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包括一般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认知能力。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基本的认知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能正确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探索。
    (2)幼儿能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并发现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变化。同时,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会根据物体的名称及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并逐步过渡到会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学会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对某些事物进行排序。
    (5)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能根据某些事物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

    二、具体的认知能力
    (一)社会生活方面
    (1)认识自己和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自己的家庭、住址,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2)认识并喜爱周围的环境,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喜欢中国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认识主要的民族,并尊重少数民族。
    (3)知道节日,了解主要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能主动参与节日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与民俗气氛。
    (4)认识到生活、游戏、学习等行为规则和自己行为的关系,知道应自觉遵守规则与要求,懂得自己的行为不应影响他人;主动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物,保持环境整洁;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初步理解并分析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5)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分享与轮流,有初步的礼貌行为;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尊重他人的意愿。
    (6)认识常见的日用品,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性质和用途;学会爱护玩具、图书,爱护生活、学习用具。
    (7)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内容、使用的工具及劳动的社会意义,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愿意并能够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事认真、有始有终。
  (二)自然领域方面
    3-4岁
    幼儿喜欢小动物,愿意参加饲养小动物的活动,爱护花草树木,愿意给植物浇水;能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体会天气冷了多穿衣服、热了少穿衣服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物体能滚、转、停等及人们的推、拉对物体的作用;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水的特征。
    4—5岁
    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现象,能对某些事物进行连续性观察,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差异、变化;会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行初步的猜想;喜欢参加饲养小动物地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动物的生长现象,学习为小动物收集饲料和喂食,与小动物有亲近感;喜欢参加种植活动,在活动中感知植物有生命、生长,学习给植物浇水、拔草,知道应爱护植物;能感知四季明显特征,说出四季名称,比较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体会人们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能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特性及颜色的变化,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现象。
    5-6岁   
    学会细心、专心观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物体进行连续性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主动参加饲养小动物和种植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自觉爱护动植物,懂得珍惜生命;初步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体会人
 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并感知适宜的环境对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特别关注水、空气、土壤的清洁,感知它们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不同的天气现象(风、雨、雪等),发现它们与四季的关系,主动想办法适应天气变化;了解风、电、水、太阳对人的益处和危害,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感知简单的物理现象,喜欢玩声、光、磁、颤色的变化、沉浮游戏,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体会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并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
    (三)数与时、空方面
    3—4岁
    在操作活动中,会按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分类;会比较2-3个物体间常见量(大小、长短等)的差别;会用对应的方法体会多与少(4以内);能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4-5岁
    会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进行排序;学会按一个维度对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长方形、半圆形,体会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转换关系;会手口一致地点数 10以内物体,说出总数,认读10以内数字,区分几个和第几;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正确辨认前、后方位。
    5-6岁
会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学习同时按两个维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录统计和自然测量;会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体会相等与不相等、变与不变的关系;学会比较三个物体量的差别,体会量的相对性,按量的差异进行各种排序;通过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量守恒、图形守恒等;能成组地数数及10以内倒数,并会按生活情景自编三句话的口头应用题;能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培养其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学会辨认加号、减号、等号等;认识钟表,会看整点、半点,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知道应该珍惜时间;学会辨别自身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四)语言方面
    3岁
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或讲故事;会分辨普通话中容易混淆的语音,正确发出普通话中大部分语音;在生活和游戏中,能听懂简单的言语指令,并按简单言语指令行动;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能运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并回答别人提出的简单问题;能朗诵简短的儿歌,复述简短的故事。
    4—5岁 
    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具备根据言语指令连续行动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能用语言与别人交往,乐于当众说话,并能较准确地发出难发的和容易混淆的语音,大胆使用各种词汇;能初步理解作品,准确地回答问题并主动提问;能独立复述简短的故事、续编故事、朗诵儿歌和仿编儿歌;在生活和游戏中,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简单的评议。
    5—6岁
    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能辨别声调、语调的不同,并正确的使用声调、语调和各种词汇;能在欣赏、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想象并体会作品的情景和感情;独立地朗诵诗歌和复述故事,会仿编儿歌和进行创造性讲述;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全面的讲出事件完整过程,能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述进行简单的概括和评议。

第三节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儿阶段,知识的掌握又是最基本的,也是认知能力形成的前提。幼儿的各种认知能力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增强。从知识的掌握人手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这是最佳的途径。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领会、巩固与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一、知识的领会
    领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对幼儿来说,就是关于新知识内容的直观映象的形成与抽象化的过程,它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也就是使幼儿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的转化过程。
    领会知识是掌握知识的一个认识阶段,是掌握知识的开始环节,没有对知识的领会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如没有对“和”的知识的领会就不可能掌握加法运算的问题。因此,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知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知识的领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实现的过程,它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一)感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直接反映的阶段,它是认识的最初来源。要获得直观反映,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心理过程来完成。如感觉、知觉、表象等。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幼儿真正获得感性认识,就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形成感性认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直观的教学,促进幼儿准确地感知材料。
    幼儿园中直观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它是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如幼儿认识蔬菜时,教师就出示白菜、萝卜等;认识蜻蜓时就观察其标本。通过实物直观,可以使幼儿产生关于实际事物的感知觉和表象,有助于幼儿更准确地理解材料,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模象直观:它是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如认识老虎就出示老虎的图片,认识青蛙就可以放青蛙的幻灯片等。这种方式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大变小”、“动变静”等方式,使不易观察到的部位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提高直观的效果。这种直观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记忆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动而实现的。如讲述故事、童话时,常运用言语直观。运用言语直观可以使幼儿在感知材料和领会知识时,摆脱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同时,由于言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言语直观所提供的感性知识,能在幼儿头脑中形成一类事物的表象,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言语直观还可以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掌握语音、语汇、语法,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上述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实物直观不易使人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模象直观容易造成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小比例失调;言语直观不如实物直观那样生动真实。在运用时,应注意把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发挥最好的效果。
    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
    各种感知规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它有助于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
    (1)感知规律:
    ①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一般地说,差异性越大,对象被感知就愈容易、愈清晰、愈深刻。例如,在白布上,显示紫色的茄子、鲜红的苹果等贴绒教具,这些感知对象就很醒目、突出,可以增强感知的积极因素。这条规律非常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
    ②活动律: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活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③组合律: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如让幼儿按动物的不同类型来认识各种动物,这比杂乱无章地认识效果要好。组合律利于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
    (2)感知规律的利用与教育:
    ①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足够的强度,使幼儿能察觉到、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如教师说话的声音不宜太大和太小,使每个幼儿都能听到即可;实验中让幼儿嗅东西的气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适应现象。
    ②要考虑知觉的选择性,提高感知速度。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易被感知;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易被感知;刺激物本身的组合形式,也是事物构成感知对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接近或颜色、形式相同或接近的容易成为完整的感知对象;听觉方面,刺激物在时间上的接近也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条件。
    教师在讲课、板书、制作挂图、运用教具时都应当遵循感知规律。如讲课时,重要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辅以适当的表情手势。板书、绘画或绘制挂图,必须在大小、线条、色彩等多方面加以考虑,注意用一定形式的背景把感知对象衬托出来,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明确认识,易感知。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
    幼儿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所具有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幼儿的表象,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生活经验,为理解打下基础。如组织幼儿参观、游览,扩大幼儿视野,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经常提醒幼儿留心周围的事物,丰富经验,以利于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理解。

    (二)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对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形成的。幼儿要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反映,就必须依靠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幼儿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孤立的理解具体事物,不会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出发。如看到一幅画,幼儿初期,往往只能指出个别人物或个别人物的个别动作;
第二: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幼儿对于词的描述必须能在头脑中引起生动的形象,才能理解;
第三:对事物理解多属于直接理解,即不需要复杂的思维过程,只恢复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可。如教歌曲《小猫,小猫,你别吵》时,当听教师唱到最后一句“小猫听到了,轻轻走掉了”,幼儿往往也会做出小猫轻轻走路的样子。直接理解多是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幼儿还缺乏间接理解,即不能通过复杂的分析、综合思维的积极活动宋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鉴于幼儿理解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其理解: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
    要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理解。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复习大白鹅、乌龟、大草鱼等有关动物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幼儿掌握这篇童话就会比较容易。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动物”这个概念时,教师是这样来引导幼儿的:
教师: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鸡、鸭、鹅、猪、牛、羊,它们都是动物吗?为什么?
幼儿:是的。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可它也是动物啊!
幼儿:蚯蚓会爬,会爬的都叫动物。
教师:鱼不会爬、不会走,只会游泳;鸟也不会爬,它会飞,它们是不是动物呢?
幼儿:它们都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都叫动物。
教师:能活动的叫动物,那么飞机是不是动物呢?它也能活动啊!
幼儿: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感性认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些生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概括出“动物”的概念。
  3.促进知识系统化逐步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谓知识系统化,就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幼儿对知识本身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如讲故事《萝卜回来了》,教师在运用口头讲述的同时,把小动物们送萝卜的顺序画下来,让幼儿弄清其顺序和关系,则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鉴于幼儿的理解水平很低,教师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讲解、举例,以帮助幼儿对知识的领会。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对幼儿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的知识适时地进行讲解。如猜谜教师就要对谜语的重要地方进行讲解,幼儿才能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幼儿对知识的领会以后,还必须使知识保持下来,这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巩固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一)知识的识记
    识记是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巩固知识的第一步。
    幼儿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能否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取决于下列条件:
    1.识记的目的性以及自觉程度
    识记有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而按照一定的目的,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识记叫有意识记。有关材料表明,主体对识记的目的理解得越深刻,自觉性越高,识记效果就越好;反之,识记的效果就越差。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是幼儿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但从幼记忆的表现来看,幼儿的无意识记占优势,幼儿晚期,才能在成人的教育下进行有意识记。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内容,帮助幼儿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识记。
    2.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并提出一定的目的要求
    对要识记的材料不理解,只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而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这是机械识记;而运用有关的经验来理解材料、进行的识记,这是意义识记。
    幼儿的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随着年龄增长,意义识记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且两种识记的能力都在提高。
    教师要帮助幼儿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为提取知识做好准备。对那些无意义的材料要注意帮助幼儿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记忆。
    3.识记方法的运用程度
    识记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如果根据一次对识记的材料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话,可以把识记分为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整体识记是一次识记活动中把识记材料的全部内容从头到尾的反复识记。部分识记是将材料人为地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识记,即一段一段地识记。综合识记是将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结合起来的识记。
    以上三种识记方式要灵活的选用,如教幼儿短小的四句儿歌时,可以整体识记;而对于较长的诗歌、故事等可以分成几段来进行识记;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综合识记,要注意把反复感知与尝试重现结合起来运用。
    4.识记材料的内容特性
    根据人的记忆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天安门形象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见到久别亲人时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记忆。逻辑记忆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动作为记忆的内容,如做广播操时,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上述这四种记忆是互相联系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它们在每个人身上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即以哪一个占主要地位各有不同。
    幼儿记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且这两种记忆的能力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且语词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从情绪记忆来看,幼儿对于亲身体验过的情绪记忆较深刻。运动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对有关材料进行识记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帮助幼儿选择不同的方法,根据材料性质来确定时间的分配,并注意在组织幼儿进行识记时,尽量使幼儿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便增强记忆,提高识记效果。

    (二)知识的保持
    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它是由识记通向再认和回忆所必经的环节。由于识记中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量的减少和质的变化,因此会出现遗忘。遗忘就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遗忘,已经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消失,不经重新学习,记忆不再恢复;另一类是暂时性遗忘,已识记过的材料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头脑中保留的痕迹受到抑制,不能立即再认和回忆,但一经排除干扰,记忆仍可恢复。
    要保持对识记材料的记忆,防止遗忘,其主要方法就是复习。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记忆中的遗忘问题,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而以后遗忘得较少。
    因此,为了避免一开始的大量遗忘,应及时复习,复习的次数先多后少,复习间隔的时间由短到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遗忘规律,引导幼儿进行及时复习。
    2.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图7—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这种重复学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反,它可以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比如,如果识记6遍刚好能记住某一材料,则最好再识记3遍左右。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倒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厌烦等不良效果。教师应鼓励幼儿多重复,以加深幼儿的记忆痕迹。
    (三)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识记过的;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以适当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再认和回忆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保持程度的不同。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但能再认不一定都能回忆。所以要使知识最后达到巩固的目的,就需要检验回忆的结果。
  
     幼儿的再认和回忆,取决于下列条件:
    1.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
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和疲劳程度。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不佳都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回忆。相反,良好的身体状况则会取得好的记忆效果。
2.幼儿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自信会对材料的回忆有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让幼儿回忆有关事情时,要注意先稳定幼儿的情绪,避免紧张因素,培养自信心,提高回忆的效果。
    3.能否运用正确的回忆方法
    一般最有效的方法是联想。如从猫想到虎,由白想到黑等相似的、有关的联想方式,到理想的回忆效果。以达
由此可见,知识的巩固是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即识记和保持是巩固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巩固的结果和标志。
三、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应用就是依据某种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幼儿加深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
    幼儿应用知识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言语去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操作活动去完成各种实验或任务;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疑难的问题等等。知识应用的效果,因问题的难度不同、所需知识和条件及实际功用的不同而不同。
    在幼儿阶段,知识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有关迁移的基本规律也适用于知识的应用这一过程。
    总之,知识的应用、知识的领会与知识的巩固密切相关。知识的领会和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应用的前提,知识的应用又使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是在掌握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在幼儿智育活动中统一发挥作用。

第四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以及脑机能的不断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时期的幼儿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游戏,成为显著的年龄特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要选择有效途径,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但比较浮浅,容易变化,且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幼儿的直接兴趣向间接的有意兴趣发展,提高兴趣的稳定性,为日后树立定向的学习兴趣打下基础。具体可考虑以下措施与方法:
    第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幼儿大量感知,在感知中发现,在发现中询问,在询问中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广泛。
    第二,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人地发展。
    提问是幼儿求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幼儿的思维过程,闪烁着幼儿智慧的火花。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是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幼儿提问,对提问的幼儿要给予鼓励并要正确机智地解答问题。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幼儿提问,或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主动的探索精神。
    3、回答幼儿的问题是一种教育艺术,正确机智的回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来回答问题。一般应简单明确,通俗易懂。对幼儿暂时不理解的问题,可设法转移幼儿的兴趣,却又不使他们感到不再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可以直接告诉幼儿长大后可从书本上找到答案,以激发幼儿新的学习兴趣。
    第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小实验、游戏等,以及在活动中灵活的方式方法等,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
    第四,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好动,在活动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而动手操作的活动是使幼儿在学习中由机械、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在幼儿自主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各种各样的直观材料、玩具是帮助幼儿探索、主动发现的工具。

    二、培养幼儿感知观察力
    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幼儿的感知能力愈强,对事物的感受就愈丰富、愈清楚、愈深刻,智力发展的前提就愈充分。
    幼儿感知活动初期是无意的,主要受外部刺激的控制。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逐步过渡到主动地有意感知。观察是有意的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主要是培养观察力。具体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如下:
    第一,要注意保护和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保护感官是发展幼儿感知觉的生理前提,感知觉的产生要靠健康的感官。在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让幼儿的耳、眼、口、鼻、手等都参加感知活动,通过看、听、说、尝、摸对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感知。
    第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只有对观察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只有专注,才会看得仔细,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提高观察的效果。
    第三,要有目的、有条理的进行观察。目地性是观察的重要品质,条理性是观察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发展幼儿感知的有意性,采用符合感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加深感知的印象。
    第四,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常用的观察有下面几种:
    特征观察就是对某种事物的最主要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这种观察是回答“什么样的?”“怎么样的?”一类问题。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认识所观察的对象。
    分解观察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这类观察回答的是“有些什么?”“有哪几部分?”等问题。
    比较观察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回答“这两样东西相同吗?”“哪里不一样?”等问题,这种观察是在儿童认识一定数量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辨别事物和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
    追踪观察就是观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目的是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
    探索性观察是专指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一类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它不是观察事物本身,而是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结果。这种联系、转化、原因、结果往往比较隐蔽,但这是引导儿童通向科学的门户,诸如观察“凉水是怎样变热的?”“热水又为什么凉了?”

三、培养幼儿注意力
    幼儿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他们的注意往往和周围的情境、个人的情绪相联系。他们对外界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易产生注意。这种注意很不稳定,易转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主要是发展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如下:
    第一,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多样化的活动最能维持注意;丰富的内容配合着游戏方式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采用综合的教学方式,又动手又动脑,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注意的效果就能更好。
    第二,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过难过易的内容都会使人丧失兴趣、削弱注意。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学习的难度要适合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要跟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使幼儿经过努力能够理解。
    第三,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的集中注意,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第四,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四、培养幼儿记忆力
    幼儿是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有意记忆处于形成、发展的质变阶段。要重视在发展感知觉和语言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复性训练,即让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感知所要记住的事物,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第二,形象性训练,即运用新奇的形象、鲜艳的色彩等激发幼儿识记的兴趣。
    第三,归类训练,即要把识记的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概括,了解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识记的水平,使知识序列化,记忆深刻,思维有条理。
    第四,语言训练,即用语言帮助幼儿在观察对象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当幼儿识记某些事物时,最好是让幼儿一边看一边说,把视觉形象与语言结合,促使大脑和小脑协调地参加记忆活动。
    除以上几种训练方式外,还可以运用鼓励、游戏、联想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幼儿的记忆。
五、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点有四个:
一是流畅性,指对特定的问题做出反应时所产生的意见、办法的数量。比如在1分钟内尽量说出圆形的物体名称,或者说出水的用途等等,说出的数量越多,则流畅性越好。
二是新颖性,指能从新的角度去解释、解决问题,提出非同一般的见解,而不是以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三是灵活性,指对问题做出反应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考虑,而不只是拘泥于某一个范围或维度。
四是精密性,指对问题的意见、办法修改补充得更为完善,使之在现实中容易实现。
    一般来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普通人与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一脉相通的,在本质上没有两样,只是在水平上相对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幼儿虽然不像科学家那样发明创造,但同样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幼儿身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由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可以考虑以下几条措施:
    (一)建立自由创造的环境
    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主要是尊重幼儿的自由性,使幼儿感到有进行创造的心理自由和安全。物质方面主要是给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场所、材料、时间等。
    (二)爱护幼儿的创造萌芽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应答环境,热情、科学地回答幼儿的问题。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既要有热情的态度,又要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回答。所谓科学的内容,是指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同时又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其次,是要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 
    再次,要赞赏幼儿的创造成果,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萌芽,热情地给以肯定、赞扬,不要指责幼儿创造的失败。要鼓励幼儿克服胆怯、惧怕失败的心理。
    (三)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首先,是运用启发性提问的方式。教师的问题,应当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启发性。例如,在回家的路上有小水坑挡住了去路,问幼儿应当怎么办?可以想什么办法过去呢?
    其次,运用故事,激发联想。如让幼儿续编故事的部分情节或结尾;给故事起名字;把幼儿熟悉的一幅画或一段经历编成故事等。
    再次,通过艺术教育如音乐、美术等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如用七巧板进行拼图、画意愿画等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最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选择游戏的主题,自由进行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材料,特别是非专门化的玩具和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等,更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应用多种训练方法
    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提高幼儿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具体方法:
    材料扩散:是指以某种物品为材料,并以此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们的各种用途。如“水除了能喝以外还能干什么?”“纸除了能写字以外还有什么用?”等。
    功能扩散:是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扩散点,设想获得这种功能的可能性。如“怎样才能达到取暖的目的?”“怎样才能解渴?”等。
    结构扩散: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利用这种结构的多种可能性。如圆形扩散,即在圆形上画出各种图案等。
    组合扩散:是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成为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如“怎样使玩具狗更好玩?”等。
    除以上几种扩散方式外,还有利用事物的颜色、味道、气味等的形态扩散;解决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扩散;根据起因推测各种结果的因果扩散;以及设想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有各种关系的关系扩散等,都是训练幼儿发散思维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坚持鼓励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寻求多种答案,那么,幼儿的创造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它是创造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消极的个性是创造力的障碍,而有理想、有自信、勇敢的进取精神、顽强的奋斗毅力以及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吸取别人的智慧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等个性品质,是创造力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一般说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主要有:乐观的态度、自信心和冒险精神;正确的批评态度和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好奇心及洞察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总之,创造性的个性不是天生的,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种发展与后天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科学活动:会飞的纸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