数取物,培养幼儿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按数取物,就是要求幼儿按教师所给的数量取物。首先要求幼儿理解所给数量的实际含义,然后根据教师所给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使数目和物体建立一一对应联系,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 
        按数取物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在教学中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如教师说:“请你拿出4个棋子。”有的幼儿会不加思索的随意拿出几个棋子;有的会看旁边同伴拿的棋子;有的幼儿会犹豫不定,看老师的脸色或口气而定。倘若教师说:“你拿对了吗?”幼儿马上会把拿好的棋子放回去,重新拿。年龄越小的幼儿,这些特点越明显。说明这些幼儿不理解按数取物的含义,注意力不集中、不会思维。为此,在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上,我们采用情景交融的游戏法、操作法、表演法等来培养幼儿的目的性、集中性,加强幼儿对按数取物含义的理解,发展幼儿对数量与物体的感知、直觉判断以及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是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丰富的形象化、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其次是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幼儿获得直觉经验,提高物体与数量的感知和直觉能力。第三是通过从取具体实物到抽象的数,又从抽象的数到取具体实物的双向活动,使幼儿在数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对应关系,巩固幼儿对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从而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是通过各种智力游戏对幼儿进行倾听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综合的直觉判断力的训练。如听音摆棋、看数抓棋、小手拍拍、小动物叫等游戏。 
        (三)从数序的任意一数计数,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从数序的任意一数计数,就是让幼儿从1除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开始计数,是对数序巩固再认识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幼儿计数时总是从“1”开始一个一个地数。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养成了从“1”开始的习惯,所建立的知识是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机械的联系,使幼儿把自然数列看成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教幼儿从数序的任意一数计数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让幼儿理解自然数的排列顺序:运用实物演示与讲解、动手操作与游戏,先让幼儿学习1—10的自然数序,然后再学习10以上的数序。 
        其次要学会倒数:通过实物点数,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如3—1、5—1、10—1。在幼儿能熟练地进行实物倒数的基础上,教幼儿用数字或口头形式学习倒数,如看棋盘的数字表倒数。还可通过游戏训练幼儿倒数的能力。如口头游戏,教师说一个数次,要求幼儿倒数至1。教师说8,小朋友从8开始倒数到1,教师说16,小朋友从16开始倒数到1。教师不断变化发出的指令,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 
        最后再教幼儿接数,也就是从数序的任意一数计数。训练幼儿接数的方式很多,可以听数接数,教师说7,幼儿接数8、9、10……还可以倒接数,教师说9,幼儿倒接数8、7、6……1。 
        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幼儿初步认识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比较深入地理解了数的实际含义,从而训练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幼儿从数序的任意一数计数的能力。 
        (四)教幼儿按群计数,提高计数能力 
        按群计数就是将物和数分成群,以群为单位按顺序数数,是一种简便的计数方法。5—6岁是幼儿按群计数发展的最佳期。教幼儿按群计数,一般以2个为一组——5个为一组——10个为一组的顺序过渡,逐步形成数群概念。 
        教幼儿两个两个地数,先让幼儿将各种颜色的棋子在棋盘第一排插两个,边插边两个两个地数到10,用手指两个两个地数(食指和中指),再引导幼儿说出10里面有几个2? 
        这样在教学中,抓住以群为单位数数,一方面深化了数群概念,发展了幼儿的综合、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加快了计数速度,提高了计数能力,形成基数概念,为以后学习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三、 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我们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进行了计数能力的测评,结果显示:小班幼儿按物点数、说出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听题摆棋、记数能力明显提高。中班幼儿按数取物、口头计数均保持了优势,按数的规律排序、认数、写数字1—100达到了显著水平。大班幼儿按群计数优秀率达到90%以上。 

        四、体会 
        幼儿计数能力的培养,只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通过形数结合使两种思维有机结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些基础的知识难点,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可以化解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计数能力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走迷宫图:帮黑猫找到围栏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