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钟”的课例研讨
时钟的认识是大班年龄阶段时间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认识时钟”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是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这次活动除承担这次教学活动老师外,还有教研组的成员。
第一次试教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知道它的用途。
2.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学习按时做好事情,懂得爱惜时间。
活动过程:
在认识时钟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有三个指针的圆形实物钟。在引导幼儿观察钟面结构时,幼儿能说出钟的外形,但总是以“长针、短针”来说“分针、时针”,有部分幼儿会说“秒针”或“1—12个数字”。
简短的观察小结后,过渡到请幼儿观察它们的运转方向,同时认识整点和半点。在拨旋钮时,由于旋钮很短小,又不灵活,不便演示,造成在拨动分针走一圈时,中途停了两次。原想这个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钟,幼儿观察起来很轻松,这一节只需简单引导,再给幼儿一个小结,就能掌握了,没想到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幼儿总是分辨不出来,使幼儿对这个活动渐渐失去了兴趣。随后,在“看图画指针”的活动中,幼儿分不出时针、分针及其长、短,更不能说出几点钟:在“制钟面”活动中,幼儿不知数字的排列顺序规律,还有的幼儿在钟面写上了“40、50……”等数字。
教研组研讨:
1.对活动目标的评议:
教学目标是预期幼儿学习的结果。老师高估幼儿目标过多,重点不突出,这个目标建议分成二到三节课时来完成。
2.对活动准备的评议:
教师准备不充分,提供给幼儿观察,操作的材料不足,层次性不明显。
3.对活动过程的评议:
(1)教学方法方面形式单一,未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基本是由老师引导幼儿回答,未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去建构相关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有关数学问题。
(2)语言规范方面:幼儿受词汇量和已有经验的影响,总是以“长针,短针”来代替“分针,时针”的说法,要让幼儿掌握这两个新词汇,老师的语言应规范,时刻强调“时针,分针”,慢慢引导幼儿运用。
(3)教具方面:老师考虑到要让幼儿观察指针运转规律,采用了实物时钟,但是没有考虑到钟面有一层玻璃,有反光,加上实物钟太小,造成后面、旁边的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自制一个较大点的钟,先引导幼儿掌握指针的名称和特点,再出示去掉壳的实物钟,让幼儿实实在在的观察。
(4)小组活动方面:层次性不够突出,有的太难,如果改为单一的“制钟面”的几个不同层次,可能要好些。
第二次试教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的分针,时针,认识整点。
2.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不再要求幼儿坐在位子上看黑板上的图片,而是事先在教室周围贴上8幅表示整点的不同形状的时钟图片,采用了请幼儿自己去找“你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让每个幼儿都能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发现,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其中,这为幼儿建构有关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也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活动中,幼儿总是说“长针、短针”,这充分说明“长、短、粗、细”,这些量词是幼儿已有经验,幼儿充分运用了已有经验。建构时间经验,到能恰当运用“时针和分针”,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在这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只关注到数字,没有关注到格点。
教研组研讨:
1.对目标的评议:
目标的范围缩小,教学活动的重点也一目了然,特别是在目标2的实施过程中完成目标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知识内容很快被幼儿吸收。
2.对活动过程的评议:
(1)教学方法的改进:放弃了课堂上一本正经坐在位子上看图片,比较,讨论的方法,改为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选择钟面观察,讨论,有目的性的自主观察一老师小结,幼儿的主体得到体现,兴趣得到提升。
(2)语言规范化:幼儿的叙述中难免会出错,但老师正确恰当的语言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在老师不断强化下,幼儿会正确使用“时针、分针”或“长分针、短时针”。
(3)教具的改进:这次老师自制钟面教具和贴在墙面上的图片钟面都很大,较简洁,但老师为了增强钟面接近生活,在制作时,刻意用了不同颜色的笔绘制,以及在钟面下方画一些花纹,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反而给幼儿的观察造成干扰,这时的教具只需要突出几个要掌握的地方就行。
(4)容易忽略的地方: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忽略了引导幼儿找到时钟最上面的数字和最下面的数字,以至幼儿在制作时钟时最上面的数字有的写“1”。
第三次试教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针、分针的转动方向及规律,能正确拨整点。
2.发展幼儿观察辨别能力。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及能力状况,调整了教学方案。在简单的复习钟面结构时,请幼儿找找钟面上还有上次没有被发现的,引出对格点的认识及格点间距离的自然测量,再以分针、时针赛跑的形式,请幼儿多次观看课件,了解它们的运转关系。这时,幼儿观察出两个指针都同时朝着一个方向走,而且分针跑一圈,时针才走一个数字:同时让幼儿知道,当分针走一圈,时针只走一个数字,表示过了一个小时:接着请幼儿站起来用手臂的肢体语言感知指针转动方向。这种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克服老师现场拨针的失误,同时也能吸引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再配以手动感知,让本是枯燥、抽象的运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亲身感知,更便于幼儿掌握。
教研组研讨:
1.目标的评议:
对目标1的表述还应具体,如运转关系定位在哪些方面,重点要让幼儿掌握的是什么;目标2的表述过于笼统,建议从情感方面的意义着手考虑目标是什么。
2.对活动过程的评议:
(1)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肢体语言感知,充分调动幼儿对数学内容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的把握:老师应该明确这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了解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后,幼儿能正确按照顺时针方向拨整点。老师尤其应着重对12点整进行演示。
第四次试教
活动目标:
1.正确区分整点和半点。
2.学习按时做事情。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大胆的运用发现、操作、讨论、游戏等方法,创设“时钟兄弟”的环境,组织幼儿去观察、比较、拨弄,带领幼儿自己去寻找异同。活动中要求幼儿克服对老师的依赖和思维的惰性,积极地多角度进行思维活动,幼儿非常有兴趣,注意力很集中。其中,有的幼儿大胆地指出“老师,你的钟面画错了,整点分针该指到12,而你画的分针指到6。”
在老师小结半点时,语言不精确,引起幼儿对指针在数字“前”、“后”的争议。
教研组研讨:
1.对目标的评议:
目标1明确指出这节课的重点。目标2明确指出认识时钟的目的——建构时间经验后,能规范幼儿的行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对活动过程的评议:
(1)教学方法方面:这次幼儿在边看边操作中去找异同来认识半点,进一步区分整点和半点,把握了教学中的细节,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教学语言的精确性:在小结半点规律时,老师的一句“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几的后面就是几点半钟”,造成幼儿理解上的错误,如果改为“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几过去一点就是几点半钟”要好得多,具体要结合钟面向幼儿讲清楚。
(3)还需进一步教学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建构时间经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幼儿按时做事情的好习惯。活动过程中没有体现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和策略,每一次都是出示一个图片,幼儿自由说出时间并拨出来,以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上,老师并没有着重提出来。
手工材料
关键词:认识时钟
- 认识时钟FLASH 2008/11/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