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观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经历20年来的改革开放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观念的转变上,“保障每个幼儿生存、发展、游戏、学习的权利”,“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尊重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等现代教育观念已深入幼教工作者的人心。但随着幼儿教育探索的深入,特别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很多困惑,觉得从观念到行为总是有难以克服的“距离”。造成这个“距离”的原因是多重和多样的,这里我仅从管理这个侧面谈点自己的想法,可能是非常片面的。 一 亲临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过程,常常观察到这样一些情景:活动室里提供了有不同教育功能的活动区 (或称学习区),可是孩子只能自由地进去玩40分钟左右;教师领着孩子按照园的作息时间,经历早餐后的自由活动、第一教学活动、第二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活动区活动、午餐前活动几个大的环节,教师还要在这些环节之间组织孩子喝水、入厕、洗手等小环节;可能会在不同地区的幼儿园看到同一个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具及步骤;从小班到大班都会看到这样千篇一律的午餐前谈话:“你今天玩了什么?”“和谁在一起玩的?”“玩得开心不开心?”……这些情景引起我一连串的思考:我们的教师明白她所组织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意义吗?教师能从如此刻板的半日活动操作中获得自己对工作价值的认同吗?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走到哪里看到的师生互动总是单向式多于双向式?…… 一年前,我读了一本书叫 《第五代管理》,使我对自己思考的问题有比较深的认识,今天为写这篇 “随谈”,我又重温了一遍。我比较认同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拥有的是一个结构化的、充斥着互不信任和一种互相贬低的文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特点主要是对上负责,容易忽略每个个体的价值。我觉得幼儿园在许多教育问题上,容易选择类似这样组织的价值取向。 例如,幼儿园非常在意拿到各种评比活动的奖项,更非常在意管理部门的视察或检查,不惜打破幼儿的常规学习活动,不惜牺牲教师和幼儿的身体与时间,加班加点地进行演练,为的是得到“好评”。这时,我们孩子的需要到哪里去了?教师能自主地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行事吗? 多次与教学管理人员就半日活动交谈,我建议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及活动过程的需要弹性地安排半日活动程序。得到的反应是:“那我们怎么检查教师的工作?”“有些要求他们做不做,你怎么知道?”大家都以为,只有明确规定的和写在纸上的,教师照着去做,才能保证“质量”。所以,幼儿园里常常发生关于一个活动“提前结束”或“超时”的争执。在这些争执中,有多少是与幼儿的需要相关的呢?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好”或“差”、“对”或“不对”的话语简单地评价活动,缺乏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研讨。这种评价方式一直落实到弱小的孩子身上,使他们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因为教师与孩子的行为是靠上级或别人说了算的(我们在不自信之中是不是包含着对别人的不信任?别人可能是“弱能”或“无能”,所以上级对下级不放心,园长对教师不放心,教师对幼儿不放心。 如在活动区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张表,写着孩子的名字及活动名称,孩子玩过后,要在相应的位置打勾,或是孩子随身带一个小本子记下玩过的活动。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避免幼儿过于“偏科”。我在想:是不是每个活动对于每个幼儿都是必需的?如果是,仅仅看这样的记录就能了解孩子活动的真实过程吗?教师如此管理幼儿是不是幼儿园对教师管理方法的投射? 又如,教师按规定要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教育笔记、观察记录、填写家长联系手册等“作业”。从理论上来说,这些“作业”是需要的。如果我们从要求教师做这些工作的出发点来分析,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可能对这些要求及其做法就需要重新思考。假如在幼儿园等级评估中没有这些要求,我们会要求教师做吗?教师真的认识到做这些工作的教育学意义吗?目前的这些做法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吗? 上面我描述了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想思考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找不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这也许有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反思—提高—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可能不会有终结性的答案。但是,从这些现象及其引起的思考中,我隐约地感到:是否因为我们太为孩子着想,以至于太多的不放心,而束缚了孩子,也束缚了我们的教师呢? 二 幼儿园现在的教学管理是按照一个规定的模式进行的,即金字塔式的目标管理模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处于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及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新经济市场的变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建构以信任与诚实为基础的网络化、团队协作、责任到个人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此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力和竞争力。 幼儿园的教学管理面临着类似当代企业的挑战,但它适应的不是变化无穷的市场客户的不同需要,而是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已成为我们“尊重幼儿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一,它意味着“教育不仅要满足全体幼儿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每个幼儿个性及特长发展的需要”。教师面对着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个性及特长的幼儿,采用事先依据目标设计的统一活动方案,是很难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的。所以在开学前就拟定好教育教学计划是难以适宜正在发展的活动中的幼儿的。 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建立在了解幼儿当前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基础之上,而且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与兴趣,才有可能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幼儿才能主动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回想一下以往拟定教育教学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真实的幼儿在我们教师的心中占有多少位置?从管理者拟定的园计划到目标及现成的教材,再到具体的计划和方案中,可能更多地来自成人的假想和现成的资料。 幼儿一日生活的安排是按幼儿园统一设定的日程表实行的。虽然提出了把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但是得到重视的还是教师准备的两个教学活动,而且活动时间还是评析活动时的一个限制因素。这样,教师只能机械地按时间表完成每日的活动任务,有的活动可以短一些,但也要拖够时间;有的活动需要长一些,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样比较僵化的日程安排中,教师基本上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幼儿也只能跟着教师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能够主动自主地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分析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片段,我觉得现行的教学管理束缚了我们幼儿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现行的各级各类检查、评估及评奖难以让人静心地思考教育是什么,难以让人真正以幼儿的权利与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难以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以此体现人生的价值。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中,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幼儿园和教师个体缺乏自主权,而这些检查、评估及评奖的要求及标准并不能反映教师所面对的一个个真实的幼儿的需要。 三 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和儿童认识的一种新方法论,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以及自我组织性,这样的观念及方法论在原有的封闭性、静态性、外控管制性的管理框架下是难以到位的。因此,我以为新的教育观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管理架构,为其向行为转化提供工作平台,使在这个平台工作的每一个人享有相应的空间,能够主动地、自主地、有创意地工作、学习和发展。 现在,我们有必要在幼儿园里改变一下管理模式,以信任为基础来建构开放的、动态的、自我组织的新管理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不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还是教师与幼儿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针对前面所描述的一些教学管理行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我想提些建议,供同行思考: —— 教育教学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新教育教学计划,应该在对上一阶段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基础上拟定,这样可以使教育教学计划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兴趣。并建立教师集体(或以年级为单位)研讨,共同拟定计划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人人了解每个活动进程的团队工作的方式,教学管理者要参与每一阶段的计划拟定及活动设计过程,以研究的态度与教师共同探讨,一起反思、商讨、分享,同时,还要了解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资源和建议。 —— 管理要为教师提供自主教学的空间,有机地整合教育内容,综合地运用多种途径及方法,以适应幼儿发展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主要环节(如室内活动、户外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每个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要有弹性,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及实际活动的需要,以及幼儿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开放区域活动时也可以有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 管理者要以平等的身份深入课室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在这里不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重要的是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给予鼓励与支持,提供教育引导和资源服务,能够与教师进行深度对话。 —— 把幼儿园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被当代管理大师们誉为!# 世纪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一组织的特点反映了团队精神及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精神,体现在组织的五项修炼之中,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以上是我在幼儿园实际活动中的所见和所思,是我长久以来对教师工作的一种体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仅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在原有管理框架下进行改革,常会使教师处于观念与行为的两难境地,教师自己没有得到解放,如何解放孩子?幼儿需要一个开放、温暖、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也需要一个开放、温暖、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总之,教师是在做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的。
手工材料关键词:新的教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