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里的“小报告”事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huaming 感谢 huaming 上传 0人参与

        你可能不知道,你家的宝贝在幼儿园可能正经历着怎样的“烦恼”!他可能被别的小朋友向老师那里打了“小报告”,也有时候会扮演那个打别人“小报告”的宝宝!幼儿园老师每天被淹没在“小报告”的海洋里,既开心又头痛。作为家长,又有怎样的方法来面对? 
       “老师,刚才李小辉准备把大肚子金鱼捞起来看!会弄死金鱼的!”“老师,刚才王贝贝把她不爱吃的肥肉丢在我碗里”“老师,刚才你弹琴时,肖扬和周圣杰做鬼脸来着,他们不好好唱歌”“老师,杨育新把掌上游戏机带到学校来了!他还说不要我管!” 
        类似这样的告状,幼儿园老师真是耳熟能详、见怪不怪,令老师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们热衷于告状?一点看不惯的事都要“顶着状纸”冲过来? 
        告状的小朋友,专幼儿园老师又爱又恼。恼的是,他们把芝麻绿豆大的矛盾都夸张上交,让老师花费许多精力去解决小朋友之间无关紧要的“错误”与纠纷;爱的是,某些时候孩子的“通风报信”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其他小朋友背着老师玩出某些出格花样,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安全时;有些老师也认为,有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在场,孩子们的行为会比较谨慎,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因为有“眼线”在场监督嘛。 
        那么,“小报告宝宝”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苦恼”?我们又该怎样去帮助这些宝宝? 
        “小报告宝宝”出自什么样的环境 

        ① 当孩子觉察幼儿园老师有所偏心时,打小报告就成了孩子寻求与老师亲密关系的一条“捷径”。 
        我们发现打小报告的女孩比例远远超过男孩,这是因为3~6岁的女孩心理上比男孩成熟,更能敏锐地发觉老师的偏爱与偏袒。一些幼儿园老师偏袒伶牙俐齿、容貌出众的孩子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个时候,容貌和能力都不出众的孩子将以何种方式与老师亲近?很可能就是打小报告。孩子的思维非常单纯,他(或她)会把老师设定的规矩当做唯一的鉴定对错的标准,只要有人违反老师制定的规则,你看吧,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小线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告诉老师:我太气愤了!今天,有人挑战了你的权威!打小报告的孩子,对老师偏爱的那些“宠儿”的行为也特别关注,只要他们稍稍做得不够模范,就会添油加醋地前去告状,借此希望对方立刻得到老师的批评与惩罚,从而反衬出自己的“优异”表现。也就是说,这一类打小报告的孩子是明显地基于嫉妒心态。如果老师特别注意不去流露出对某几个孩子的偏爱情绪,注意对每个孩子视同仁,孩子打小报告的热情,自然就会小得多。 

        ② 当孩子认为打小报告可以树立其在群体中的“权威”时,会更热衷此事。 
        不可否认,某些经验欠缺的老师会在无形中鼓励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她认为可借此了解班上孩子的守纪状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师采取这样的一种态度,她一定会在打小报告的孩子面前流露出重视和赞许,这样孩子就会因为在老师面前“告上了状”而在群体中流露出骄横和傲慢情绪:“不听我的?不听我的就去告诉老师!” 

       ③ 孩子的父母在家也经常批评亲友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如果孩子爱在幼儿园里打小报告,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打电话或饮茶闲聊时,有没有说亲友的不是。有些父母经常在餐桌上或电话里议论亲友的“问题”,把自己看不惯的细节都拎出来敲打,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感受到的全是讲别人坏话的愉快神情,他自然会无意识地加以模仿,而且认为,贬低他人是抬升自我形象的最好方式。由此可知,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身教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别人,孩子会吸收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自身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然也比较容易依照自身喜好去评价同龄小朋友,而且持否定态度居多。 

        “小报告宝宝”的“苦恼” 
        苦恼一:不被同龄伙伴认可,甚至被集体孤立的苦恼 
        打小报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间谍宝宝”或“线人宝宝”与班里其他孩子的交往,他(或她)会被班里其他小朋友视做“破坏我们的计划的人”。当其他小朋友有了新鲜的尝试和冒险目标时,他们会千方百计躲开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以防止某些尝试行动还没有实施就“遭遇流产”。有些时候,孩子的尝试欲只是基于好奇心,如把植物角种植的花生拔起来,看看真正的花生荚是否长在泥土里;再比如试一试芋头能否在水里发芽;小金鱼离开妈妈是否能活下来……完全没有冒险和尝试的幼儿园生活是苍白无趣的,因此,当打小报告的孩子急于去向老师汇报大家的“出格行径”时,他肯定会成为集体中“不受欢迎的一分子”,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打小报告的孩子是牺牲了同伴关系去讨好老师,“他是个小马屁精。谁都怕跟他交朋友。” 

        苦恼二:假如老师没有用想象中的热情来回应他,他会很失落 
        打小报告的孩子,一心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关注和赞许,他希望老师一收到“状纸”就会干预此事,而他像一个小功臣一样趾高气扬地跟在后面,成为老师判定是非的助手。令孩子“失望”的是,老师有时太不把他的报告当一回事了,老师只是笑笑,告诉他那是小朋友之间的“小矛盾”,“要相信他们一会儿就会和好,他们会解决这些小问题。”当老师如此“淡然处之”,孩子心中会有失意,认为自己付出那么多努力还是得不到老师的“另眼相看”。如果老师忙于班级事务,对“小报告”回应以不耐烦的口吻时,孩子心中更会惴惴不安,担心老师的关注和宠爱。 

        苦恼三:父母的怨责,也让动辄告状的孩子不知所措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打小报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老师会善意地提醒孩子的父母关注这种行为,认为孩子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会影响到孩子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老师这样一说,一些急性子的父母就会怨责小孩,说他“多管闲事”,告诉他“以后碰上看不惯的事也别管!”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孩子爱告状,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同龄人的行为做出“好坏”、“对错”的判断,尽管表现的方式值得商榷,但“是非分明”的出发点还是值得赞许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孩子,让孩子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岂不损失更大? 
        
        追本溯源:“小报告”的深层心理——“社会化不足” 
        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在4岁到5岁之间发展到顶峰,之后还有一个平台期,到8岁以上,大部分孩子才会隐约觉察到“打小报告”是幼稚的、不受周围的人欢迎的行为。幼儿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认为“小报告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社会化不足”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幼儿的“社会化不足”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其一,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事,是对他不利的还是与他毫无关系的,只要他看不惯,认为是坏了纪律和规则,就不能给予理解和包容。 
        其二,他们完全依据“权威”的评价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行为,表现为非常在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做了好事就一定要受表扬,一点也不肯吃亏,从不会做“无名英雄”。 
        其三,对自己会另立一套标准。如果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只要没有人发现,就不会感到后悔或难过,很少有内疚和自责的心理体验。 
        其四,对同龄伙伴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不能分享他人的成功和幸福,对朋友的进步不能表现出真心的祝贺,嫉妒心很重。 
        第五,做事多数情况下十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对老师的指示执行得很全面,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对其他小朋友自由散漫的行为表现出十足的“义愤”。 
        以上五条一般不会出功旺一个人身上,但只要出现两到三条,也足以说明孩子的“告状行为”是由“社会化不足”衍生的。对于在幼儿园阶段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只要老师正确引导,父母及早发现并给予点拨,或者老师组织全班小朋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交流处理这类矛盾的经验,社会化不足的问题是可以得到扭转的。 

        “小报告宝宝”也需要帮助 
        “社会化不足”的阶段,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只是有些孩子再现得更突出一点。这个时候,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对其淡化处理,鼓励孩子自行解决矛盾和纠纷。 
        一般来说,小孩子来找老师“告状”的时候,都带了委屈、愤懑的情绪,他既不知道怎样去应对,又急欲宣泄情绪,求得“公道”和心理平衡。作为老师,首先要理解他的情绪,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他为何如此委屈和惯怒上,而要放在“你打算下面怎么做”上。你可以给他一些自己去和小朋友“谈判”或者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请务必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 

        ① 赞许孩子揭发不良倾向的热诚,告诉他哪些事情的确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善良、有是非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想办法减少孩子“事事告状”、“恶意告状”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有些“状”是必须告的,例如当你看到小伙伴在玩火玩电、残害小生灵时;当你看到瘦小的孩子受到高胖的孩子的欺侮和威胁时;当你看到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没有人注意到他时,他可能是需要帮助或者生病了,你应该尽快告诉老师这件事。 
        
        ② 尝试一下角色扮演,告诉孩子,老师没有第一时间帮你解决问题,不是不关心了,而是太忙了,而且老师也希望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告状的孩子发现老师对他的“报告”淡化处理或不予理会,会感到特别委屈。这个时候老师不妨让这个孩子来扮演“小老师”,自己扮演“告状的小孩”,来让孩子以“角色置换”的方式,切身体验一下“状纸受理者”的忙碌和应接不暇。当孩子对老师的“告状”感觉厌烦时,他也会由衷地体会到,有些“鸡毛蒜皮”的状子给老师增加了不少负担,而自己动不动把“矛盾上交”显得多么幼稚和无聊啊。“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慢慢明白,哪状是可告可不告的,哪些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③ 鼓励孩子们相亲相爱 
        前面已经谈到,爱告状的孩子,其深层心理就是“社会化不足”,而“社会化不足”除了年龄关系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缺少“幼儿园同学是我的兄弟姐妹,大家应该互相谦让,相亲相爱”的认识。一个对他人满怀戒心和嫉妒的孩子,从不会去关注别人的感受,体会到自己的告状行为可能对其他小朋友产生了怎样的压力和伤害;如果我们充分让小朋友体会到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可贵,孩子就会考虑到“告状”行为的后果,其告状的冲动也会小得多。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小报告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淡彩线描活动教案:花海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