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谈幼儿园教研组织形式与策略的有效性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新世纪实验幼儿园  丁卫丽                    
    
教研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七个要素:

开放、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明确的研究目的,
具体的研究问题,
真实的问题情境,
有效的组织形式,
及时的自我反思,
理性的经验提升。

有效的教研组织形式,说容易,是因为大多数方法都是我们知道的;说难,是因为灵活、有效的用好这些方法很难。在教研中“研什么?”很重要,管理者要清楚“为什么研?”“研什么?”,再考虑“怎么研?”。形式为内容所服务。
(组织教研与随即教研)

一.教研组织形式:
余文森将教研分为三类: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一)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不断改进。
2.多人同课循环:年级组内教师同上一节课。后一位上课的教师针对前一位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再上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教师切实感到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教师的选择——教学经验背景不同(年青教师、老教师;不同年龄段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的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4.互助式观课:同事间互助指导互动。侧重于问题诊断。(教研组、师徒听课)
5.邀请式观课: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
6.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行的。
教学研究不仅仅研究教学。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儿童上”。其实研究幼儿决不意味着不可以研究教学,研究教学不等于只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教”。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形成这个概念的?如何理解教学内容的?如何完成其知识建构的?也应当是教学研究的内容。由此也说明为什么研究教学与研究儿童是一回事。如果不研究幼儿,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李季湄-上海)

案例:核心议题:教师的有效提问
讨论话题:“怎么让问题简单明了幼儿听的懂,能够答出来?”
     “怎么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幼儿在探索和思考中获得关键经验?”
     “怎样问可以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
深入思考,丰富幼儿经验?”
         “怎样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问”
“怎样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我们提的问题是否合适?”等等。

(二)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课题。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重要的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是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

   1.案例分析式
   案例:在分享故事中提升教师“指导策略”的集体实践性智慧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实验幼儿园)
过程:1.教师撰写有关教师指导策略的教育故事。
      2.整理,分类并分析。
  ——教师的指导困难主要集中在:有关“争夺”行为的指导;有关“合作”行为的指导;有关“拒绝学习”行为的指导;有关“交往”行为的指导等六个方面。
      3.故事大会之热身阶段:专家就“指导”的含义、一般过程(观察-感受-情境分析-选择指导策略-评估指导结果)进行了讲解。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指导的意义和价值。
      4.故事大会之互动阶段:集中讨论有关“争夺”行为的话题。教师和专家共同讲述、分析。
      5.故事大会之形成共识阶段:教师群体共同归纳有效的指导策略。——创造共享性活动法,异时间满足法,异空间满足法,补偿法,需求判定法等
      6.反思: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观念进行研讨,将教师隐性的知识在被编码和逻辑化的过程中置换成了显性知识,成为幼儿园共有的实践性智慧。
7.后续活动:?
  2.录像点评式:借助多媒体设备。利用其影像可选、可再现及可剪辑的特性,通过对比分析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案例:核心议题: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并给以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过程:1.故事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2.分析教师对此方面困惑的原因:症结在于不会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表现,并有目的地设计教研活动。
      3.录像并剪辑或选择相应的片段。(先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录像中的几名幼儿的表现分别剪辑到一起)
4.研讨:对比分析剪辑前录像和剪辑后录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观察结果,深入探讨幼儿在学习方式、性格特点、原有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及相适宜的支持策略。“第一段录像中幼儿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状态?你发现幼儿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说明该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什么支持?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需要来判断,教师可以做什么?”“第二段录像中幼儿的活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5.行为跟进:以年级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集体活动进行观察,教师分析其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策略,评估结果。
策略:①活动之前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师的症结所在。②并对录像、照片或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发挥特殊的作用。③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原有经验,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 
3.课程研讨式:(略)

(三)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读书沙龙:
1. 开书单,自选读书。
(将书籍分类推荐)
 项目
目录教 法教学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人文方面
目录《歌唱教学法》《体育教学法》《妙用水粉》《小画家摇篮》《美术欣赏》《新手教师上路了》《娃娃过节》《田野课程》《爬上豆蔓看自己》《渴望学习》《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把学习带进生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窗边的小豆豆》《中国年》《怎样做父亲》

(根据教师不同发展状况推荐)
不同层次推荐书目预期目的
新上岗教师《新手老师上路罗》《班级管理》……新教师熟悉岗位工作
基础层教师《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幼儿学习档案》《娃娃过节》……积极探究幼儿及自身行为背后的意义。
成熟型教师《把学习带进生活》《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开放性课程在行动》《项目教学法》……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侧重课题研究方面的引领。

2. 共读一本书(一个章节)
案例:《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沙龙
         —— 第六章 是教育,还是让孩子兴奋
3. 好书推荐
4. 典型案例表演 
案例:《窗边的小豆豆》
5. 阅读后的行为跟进
案例:《作品取样系统》——“如何记录观察所见”
关键章节的导读,自我阅读理解,两人一组分析《儿童发展指引》、观摩班级提供的区域目标,讨论和制定自己的观察目标,结对观察并记录,集体讨论交流观察到的内容。

二.教研组织策略、方法:
1.实践体验法(渗透式教研)
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反复观察、实践、练习,获得较为有益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等。
案例:一起动起来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过程:1.快乐探索:
教师、专家集体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共探索出13种)。
中班幼儿自由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幼儿探索出18种)。
师幼共同探索,并巩固不同的玩法(12种)。
      2.精彩回顾:通过录像、照片回顾师幼活动场景。
      3.反思一刻:执教教师反思
      4.交流时光:教研组教师研讨
      5.互动平台:各园教师代表与专家进行互动,就活动中出现得问题、疑惑与专家对话。
      6.分享乐园:分享主题“童年游戏”。
策略:1.立足教师,为一些通过个体难以解决的困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2.立足常态,并且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实际意义的指导。
      3.体验式教研对于以操作材料为主的活动较易操作。
2.作品分析法:
目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用价值中立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的作品中反观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进而调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幼儿主动“学”服务。 
案例:绘画技能“要不要教”及“怎样教”?
1. 焦点在于孩子没有技能的支持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表达。
2. 分析幼儿作品:春游。其中一个班的教师怕他们因为不会画侧面人而影响表达效果,示范并重点教画侧面人,而另一个班没有教,提供了幼儿在春游中的活动照片。通过对两班幼儿的画面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们发现,两个班孩子的画面截然不同:在教技能的班中,36位小朋友中有34人画的都有侧面人,且画面内容相似度高。而另一个没有教技能的班则画面丰富,各具特色,每名幼儿都在表达自己对春游活动的独特感受。
策略:①找准教师争论的焦点思考和寻找能够说明问题的典型作品;②透过作品解读幼儿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分析幼儿学到的是什么;③从幼儿学到的东西去反思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出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思考教师应该调整的是什么。
3.两难问题辩论法:
目的:针对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难问题和困惑。通过辩论的方式促使教师寻找论据主动丰富理论知识。澄清对问题的认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使他们在思想的交锋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理性思考来梳理思路,找到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获得主动学习与思考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幼儿不会做,教师指导、不指导
辩论前,教师们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论点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积累了充足的论据。辩论中,教师们灵活地运用着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激烈地反驳着对方的观点。辩论后,又结合教师实践中的一则实例引发教师再次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来理性地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帮助教师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而使教师获得了主动学习的体验和快乐。
策略: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分析教师的特点,及时发现教师困惑的两难问题;②找准出现两难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实质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教师发展中的深层问题;③在教师自主选择论点的前提下组织辩论活动,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④引导教师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及问题,避免空对空。 
4.倾听新语法:
教研活动中共性问题的讨论,先让青年教师说,成熟教师穿插或补充。教研活动结束前,留时间让青年教师就今天的研讨提问题,再由其他教师答疑或解惑。让青年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保障,提高了她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5.园际交流法:
选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幼儿园共同选择和研究一个共同的专题。因为各园我们存在的问题很相似,但形成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所以这种教研的方式必须基于各园共同的探究兴趣之上,才能使各园教研之间真正构建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合力研究的教研共同体。
6. 网络对对碰:
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围绕话题进行交流、分享。
案例:网上公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分组研讨→大组交流→专家点评 
网上公布,即预先在网上公布研讨的问题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一是,给了教师提前思考的空间,二是,免去了教研现场中关于问题提出的缘由、教学活动的来源等背景的解说,为群体的互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分组研讨,教师群体分成2-3个小组,缩短了等待时间,增加了交流机会。
大组交流,即各小组将组内研讨的内容进行梳理,委派代表进行组际交流。
三.关于有效的教研方式的感悟:
开展园本教研一直在强调“问题研究”。因此,我们要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幼儿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来思考:
哪些问题是当前就能解决的(可能性),哪些问题是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哪些问题是需要时间和其他条件来慢慢解决的(长期性)等等。
1. 教研的“系列化”:
   案例:“教育的目标与适宜的教学”系列活动(三个学期)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2. 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
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用,怎么用。不要刻意追求创新,多关注怎样用好这些方法。
例:我们幼儿园在设计第一次户外活动研讨时,针对问题设计(这个活动在组织设计中的问题有什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组织? 户外活动设计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就先考虑用案例式研讨,一是可以通过案例的编写,将教师户外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明显的呈现出来,让教师能一目了然,节省时间提高研讨的效率,二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呈现问题,可以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三是避免先实践研讨所可能带来的重复错误现象。第一次研讨后再实践研讨,看是否解决了教师的问题。这样保证了研讨的质量。
3.不应忽视“随机教研”。
    在实践中和教师一起研究(设计、实施、调整……),在每一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反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还有一个我们易忽略、简单又极其重要的方法——“随机教研”,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李季湄)管理者不是救世主,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搭建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平台,创造教师与理论对话的条件,加大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理者就不会为“指导不过来”而烦恼了。
    小策略:如专设反映随机教研动态的墙报、交流随机教研经验的讲台、汇集随机教研成果的“一得集”等,让教师有随时表达通过随机教研解决困惑问题的心迹,也让教师知道园内随机教研的信息。
结语:教研的方式是为教研目的服务的。 教研管理者一定要研究教师,认真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选择和创造出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的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才会对教师有帮助。
有效的教研方式是应便于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活动。有效的教研方式,应能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能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园本教研不仅关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反应,更应关注后续实践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教研的效果并不是仅仅反映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明白了,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认识上,而应该反映在研究之后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在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改进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研的效果真正落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和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上,从而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