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少子化对日本幼儿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 新世纪以来, 日本少子化现象加剧,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挑战。文章陈述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概况, 分析了少子化现象对日本幼儿教育的影响, 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少子化 幼儿教育 日本 进入新世纪, 随着日本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日本的幼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政府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改革。2001 年3 月 29 日,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 作为日本中期性幼儿教育振兴政策(2001~2005 年), 该计划从立足于儿童发展的全盘视野和谋求幼儿教育指导的专门性出发。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如何在少子化的挑战下发展幼儿教育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日本少子化现象 “少子化”是指由于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儿童数量减少的现象。日本的“少子化”对应英文中的“置换水准下的出生率(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当人口出生率低于 2.1%时就可以使用这一术语。用来表示“少子化”的另一个常用指标是“合计出生率(Total Fertility Rate)”, 它指的是一个妇女在一生中所生育孩子的数量。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 截至 2006 年 4 月 1 日, 日本不满 15 岁的儿童人口是 1 747 万( 男孩 896 万、女孩 851 万) , 较上年减少 18 万人, 连续 25 年呈下降趋势; 占总人口比例为 13.7%, 较上年减少 0.1%。日本国立社会保障- 人口问题研究所推测, 日本儿童人口今后将继续下降。日本政府在 2005 年 12 月17 日确定的 2005 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中, 十分忧虑地将本国人口现状形容为“超少子化国”, 并预计日本有可能从 2006 年开始进入总人口减少阶段。这一“时间表”比先前有关专家的估测又提早了整整一年, 并且是首次出现在政府部门的正式文件中。 政府认为, 日本“少子化”日趋严重的背景原因在于: 临时职业者和不就业者人数的膨胀造成因经济收入不稳定而无法结婚的年轻人增多;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使结婚也因不堪子女教育支出等经济重负而不要孩子。当然, 也有一些人士批评当今的社会风潮令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自私”。有数据显示, 目前日本半数以上的新生儿为 30~40 岁年龄段的母亲所生。日本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 少儿人口(14 岁以下)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 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数字,2001 年日本少儿人口为 1 834 万人,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为 14.4%, 2002 年少儿人口为 1 812 万人, 所占比率为 14.2%。因此,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除非采取强力措施, 否则少子化现象会进一步加剧。 二、少子化现象对日本幼儿教育的影响 日本有两种不同的幼儿教育体系: 文部科学省管理下的幼儿园系统和劳动厚生省管理下的保育所系统。为了行文方便, 本文只对幼儿园教育做论述。 受到少子化的冲击, 近年来日本幼儿园适龄入园儿童数量急剧下降。2000 年以来, 日本幼儿园数量与在园就学幼儿数都呈递减趋势。2005 年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约为 174 万, 较 2004 年减少 1.5 万人。同时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 人口问题研究所推测, 日本儿童人口今后将继续下降。生源不足, 将导致以下问题: 1. 幼儿园招生不足, 被迫减班, 造成空间闲置 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 幼儿园面临经营困难。由于入学人数急剧减少, 各幼儿园争相录取幼儿;偏远地区的幼儿园面临更严峻的生源问题, 有可能发生废校或并校的情形。而招到幼儿的幼儿园, 面对少子化现象的日益严峻, 也被迫减少班级数量。2000 年以来, 公立幼儿园以每年近 100 所的数量递减; 私立幼儿园递减幅度虽然不及公立幼儿园, 也在过去的 6 年中减少了 100 多所。2004 ̄2005 年, 班级数目也明显减少, 约减少 150 个班级。这些被关闭或被削减的幼儿园和班级, 其空间被闲置,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师资人力相对过剩 在学校减班、在园就学儿童人数减少的情况下, 即便不增加新的教师, 幼儿教师的人数也将相对增加, 师资力量相对过剩。从 2000 ̄2005 年, 与幼儿园数量、班级数量、在园就学幼儿数目趋减少相反, 幼儿教师数量正逐渐增加, 这种教师数量的绝对增加势必造成师资培养资源的浪费。 3. 幼儿园与社区关系面临解构 少子化导致幼儿园与社区中以一定规模团体为前提的教育活动及其他教育活动 ( 学校例行活动、部活动、地方传统例行活动等) 难于组织。同时, 幼儿园是社区的“文化中心”, 社区是幼儿园的“资源教室”, 幼儿园如果关闭或合并, 社区将因此失去幼儿园, 缺乏可以凝聚社区居民的场所, 难以对育儿经验与智慧进行传承, 无法做到知识的交流与传达; 幼儿园也将因为缺乏社区的支持, 无法推动资源整合和终生学习的概念。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面临解构, 将冲击社区整合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4. 幼儿园就学幼儿异质化 随着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恢复, 日本少子化及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 大量外籍劳工进入日本工作, 同时加上数量不少的留学生, 国际婚姻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样, 在日本的幼儿园, 就可能出现单一日本血统的儿童、混血儿童和外国儿童共同学习的情况。 少子化还波及教育领域的其他方面, 如儿童彼此间交流的机会减少;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 积极意义层面的竞争意识淡薄化等。为了探讨少子化对教育的影响并适当地予以回应,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 2000 年 4 月发布了《关于少子化与教育》的报告。此报告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幼儿教育的相关改革意向: 第一, 终生学习基础的角度。幼儿教育首先需与家庭联合, 培育个体终生成长的基础; 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培植小学阶段的生活学习基础。第二, 注重“心灵教育”的角度。鉴于近年社区中结伴玩耍的儿童日趋减少, 家长过于保护、过于干涉, 以及由于女性走向社会而导致的育儿问题等, 强调有计划地建构幼儿园环境以使儿童体验集体生活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第三, 整合幼儿教育体系的角度。从造成少子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育儿感到困惑和有负担感的观点出发, 要灵活运用作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的幼儿园的职能, 以从事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为核心, 将家庭、社区的幼儿教育纳入视野, 展开全盘性、综合性举措。 三、日本幼儿教育应对少子化的策略 1. 调整幼儿园布局, 合理利用幼儿园空间 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 促进幼儿园与社区的协作与交流。鼓励小班小校制度, 进一步降低师生比例, 提升教育品质, 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 幼儿园应对空置的教室进行重新规划, 做到“最少闲置, 最大应用”, 并在环境创设上融入新思维, 将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相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 重新诠释幼儿园的空间和设计, 塑造新的幼儿园氛围。再次, 幼儿园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或者管理体系, 以差异性求得生存与发展。 2.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2002年文部科学省的《关于提高幼儿教师资质的调查研究会的报告书》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1) 理解儿童的心理及全面教育儿童的能力; (2) 制定并贯彻详细的儿童保育计划的能力; (3) 鼓励作为教师群体中一员的在擅长领域的合作; (4) 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小儿童做出反应的能力; (5) 加强与小学、保育所合作的能力; (6) 与监护人( 父母) 和社区建立联系的能力;(7) 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如校长的领导能力; (8) 理解人权。 在师资培养政策方面,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一系列文件。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日本加快和加大了教师教育制度与课程改革的步伐与力度, 着重完成由“完成式教师”向“未完成式教师”的真正转变。日本在大学、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运营“教师资格证书课程”, 不仅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重视学生的实习, 重视培养这些教师入职前的职业使命感。日本鼓励幼儿教师继续进修获得高级别的教师资格证书。日本的幼儿教师通过行政进修、自主进修与幼儿园内进修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3. 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增强教育合力 针对少子化导致的儿童彼此间交流的机会减少,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等问题, 幼儿园应为家长提供幼儿教育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支援。同时, 幼儿园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幼儿园应根据社区的情况, 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公共设施, 并借助志愿者团体和民生委员、儿童委员等社区力量, 通过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节日活动, 与社区人员互相交流。 4. 加强对外籍子女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面临多元族群的融入, 一方面, 日本社会需要有所包容与调整适应, 不仅要给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使其形成认同感、融入日本社会, 成为社会的新劳动力量; 同时要提升其教育品质, 强化新移民的社会适应能力, 弥平外籍子女的阶层落差, 促进日本社会的更新与转型。另一方面, 幼儿园应当提供多元文化课程, 促进幼儿对国际化、全球化的认识,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个性丰富的新一代日本人。
手工材料关键词:新世纪
- 谈幼儿园教研组织形式与策略的有效性 2011/03/02
- 新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2010/05/21
- 歌唱新世纪 2010/12/02
- 新世纪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 2009/05/2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