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幼儿对数学感兴趣的方法
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开始上数学课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根据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幼儿数学教育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年幼无知的孩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老师们去研究最好的方法来教育幼儿。本人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发现幼儿大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尝试将数学“故事化”“故事化”最大的好处是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伴随着动听的故事引起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尝试将数学知识“故事化”的几点做法:
一、数学知识编成小故事 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尝试着将讲解的数学知识编成幼儿们喜爱的小故事,比如在教幼儿认识数字“1”、“2”、“3”、“4”时,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来讲解:有一天,小蝌蚪去找妈妈,它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妈妈可高兴了,给了小蝌蚪们每人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饼干,一只小蝌蚪问妈妈:妈妈,今天小鲤鱼问我,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饼干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青蛙妈妈说,可用数字“1”来表示。讲到这里,我暂停下来,举起早准备好写有“1”字的大卡片,告诉幼儿这个数字读“yi”,用同样的方法,幼儿很容易认识了“2”、“3”、“4”,为了让幼儿记住这些数字,我继续编下去:小蝌蚪们都很聪明,很快记住了这些数字的读法,可是怎样去记住它们呢?青蛙妈妈说,可以这样记:“1”像粉笔能写字,“2”像鸭子点点头,“3”像耳朵会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接着我要幼儿跟着我一起读这首顺口溜。每读一个数字,我便把早准备好的实物如粉笔、画有蚂蚁的卡片、小红旗、塑料小鸭子依次展示在幼儿面前,以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在这充满愉悦的宽松的氛围下,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的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的记忆特点。
二、创设情境,让幼儿自编小故事 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我尝试着由接教授者变成旁观者,在复习“1+1”=2时,我试着让幼儿自己编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幼儿对数字的感性认识。比如,有的幼儿在我的鼓励下,会这样编:妈妈给了我一个苹果,后来爸爸也给了我一个苹果……“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暗示幼儿数一数手指,结果很顺利地知道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有的幼儿还能仿造我编的小故事:小狗狗到小花猫家玩,小花猫很客气,拿了一块饼干给小狗狗吃,小狗狗吃完后又拿了一块给它吃,小狗狗一共吃了“一块加一块”等于两块……就这样,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旁鼓励,暗示幼儿自由发挥,幼儿的临场发挥水平大出我所料,很是令人高兴!
三、故事与游戏的结合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学实践证明,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几乎离不开操作法教育,它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设计故事情节时,我尽量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也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幼儿对数字1——4的感性认识与“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识别,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大象伯伯邀请森林里的动物到它家玩,它要小兔子给它送一支红色的铅笔,小松鼠给它送两朵黄色的菊花,小山羊给它送三颗绿色的小草,小青蛙给它送四个蓝色的乒乓球,现在,我们都到大象伯伯家去玩,好不好?于是在幼儿的欢呼声中,我把早准备好的操作实物如不同颜色的铅笔、菊花、小草、乓乒球……堆在教室一角落,要幼儿在游戏活动时自己去寻找,然后把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贴在幼儿身上,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我自然是扮演大象伯伯了,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轻松学会了颜色的分类,对实物的反复操作,更加深了数字1——4的感性认识。四、编故事应主意的方法 1、尽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所编故事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所编故事最好要富于儿童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专心听讲。 2、尽量形象生动。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的科学性,难免枯燥乏味,因此在编故事时,不但要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而且要讲得形象生动,避免枯燥无味,直接套入。以上是我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其实也无定法,幼儿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创设出更多的适应幼儿的教学方法。
手工材料
关键词:感兴趣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