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人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他们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会觉得容易得多;如果学会了英文,再学法语等就没有那么难了;儿童在做语文作业时养成了爱整洁的书写习惯,那么他们在做其他作业时也会变得爱整洁。还有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迁移?迁移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节  迁移的一般概述
 
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
    (一)迁移的含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比如幼儿认识了“石”字后,有可能促进对“岩”的学习;幼儿在幼儿园学会的观察技能可以迁移到幼儿园以外的其他观察活动中去;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态度也会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迁移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等不同社会情境之间。
    (二)迁移的种类
    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就幼儿的学习而言,比较典型的迁移类型主要有: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正迁移表现在幼儿对于新学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幼儿认识了“田”字后,将“由”也等同于“田”。负迁移经常使某种新的学习容易产生错误,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如幼儿在幼儿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影响到小学的学习活动。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以前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新建构等。比如,随着新的学习的不断进行以及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关于鸟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非常强调一般迁移,认为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态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适用于多种情境,并且能使以后的学习变得较容易。比如幼儿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态度可以广泛迁移于家庭、小学或其他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字,则比较容易产生具体迁移。具体迁移的范围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迁移的作用
    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显然,学会学习或进行有效的学习是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要真正地学会学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迁移。所以,迁移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迁移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环节
    幼儿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这些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或迁移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迁移,幼儿的知识经验才得以不断改造、扩展、概括、系统,心理才得以发展。
    (二)迁移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迁移规律来指导幼儿的各种活动,可以促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促进幼儿心理的加速发展。在进行教育和教学设计时,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方法的确定、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育与教学的进程,提高效率。

三、影响迁移的条件
    研究表明,迁移的产生不是自动的,而是受制于各种条件。幼儿身心的各种特点、幼儿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性等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各因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迁移。此处仅介绍影响幼儿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  
 
    (一)相似性   
    许多研究证明,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既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如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如幼儿的学习方法、态度、情感、过程等方面的相似。
    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等与小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则幼儿比较容易迁移已有的经验,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活动中。这并非意味着迁就幼儿的原有水平,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展已有心理结构。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小学有充分的沟通与衔接,双方都从促进幼儿迁移的角度考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尽量创造并充分利用各种相似性,以帮助幼儿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样,家庭、社区等也应考虑到相似性的问题,以使幼儿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迁移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经验。

    (二)已有认知结构的特性
原有的经验或认知结构的不同特性影响着后继的学习,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法,原有经验的特性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比如,有个研究者曾对一个3岁幼儿进行了实验。他让该幼儿在两张纸中的一张下面找到食物。一张纸是浅灰色,另一张纸是深灰色。食物就放在深灰色纸的下面。然后训练该幼儿学会在深灰色纸下面取得食物。当该幼儿学会后,改变实验条件,用一张颜色更灰的纸代替原来深灰色的那张纸,而用深灰色纸代替原来浅灰色纸,并将食物仍然放在颜色更灰的纸下让该幼儿再取食物。实验多次,该幼儿每次都从颜色更灰的纸下面取得食物。
这个实验说明,在前一次实验中,被试学会了在较暗的一张纸下取得食物,在后一次食物中,被试发现了与前一次同样的情境关系,并把两种情境联系起来。所以仍然对颜色更灰的一张纸作出反应。也就是说,该幼儿把原有的经验迁移到后面类似的情境中来。
一般而言,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布鲁纳非常强调概括的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就幼儿阶段而言,要使幼儿的知识经验达到真正的概括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引导着幼儿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活动,来理解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特性,进而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与概括水平。

    (三)学习的定势
    定势通常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而导致的。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就定势的积极作用来看,由于有了反复的经验,幼儿很容易以熟练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的问题,而无需重新学习。比如父母要求幼儿要有礼貌,见到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要叫“叔叔”或“阿姨”。有了多次的经验后,当遇到陌生的、、看上去与父母年龄相仿的成人时,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幼儿也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称呼“叔叔”或“阿姨”,以顺利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就定势的消极作用来看,容易导致幼儿思维不灵活,进而影响问题解决,也有可能阻碍创造性的产生。比如,由于幼儿经常把纸当做写字、绘画的用具,因此很容易把纸的功能局限在此方面。当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时,幼儿可能不容易发现纸还可以用来贴在窗户上以挡风,或者还可以用作抹布等等。这表明幼儿产生了功能固着,即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幼儿对某种物体所具有的特定的、主要的功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当遇到问题时,经常想到的是这一功能,而不易发现其他的潜在的功能。
    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其定势来解决新的问题,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幼儿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等方式,开阔幼儿的思维,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

    (四)教育与教学指导   
     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与教学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迁移水平。在幼儿阶段,教师或家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很多内容都教给幼儿,但要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许多有用的经验,在教育与教学内容方面就必须精选与合理编排,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能够使幼儿顺利适应不同情境的内容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合理组织这些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依据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等顺序来教学。还要注意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以外的情境之间的衔接,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幼儿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除上面提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幼儿的智力、态度、外界的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迁移能力。幼儿园教师要理解迁移规律,并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来进行教育与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小学教育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系,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幼儿各方面的顺利适应和健康成长。

第二节  家庭一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要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准备,也是协调多方面作用的重要环节。家庭与幼儿园的结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二者之间的双向迁移的作用,使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更为可行,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更为适宜,同时也可以使家庭教育更为科学,这也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一、家庭一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从严格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进一步的扩大和深化。
    人类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虽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家庭教育具有早期优势,是幼儿成长的奠基教育。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念的形成,首先来自家庭,家庭成为幼儿认识世界的起点。由此可见,家庭承担着幼儿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幼儿与父母长期在一起,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子关系良好,这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与补充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甚至走向社会后,家庭教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的成长仍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这是因为幼儿园教育具有统一的模式、严密的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群体教育。虽然也强调要兼顾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差异,但其立足点总是要面向大多数幼儿。家庭教育则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起到协调和补充作用。
     幼儿人园前在家庭里生活的经历、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获得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等等可以迁移到幼儿园情境中,促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社会适应与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教育同样也可以迁移到家庭情境以及幼儿园以外的其他情境中。家园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家园结合势在必行。
    但就现阶段家园合作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园合作不深人,较多地停留在表面;家园合作的内容有所脱节,使家园之间的双向迁移受到限制。因此,应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家园之间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

    二、促进家庭一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措施
    (一)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制约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教育观念值得重视。
    1.学习观   
幼儿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这些都属于学习观。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盼望孩子早慧成才,这种心态是非常普遍的。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家长很容易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在认字、数数、计算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上,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强迫孩子学习。虽然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幼儿很容易展现其学习成绩,但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机械地记住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幼儿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如何发现知识、如何与别人交往等等更为全面、更为重要、也更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有关内容。因此,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明白这个道理,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幼儿阶段的学习才有可能顺利迁移到下一阶段,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幼儿观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还是父母的附属品?幼儿是需要严加管教的对象还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能动主体?这些都属于幼儿观。虽然大部分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也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之一。有的家长左右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主见;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言听计从,倍加宠爱。这都反映出家长并没有正确地对待孩子,不懂得怎样真正地尊重孩子。幼儿园有责任帮助家长学会尊重幼儿,懂得如何理解、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何提出合理要求;如何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提出自己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独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为了使家长乐于参与幼儿园教育,应使家长明白参与的意义以及如何参与。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将有关的信息传达给家长。例如,开家长会、发放家园联系手册或家长通讯、确立家长开放日等,说明家长参与的意义以及需要家长怎样协助教育幼儿。
    家长的参与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参与是指家长实际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与教师配合或被邀请主持某种教育或教学活动。间接参与是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但不参与幼儿园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
    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了解,也有助于双方对幼儿的深入了解,进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与措施来促进幼儿发展。

    (三)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
    幼儿家长应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家庭中,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睦、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另外,家长要积极、主动、经常地与幼儿园联系,熟悉幼儿的教师,了解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和活动条件,知道幼儿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的各种条件。    ,
    家长还应实事求是地将幼儿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在家中的表现等情况介绍给教师,不应隐瞒幼儿在家时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以免贻误教育时机。但如果幼儿在场,则应注意谈话的内容,以免影响幼儿的自尊心。

第三节  幼儿园一小学的迁移与衔接

    幼儿园一小学之间存在着广泛迁移的可能性,如能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迁移与衔接关系,可以促进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促进其心理发展。相反,忽视二者的迁移与衔接关系,有可能造成两阶段的脱节或机械重复,或产生负迁移,致使幼儿适应困难或小学再教育的困难。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园一小学之间的迁移与衔接。

一、幼儿园一小学迁移与衔接的必要性及注意问题
    (一)必要性
    有人将儿童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走向集体生活称为儿童的第一次“社会性断奶”,将儿童进入小学、走向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天地称为儿童的第二次“社会性断奶”。儿童进入小学后,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场所以及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心理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小学阶段,每个儿童都将更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更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并开始接受行为规范及伦理价值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心理发展也有了质的改变与提高。小学教育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链条。如果丧失这种教育,人的本质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人的精神面貌也难以提升,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中,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应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园一小学迁移与衔接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并非意味着幼儿园小学化。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显然违反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比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或把小学的教材下放到幼儿园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发展幼儿对入学的适应,反而使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次,幼儿园一小学的衔接并非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工作。入学准备不应是急功近利
 的,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必须作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而长期的工作来对待。
    再次,衔接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

    二、促进幼儿园一小学的迁移与衔接的措施
    幼儿能否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其关键在于这两个教育环节的有效迁移和恰当的衔接。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形成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常出现小动作,总想游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则有可能产生负迁移,这给小学教育带来很多麻烦。或者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的教学重复,也造成小学再教育的困难。两个教育环节应该相互沟通、渗透,促使幼儿将已有的适当的经验迁移到学校这一新的情境中,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小学生活。
    (一)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幼儿园每天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睡眠、人厕、盥洗和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各项活动中,教会幼儿正确的走、跑、做、行的姿势,如对大班幼儿可进行队列练习,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发展幼儿大肌肉群的协调机能和动作的灵活性及一定的耐力。同时要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训练手眼协调,为执笔写字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师指导下,训练幼儿较熟练、规范地使用学习用具、劳动工具,如剪刀、糨糊、笔、抹布、铲子等,使幼儿具有相应的操作能力。通过这些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能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师要有目的地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变成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幼儿不断地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以适应小学的学习需要。
    为了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应培养幼儿的基本的学习能力,如听讲、书写、阅读、思维等。
    要求幼儿能安静地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要求,培养幼儿听清楚、听准确,并能将听的内容基本记住的能力。
    幼儿书写能力的培养,不是指提前让幼儿写字,而是让幼儿进行有关写字方面的基本动作、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字形辨别、书写姿势等的学习和锻炼。
    大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初步掌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和方法。教师还应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拿书的姿势等。
    在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应克服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智力或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倾向,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开发幼儿的认知潜能,使幼儿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运用知识等一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训练幼儿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正确地握笔、拿书、看书、写字;爱护学习用品,保护书籍、作业整洁;按时上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
    (三)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有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研究证明:儿童入学后社会性方面的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独立与自理、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以及入学意识等五个方面。因此,幼儿园教育要培养幼儿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有自理的能力。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会收拾整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保持物品、用具摆放整齐,不乱扔,会做大人的小帮手;要;了解各种有关的规则,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知道做事情要守规则、守秩序,人多的时候要排队,不争不抢,上课发言要举手,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在人际交往时,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礼貌待客,能尊重、关心同伴,乐意帮助他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执行任务前要记住任务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做事情要认真负责,要一心一意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大班末期还必须加强入学意识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进入小学所必须的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四)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感情和入学的欲望
    一般来讲,小学是每个幼儿园大班孩子向往的地方,这种入学愿望是可贵的。幼儿园大班教师可通过讲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如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认识小学的教室,操场等环境,了解上课、课外活动等,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做好人学的准备。
    (五)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
    家长也要积极为孩子做一些入学准备,如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带孩子到将要上的小学走一走、看一看,增加他们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同时也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即学习用品的准备,使孩子的学习用具安全、实用、方便。
    (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密切配合
    幼儿园教师必须了解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主动与小学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交换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作好衔接工作,使幼儿较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儿教师还应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了解每个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并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在教授新内容时,应考虑到刚入学的新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教学。
    幼儿教师还应跟踪调查本园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各种表现,访问有关的教师和领导,有重点地解决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应主动适应小学的要求,努力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顺利、愉快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幼儿能否顺利地适应新环境,能否积极学习,这也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幼儿园教育除了与家庭、小学密切结合外,富和深化幼儿园教育。
总之,迁移与衔接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家长、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益智故事(文本):有趣的火柴棒图形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