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
    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教育尤其是体育在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1.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而进行的划分。细微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穿珠子、使用剪刀等;粗放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跑步、跳跃等。

 2.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划分。连续型运动技能由—系列的连续动作构成,如骑车、跑步等;间断型运动技能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如打鼓等。
 3.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闭合性运动技能主要依赖幼儿身体的内部反馈信息进行运动,不依赖外界环境,如体操、舞蹈等。开放性运动技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做出适当的动作,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较大,如球类技能、骑车技能等。
 4.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徒手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幼儿的自身运动来完成,如做操、跳徒手舞蹈等。器械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操作器械来完成,如拍球、弹琴等。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运动技能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使幼儿身体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与提高,以达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运动技能对幼儿身体影响较大的是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生理机能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促进幼儿的四肢得到充分运动的机会,使骨骼和肌肉健康发育,体型端正,身体姿势更为正确优美,也促使幼儿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及其协调发展,使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指标随运动技能的形成以及年龄的增长而符合标准。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保证了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形成事各种活动、发展心理机能提供了保证。下面从认知和个性两方面分别论述。
    1.促进认知发展
    健康的身体以及协调发展的运动技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适当的运动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脑是人体活动的总控制中心,一方面指挥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身体各部分接受环境中的刺激,将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并再发出指示。人在进行活动时,大脑的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使之不断发达,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这就为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其次,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外部动作是人的内部认知发展的起点,儿童的内部思维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儿童最初是通过动作来作用于环境、来展现其心理活动的,通过多次的操作活动,幼儿能够将自己的动作与动作产生的结果(即反馈信息)联系起来,形成感知水平上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即形成认知。随着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运动技能的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越来越丰富、全面。
    再次,由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对事物的认识,如要记住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玩具、或运动器械的名称和玩法等,这也需要进行观察、理解、对于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等,这些都离不开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训练幼儿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由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不断增强,这为他们独立活动、扩展活动的范围都提供了基础,对个性的形成也具有积极影响。一般而言,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做事抱有较强的自信心,能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独立地去尝试某些新的事情,行为较积极和主动,经常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相反,身体活动能力差的幼儿,常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行为消极、被动和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运动技能训练可以使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能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能够促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具有责任感、竞争心、进取心等。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节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
幼儿期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全身性的身体运动技能,这与前面所划分的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相对应。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发展得较快,而手指和手腕等小肌肉发展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学会恰当地控制手的动作。不少幼儿要进人小学后,才能协调手腕和手指的动作。所以,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与进程,前一个动作往往是为发展下一个动作打基础、做准备的。运动技能的发展是幼儿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显示出幼儿身体机能发展的是否理想。    
一般来说,不同时期的幼儿应完成如下一些基本的活动:
    3—4岁的幼儿:能用交替步下楼梯;能单脚跳着走;能从15—25cm的高度往下跳;能双脚立定跳远;能灵活投球;会翻跟斗。
    4—5岁的幼儿:两脚能轮换着轻轻地跳着走;能短时间闭目单脚站立;能从30cm的高处跳下来。
    5-6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于50cm的宽度;能绕弯跑步;能单脚跳着走;能接球。
    从上述动作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幼儿的运动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身体活动的速度、灵活性、柔韧性、目测力、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实际上也与幼儿不断的游戏、练习等实际活动密切相关的。

第三节  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对于幼儿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发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练习才有可能掌握。一般来讲,要经过定向、模仿、整合与熟练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在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之前,先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了解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一般的、粗略的表象。这就是运动技能掌握的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是幼儿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前提。在具体学习某一运动技能之前,应让幼儿了解这个运动技能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有多少步、每步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如强度、幅度、方向与频率等),每步之间的关联和顺序。也就是说,在头脑中对要学习的运动技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幼儿在定向阶段虽然并没有实际地做出或练习运动技能,但并不能因此忽略或取消该阶段。因为定向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这些表象在以后实际的活动中又可以调节、控制运动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地讲解与示范,使幼儿建立清晰、准确的表象。

二、模仿阶段
    模仿指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即做出所看到的动作。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第一阶段的定向,那么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或者是盲目的。
    由于运动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实际动作,因此,如果仅在头脑中了解这种活动结构,而不去实际的操作,那始终是纸上谈兵,也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
    通过模仿,可以对头脑中的动作表象进行检验、充实或修正。另外,模仿还可以加强幼儿的动觉感受。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如优秀的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力量感、距离感、球感等等,都是各种形式的动觉。动觉在运动技能形成中可以调节、控制动作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控制机制。虽然在幼儿期要掌握的运动技能很简单,但也同样存在着动觉,因此,也是需要训练的。通过模仿,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体验。
    在模仿阶段,幼儿运动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较迟缓,不够协调,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能够把分解动作联结成整体,动作的顺序常出现混乱,难以有效地分配注意。

三、整合阶段
    整合就是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由于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作出一些动作,故动作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通过整合,一方面动作水平得以提高,动作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另一方面,幼儿对动作的有效控制逐步增强。因此,整合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提供保证。    .
    由于整合是动作由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所以其动作特点也体现了这种过渡性。表现在动作有一定的精确性、灵活性,还不稳定,经常随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各个动作之间趋于协调、连贯,相互干扰以及多余动作减少;动觉体验增多,依靠动觉对动作进行控制的能力有所增强。

四、熟练阶段
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协调、准确,达到完善化和自动化。熟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也是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熟练的运动技能为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对困难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处于这一阶段的运动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尽管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但幼儿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灵活的、准确的动作;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主要靠动觉来控制活动,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来调整动作。

第四节  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体育是发展体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卫生保健,以增强人们的体质;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
    幼儿的运动技能主要是在实施体育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体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幼儿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虽然幼儿的运动技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但作为教育者,并不是放任地或听其自然地不做任何安排和计划,而是需要配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指导。因此应采取适合幼儿的体育方法,以在最大程度上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教师在对幼儿实施体育活动时,即要加强保育工作,又要注重教育工作,既要保护幼儿,又要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健康的体质是幼儿形成、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必须加强幼儿的体质。幼儿的生长发育迅速,但身体的生长正处在一个柔弱的、不完善的、未成熟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较低,他们还不懂得也不会独立地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差。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传染疾病的机会和导致其受伤害的因素增多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范围扩大且复杂了,这些都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为此,需要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提供均衡的营养,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和安全工作,对幼儿精心保育、照料,以保障幼儿的健康。
    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教给他们各种生活和活动技能,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幼儿对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这不仅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条件,它还为增强幼儿的体质、为幼儿将来终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学习新的技能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帮助幼儿获得运动技能。一般来讲,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容易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将现有的活动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球类活动区、钻爬攀登区、跳跃区等,可由幼儿自行选择所喜爱的活动。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让幼儿有成功的体验。每个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当他们热心地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活动中时,不应过分关注他们的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应让他们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功感、自豪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幼儿,而是按幼儿个人的能力而给予不同的要求。运动技能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幼儿产生焦虑或畏惧心理,让他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乐趣,都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
    为了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而不会感到太难,则运动技能的教学遵循动作的发展规律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迁移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难度。比如由于幼儿的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迟,因此应先进行大肌肉活动的训练,后进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的训练。

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较快、较好的形成运动技能。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可采用下面几种方式的教学:

    (一)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只有保证教师动作的正确才可能促进幼儿动作的正确形成,提高幼儿的兴趣。示范必须正确优美,特别是第一次示范应给幼儿完美的印象,使幼儿明确动作完整的形象,激起幼儿模仿的欲望。
    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怎么示范。为了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看见教师的示范,教师应站在所有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
    讲解是教师用语言向幼儿说明动作的名称、要领、做法及要求。讲解要抓住要点,语言生动、形象化、精确简明。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不用幼儿难以理解的术语。
    在教学中,常使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幼儿年龄及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调整两种方式的比例,一般小班示范多于讲解,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到大班讲解与示范的比例可以有所改变。

    (二)练习
    练习不仅可以使幼儿的动作映象加以巩固,而且也是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所必需的活动。一个动作从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练,是经过反复的练习才实现的。有时所形成的技能不是很牢固,过一段时间后,熟练的动作也会变得生疏。因此,只有做到反复练习,经常巩固、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但不可以机械重复,以免幼儿产生厌烦,应考虑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
    练习有不同的形式,就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而言,整体练习有助于掌握动作之间的联系及协调,分解练习有助于确切掌握各种动作方式的要领。当一种技能易被分解为个别、局部的动作时,采用分解练习可获得良好效果。对于难以分解的动作,应用整体练习更好些。在动作形成前期适宜用分解法,而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应更多采用整体练习法。究竟分解到什么程度,应视幼儿的接受水平而定。
    练习时应循序渐进,又持之以恒。运动的形式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的进行。练习的项目和练习的强度都根据儿童的能力和接受程度逐渐增加。不能过量而引起疲劳,也不能过小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练习的强度要由弱到强;时间由少到多,逐步增长。

    (三)及时反馈与强化
    为了提高幼儿练习效果,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是一个有效办法,尤其是及时提供强化对进一步练习有积极的影响。反馈包括外反馈与内反馈两种。外反馈是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反馈,例如教师或其他幼儿的评价;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幼儿动作的自然结果,如走步时落地的轻重、方向所提供的动觉反馈就是内反馈。在练习中,教师应及时的提供积极的外部反馈,让幼儿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信心来掌握运动技能。同时,也应培养幼儿内反馈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动作的形成与巩固。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力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个体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既要发展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又要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在幼儿阶段,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培养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入手,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第一节  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智力
一、认知能力的形成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认知活动的水平即认知能力。

    (二)认知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甚至是胚胎时期。他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理论,对教育和教学理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婴幼儿时期。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他们用手抓物体,视觉、听觉、触觉等能与动作配合。他们也能够预料到一些行为的后果,例如知道敲击物品会发出声响。婴儿8、9个月时,物体如果在他的视线内消失,婴儿不懂得去寻找,但当他接近1岁时,把他眼前的物品藏起来,他已懂得去寻找,这就说明他已知道物体仍然存在。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婴儿已能觉察到可以靠自己的行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例如,如果前面有障碍物挡住去路,婴儿就会懂得绕道而行,显示出智力活动的萌芽。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即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一切事物,不能够从别人的观点或角度去看问题.另一方面,幼儿会靠直觉来认识外界的事物,并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进行思维活动,如幼儿处理数字信息时,常伴有手的动作或出声言语等.认知的主要发展是能够运用语言、符号、图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能够通过游戏来模仿见过的人或重演经历过的事。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出现了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并且形成了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摆脱了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会省略。对于每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们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是不一样的,但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样的。
    (三)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创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事实上,判断幼儿知识的指标,往往也是判断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指标。它们互有联系并互为因果,但却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或认为后者会自然导致前者。

二、智力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各个成分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它们不是互不相关、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的相加,相反是互为必要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所以,幼儿的智力发展是指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成分或要素的发展。
    (二)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智力和知识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研究发现:智力高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掌握的知识也就多;而知识丰富的孩子,智力发展比较好,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得更迅速。
    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聪明才干,往往是很不相同的。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仅能迅速而广泛地吸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教幼儿认识水的特征,让幼儿知道水是流动的、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并且有浮力等。这些都是关于水的知识。当教师提出如果一个乒乓球掉进了无水的缸里,在伸手拿不到的情况下,怎样把它取出来时,有的幼儿不知怎么办,有的想找小棍,而有的幼儿就能开动脑筋,想到可以往缸里放满水,因为水有浮力,这样小球就可以漂起来,就能够拿到了。这种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智力。可见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如果有知识不会运用,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会发现和创造,无异于一个材料仓库。只有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才能造就杰出的人才,才能把知识变成智力。

    三、智育
    幼儿智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幼儿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幼儿智慧的教育。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一)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生理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幼儿期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研究表明:幼儿3岁时的脑重相当于成人的2/3,7岁时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大脑皮层细胞的分化在幼儿晚期已基本完成。由此,婴幼儿时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供了生理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智育的必要性
    从幼儿认识发展的情况来看,注意、记忆、想象等都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差,其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多半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发生的,缺乏主动性;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不能认识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常有一些错误认识。对此,则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事物,了解现实,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促进智力的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来看,幼儿期是许多基本的认知能力发展的飞跃时期,抓住关键期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就会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智力也得到开发,才会更有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3.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智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时间明显缩短,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特别是在对幼儿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在入学后能达到相应的智力水平。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智育作为向幼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育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种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智育不仅要使幼儿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幼儿基本的认知技能,这对于扩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用。让幼儿获得各种基本的认知技能,这比告知幼儿繁多的资料性知识更为重要。人们常以“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作比喻:如果给人一条鱼,他只是当天有鱼可吃;如果教会钓鱼的本领(渔),他以后都有鱼可吃。给幼儿一条鱼,这好比告知幼儿某些具体的知识;而教会他钓鱼,也即教会他掌握学习的技能。他便可以靠自己进行学习,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而不必事事依靠老师。一旦幼儿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进行学习,他便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当他感到自己有能力去获得知识时,就会更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让幼儿掌握获得知识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技能的形成又必须通过智育来实现。
    2.智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智力
    教师在实施智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也就等于给了幼儿一把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金钥匙”。如种子发芽实验,将蚕豆放在两个杯子中,一个杯子里有水,一个杯子里没有水,且被蒙上了黑布。几天后,教师让幼儿观察发现:没有水又见不到阳光的蚕豆,没有任何变化,而有水有阳光的杯子里蚕豆已开始发芽了。幼儿在这一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了种子的用途,懂得了种子发芽的科学道理,从而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观察、比较、辨别等基本的认知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的不断发展,也就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3.智育能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把学习知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提出来,他们在和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接触中,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喜欢对事物探究,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而这些正是在智育活动中得到满足的。通过智育活动,幼儿获得了求知的满足和相应的成功体验,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了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应对环境的态度和进取心。可见,通过智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新手上路 给予关照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