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欲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及其作用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活动,这种内部过程经常通过外在行为或活动反映出来。比如,幼儿是否注意教师的演示、是否积极地参与某种活动、能否坚持这些活动等等。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其动机状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动机与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并不是很一致的。这表现在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而相同的行为活动也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的;良好的动机有时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的结果。比如幼儿出于助人的动机而帮助其他小朋友,但不小心伤害了小朋友,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由于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必要了解幼儿的活动动机,从而客观、准确地解释幼儿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预测和必要的调控。
    (二)动机的作用
    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
    1.激活作用
     动机可以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活动从无到有、从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比如,儿童所具有的探究、好奇的动机会促使幼儿产生摆弄玩具的活动;同样,好奇的动机还可以激发幼儿产生各种模仿行为,并将观察到的这些信息转化为实际的活动。
    2.指向作用
    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的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或对象。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即做出的活动选择是不一样的。如果幼儿很饿,他只会选择能够填饱肚子的目标,而不再从事其他有趣的活动;在求知、探究动机的支配下,幼儿可能就会关注、参与有趣的活动,而不在意母亲是否陪伴身边。
    3.维持作用
动机不仅可以激发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而且还可以调整活动,使之坚持下去。当幼儿有强烈的动机从事一项活动时,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努力坚持。动机越强,付出的努力也将越大。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
    (一)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如失去亲人的孩子会产生爱的需要;当眼前事物与已有的认识不一致时,导致认知上的不平衡,会产生求知或探究的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在活动中起到驱力或推力的作用。
    (二)诱因
    诱因即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教师精彩、生动的表演、教师给予幼儿的各种奖励物等。诱因制约着活动的方向,指向需要的满足,起到引力或拉力的作用。
    (三)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和诱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个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一方面,没有需要或需要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则个体就不会趋向相应的目标。比如,吃饱的幼儿对食物可能是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没有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事件、对象或刺激物,并从中得到满足。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的活动取决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种类有多种,就幼儿而言,常见的划分类型主要有: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由个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以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如饥、渴、睡眠等。
  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如交往需要,归属需要,求知需要,社会赞许需要等。比如在幼儿园里,幼儿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有交往和归属的需要。
  
     (二)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以幼儿学习为例,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感到好奇,于是用心去观察、探索,产生学习的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知识,满足了他的好奇心,给他带来愉快的经验和成功的感受,形成一股新的动力;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好奇心、成功感受等都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如为了取悦于他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避免惩罚等去从事某一活动。再以幼儿学习为例,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提出要求并以表扬或小红花作为奖励,幼儿受到这种外来刺激物的吸引而产生学习行为。这种学习行为的产生即受到了外部动机的驱使。
    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期的活动多种多样,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化的社会行为,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意味着学习、掌握各种知识经验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但对于学习,不同的幼儿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幼儿,有时对学习兴致勃勃,有时又兴致索然,这都与学习的动机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个体的求知欲、探究欲等都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将会影响学习的成效。如果幼儿有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便会主动进行学习、用心去探索环境,以取得新经验和新知识,并能够从中体验到乐趣和喜悦,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幼儿没有探索环境和追求知识的意愿,则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勉强幼儿进行学习,他所学到的东西也不会持久,甚至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厌恶感。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与一般的动机分类相似,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
认知内驱力
说白了就是爱学习本身。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常常以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是对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所以说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也称为内部动机。能对学习起持久的促进作用。最初它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是从好奇心和探究环境的倾向基础上产生的,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成为真实的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尊而学习。
指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誉的内驱力。有时简单地总结为“为了自尊而产生的驱力”一般来说,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赢得的地位是相一致的。学习者为赢得一定的地位,促使自己去努力学习,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也是学生成就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动机成分不像认知内驱力那样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完成学 习任务当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一旦出现手段和目的不一致,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没有导致个人地位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可能减弱。所以,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动机成分的功利性很强,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就当作赢得地位的手段。因此,这样的学习者 可能只求取得表面形式上的好分数、好结果,而不求掌握学习的过程,不求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一旦目标达到,也不再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或进行深入探讨,从而难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三、附属的内驱力
也就是指外在的驱力,说白了就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
指为得到教师、家长的赞许、表扬而表现出的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或内驱力。这类学习者的学习既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地位,而是为了获得师长的表扬或认可。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师长的外在强化(如师长夸奖其可爱、聪明、有发展前途,且受到种种优厚的待遇),一旦外在强化撤除,附属内驱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尽管附属的内驱力在整个成就动机的结构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的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原因。
(三)幼儿教育中三种驱力的应用
这三个驱力,一般认为第一个驱力,认知的驱力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个驱力。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与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外来的各种奖励所左右。尤其在幼儿阶段,因为小孩子更容易“见食眼开”“见玩眼开”,非常容易被奖励所左右,因为小孩子自身不能独立,对父母师长有很强烈的依赖性,非常容易被尊长所左右。
这三个驱力,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对它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习动力,错误的认识,反而会损伤幼儿原有的学习动力。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看看不当的表扬是怎样伤害了对行为本身的兴趣的。
一个小朋友每天在路边踢可乐罐,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非常的难听,但这个小朋友很喜欢听,幼儿对于声音的感受和我们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于那种噪声非常大的玩具枪才会非常喜欢。这个可乐罐每天响,大家都受不了了,就纷纷让这个小朋友不要踢了,可这个小朋友对于这个难听的声音非常着迷,一定要踢。住在这里的一个老人听到了,就对这个孩子说:你踢得真好,这样吧,你每天踢,我一天给你一块钱。小朋友一听很高兴啊,更有劲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老人只拿了五分钱,说:我没有钱啦!从今天起只能每踢一次给五分钱啦!小朋友眼睛一瞪:五分钱够什么用!我才不给你踢呢!从此就不再踢了。
一开始,这个小朋友什么也不为,就为了喜欢踢而踢,可是因为有一块钱的介入,使他把这个踢的行为和钱联结在一起,以至于当没有钱的时候,他仍然把踢和钱联在一起,因为没有钱,踢本身失去了意义,踢本身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
我们有些家长,为了刺激小朋友学习,常常许诺“背一首儿歌吃一次肯德基”“画一张画买一个帖画”,像是在做促销,想把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搭售的任务附在物资诱惑上面,以至于对于肯德基的过份关注挡住了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的视线。表扬激发一个附属的内驱力,可是损伤了认知的内驱力,是得不偿失的。
有的专家认为:年幼儿童(如幼儿园小朋友、小学低年级学生)附属内驱力占的比重比较大,他们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教师、父母的赞许和认可。从青年初期开始,学生的学习开始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自尊心和在群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与威望,附属内驱力减弱,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增强。也就是说,年龄越小,附属内驱力就越大。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人类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从婴幼儿身上可以强烈地表现出来。婴儿为了学习走路,可是不厌其烦地在台阶上下几百次,重复一个动作乐此不疲。为了学习说话,一天到晚咿咿啊啊,说着几个音节不知疲惫。如果一个成人这样重复练习的话一定会给人以疯狂的感觉。幼儿依然延续着这种求知的热情,相关研究表明,四五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要问几百个问题,这就是一种认识的内驱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年龄越小,附属内驱力就越大”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婴幼儿时期的这种认知的内驱力,还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是从好奇心和探究环境的倾向基础上产生的,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成为真实的动机。也就是说,婴幼儿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潜在的、萌芽状的内驱力,需要保护,培育和引导,才以变化稳定的真正的动机。表扬当然是有效的,但最本质上的引发成功动机,还是要从保护引发幼儿自身的认知内驱力入手。
对于三种驱力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在教育过程,正确把握方法,引导幼儿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表扬与期待,对于幼儿学习有推动学习及选择性引导的作用。幼儿自尊心的初步萌发,已经使自我提高的驱力越来越多地明显起来。但对幼儿认知的内驱力的激发,依然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首要追求的方面。 

    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来自幼儿自身的,如成功的满足感等,也有来自外部的,教师的赞赏或奖励等。具体来讲,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面几种:
    (一)学习任务的特点
    学习动机的变化与个体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或任务的特点有密切联系,这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首先,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任务都无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活动过于简单或是幼儿早已非常熟悉的,学习内容没有挑战性,即使完成了,幼儿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觉得厌倦,提不起兴趣。但活动过于复杂,难度太大,与幼儿以前的经验距离太远,幼儿不能完成,往往半途而废,甚至产生焦虑。
    其次,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有关。形象鲜明、生动具体、活动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注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其内容,这将有助于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学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心中期待着一个好的成果,学习起来就觉得有目的、有意义,兴趣与投入自然增加。反之,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不知要做什么,兴趣就很难维持。如果幼儿能知道他们正在进行什么,或将会做什么,或已经完成了什么,他们学习的情绪便会高涨。要是幼儿浑然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将要做什么,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减弱。
    (二)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幼儿很容易受到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学习活动而言,如果教师对某项学习内容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则这种兴趣也会影响幼儿,使幼儿学习起来倍加用心。反之,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将会相应地降低。
    二是对幼儿而言,幼儿很重视教师对他的爱和尊重,如果他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便会有更强的动机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用处。相反,如果幼儿觉得没有人爱他或尊重他,便可能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自信心。教师如能对幼儿完成的学习任务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赞赏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关心、信任和谅解幼儿,则幼儿将会信赖与爱戴老师,乐意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学习起来会更有劲头,进取心更强。
    (三)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由于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要之上,所以要使幼儿产生求知方面的需要,首先要满足其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要(图5—1)。
     当幼儿饥饿、身体疲倦时,学习动机会减弱;当幼儿健康欠佳、精神不足,学习兴趣也会减少。如果幼儿衣食不足,家人时常争吵、打架,父母离异或死亡,常常受到惩罚、严厉斥责或体罚,幼儿便会感到不安,缺乏归属感,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感。一般来说,欠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幼儿较难发展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兴趣也较弱,而且往往缺乏信心。
    除了生理、安全、爱和归属等需要之外,还要使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动机去追求知识、去进行学习。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受人尊重。无论成年人或幼儿都有这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渴望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每件事,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受到别人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如果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就会充满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也会有较强的动机去获取更大的成就;相反,如果尊重的需要受到挫败,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欠缺信心,也就难于产生学习动机了。
    马斯洛指出,如果人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努力去探索环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有助于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态度,如爱护公物,诚实,遵守纪律,学习尊重和关爱别人等。


第三节  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不只是促进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经验,而是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常用的学习动机的引发措施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新异的、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多变的刺激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这些特色的活动教具,如小木偶、幻灯片以及各种实物、标本、图片等。此外,还应该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看电影、参观等,使幼儿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
     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要求幼儿把各种彩色的纸条分别放在与这些颜色相同的盒子里,比较在游戏条件下与在单独完成任务的条件下幼儿的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坚持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 50%;在单独完成任务的情况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这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快乐的情绪,使幼儿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二、设置问题情境

    如果幼儿本身没有学习的欲望,即使成人勉强他进行学习,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则尽管幼儿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维持学习活动。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人才能解决的问题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填鸭式或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幼儿。下面是一位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阅读动机的例子:
    教师把故事书的封面在幼儿面前展示出来,然后说:“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看的时候,我不断想:小朋友会不会像我一样喜欢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草帽的人。他把 13顶草帽叠起来戴在头上。他路过一棵树时;感到很疲倦,于是坐下来休息,后来睡着了。在他睡着的时候,树上的猴子把他头上的12顶帽子拿走,各自戴在自己的头上,只保留一顶给卖帽子的人戴着。卖帽子的人一觉醒来,发觉12顶帽子给猴子取去。但猴子全都爬到树顶,无论他怎么恳求,猴子都不肯把帽子还给他。究竟他有没有办法把帽子从猴子手上取回来?他有什么妙计呢?这本故事书会带给你惊奇的答案。我希望你们自己去看看,你们一定会觉得十分有趣。”
    这位教师选取有趣的故事加以介绍,但不把结局说出来,幼儿的好奇心便受到引发,产生一种冲动要去探究个明白,因此会主动地去翻阅。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幼儿独立探索、寻求答案,而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更不善于独立地提出活动的目的,这就谈不上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坚持性。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向儿童提出各种具体而适当的要求,鼓励幼儿坚持把每件事情做完。向幼儿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可以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使幼儿抱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投入学习,并能专心于学习活动。比如,老师在让幼儿画画前,提出明确的目标:“今天小朋友们画的画是要送给你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看看谁能画一张最好的画送给爸爸妈妈。”有这样明确的目的,幼儿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愿望来从事绘画活动,并自觉地专心地完成这一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期望过高,希望他们多学一点,因而会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做必然会加重幼儿的心理压力。感受到学习压力的幼儿,常常在学习上怕受挫折、怕面对失败,更有甚者,会对学习生厌,产生焦虑。一般来说,这些幼儿的学习动机都会相应地减低,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与辅导。
    对幼儿的要求必须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活动是最有挑战性的,幼儿经过努力后完成该学习活动,可以产生最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如果任务难度是逐渐提高的,而幼儿又能逐步加以解决,这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是非常有效的。

四、给予积极反馈,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鉴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教师对幼儿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则幼儿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事。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尽量避免使他们感受到挫折,这样他们对学习自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热心。
    教师应该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幼儿的能力是体现于多方面的,在某一学习活动上落后于他人的幼儿,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较差,教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幼儿的长处,并给予机会让他们把长处表现出来。如果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则他们的潜能便能得到发挥,也会引起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幼儿进行竞争性的活动,因为竞争的结果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幼儿阶段,他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接受失败,所以,不宜让他们进行竞争性的活动,即使偶尔为之,也应以小组形式进行,避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
    避免竞争并不是回避困难,教师应使幼儿明白困难是经常存在的。在平时,教师应经常教导幼儿,有些事情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是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失败时,教师应采取支持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并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奖励。不宜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幼儿完成活动的水平,应以幼儿的进步为基准,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亲子游戏乐翻天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