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需要革命性变革
学前、学龄前就是上学之前,就是小学之前。而上学之前、小学之前就是能够系统进行学习之前。 学前教育(学龄前教育)是入小学之前的教育。古人尚且知道儿童六、七岁才能上学。而且是上“小”学、“小”上学,进行粗浅的知识学习。然而目前学前教育界存在着“怪”现象:一些人在鼓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鼓吹早期教育、早期潜能开发的名义下,将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前到学龄前,致使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提前上学,有时不只是提前“小”上学,而且是正正经经地“大”上学、“狠”上学。一些家长甚至让二、三岁的幼儿背诵“经典”,甚至背诵圆周率。如果哪个幼儿能够大诵“经典”、能够记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位数,便有人认为此乃祥瑞之兆,中国又出神童、“龙象”了,报刊电视便会大肆报道。 很少有人出来批评这类现象,也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类现象的荒谬之处。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学前教育观念还亟待变革。 目前中国学前教育依然是学习本位、知识本位的。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学前儿童没有学习能力吗?当然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初步的学习能力,就让其负担大量的学习任务; 不能因为他有初步的学习能力,便堂而皇之地使种种学习任务生硬侵入学前儿童的生活。 道理很简单:不能因为儿童会走路,就让他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儿童学习知识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学前儿童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帮助儿童内发的成长。一味地由外向内灌输和对灌输内容进行记忆是最没必要的,而且是有害无益的。“园丁并不灌溉树枝,而只灌溉树根。”树根是本,树枝是末。内发性的成长是本, 学习活动是末。一味地强调外部信息的学习,而忽视儿童内发性的成长,那就等于园丁不去浇灌树根而去浇灌树枝。 如果一个园丁不去浇灌树根而是浇灌树枝,那么大家都会觉得他本末倒置、滑稽可笑, 而一旦自己面对儿童教育时往往却又本末倒置了,这是颇令人遗憾的。树枝对树的成长也很重要,茂盛的树枝可以将光合作用的成果传遍整个大树。但是不能因为树枝重要就把水浇在树枝上,却把最应当浇灌的树根给忘记了。园丁是对根系浇水和施肥的,同样,儿童教育也应当注意培养人的“根器”。 因此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考察儿童的成熟度和发展水平, 考虑儿童的活动兴趣和成长需要,并据此因材施教, 最终落实到儿童新的成熟和发展上。 而传统教育把儿童当作一个“口袋”, 眼里只有“口袋”而没有儿童,只考虑如何将成人看重的知识、道德、技能等等装入这个“口袋”(儿童)里,而没有考虑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对儿童的成长有益。传统教育在处理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问题上其实就是本末倒置,本末倒置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也许有人会说,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难道我们不应主张儿童学习吗?我不是不主张儿童学习,我反对的是以学习的结果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即便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我们也不应过度看重他通过学习去获得多少具体知识,而是要充分考虑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学习主要是儿童成长的手段,学习不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 儿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成长。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其中内源性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尽管内源性的成长离不开富含精神性营养源的环境(文化、教育等等)。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时期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造人”——儿童建构自己逐步变成的那个成人。当然,学前儿童的工作不只是要建构自己逐步变成的那个成人,他最迫切的任务是建构自己将要变成的那个大孩子。尽管学前儿童可以学习,但其学习与成人甚至与大年龄的儿童是有不同特点的。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experiencing(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主要是本能的和无意识水平的。意识水平的学习还只是展露幼芽,与前者相比远远不是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它在学前教育中也应占重要地位。迄今中国的学前教育没有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生活实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显然过于小学化、 成人化甚至学术化,而这种教育包袱迄今依然压在学前儿童稚嫩的肩膀上。 尽管西方近年来兴起了对维果茨基理论的重新发现,充分肯定他对儿童发展中文化历史因素的重视,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背景中,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乏对儿童发展中的文化历史因素的重视,而可能是恰恰相反。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大纲应有别于学校大纲。 应当避免英国人嘲笑的事。英国的幼儿园称为幼儿学校,他们说,幼儿学校最严重的威胁是将它们变成小小学。”他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如果我们给自己规定了任务,让儿童在学前期便完成学校大纲……那么很明显, 我们永远也不会完成这个任务——即将传授知识与使这个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结合起来。”在上文中批评的中国学前教育的那些现象和种种做法(如学前学习的小学化、成人化甚至学术化等等),恰恰与维果茨基关于“学前教学”的卓越论述是相悖的。 与西方存在天壤之别的是,中国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天性和权利认识不够,更毋庸谈论有多么重视了。迄今为止,中国的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在许多地区还处于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批评的那种状态, 而他的否定教育论以及由杜威在其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儿童教育哲学,至今还受到国人的拒绝和鄙薄。 甚至在21世纪的中国,还有人撰文呼吁“肃清杜威在中国的流毒”。然而,我认为,中国儿童教育如果想要现代化,就不得不以卢梭、杜威等人为师。 其实,儿童能够从事一定水平的学习活动的根本前提,在于他的内发性成长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如果儿童从事的学习活动高于他的精神发育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学习不是建立在相应的成熟度上,那么这种学习将会付出过多的成本,并且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20世纪90年代,有识之士曾发起“幼儿园究竟应当教些什么”的讨论,试图解决当时幼教变革过程中人们对幼儿学习内容如何采择的困惑和迷惘,试图使此前普遍流行的“学习内容”转变到更合理的“学习内容”。这一讨论曾经产生过积极影响,对于当时幼儿园肆无忌惮地将成人看重的学科知识系统地灌输给学前儿童这种做法,起了相当的抑制作用。 但是也应当看到,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有待深入,国人当前最关注和最看重的仍然是“学习什么”, 最终还是将“学前教育”还原为 “学前学习”。 学前教育或学龄前教育便是上学之前的教育,就是正式地进行系统学习之前的教育。 中国传统儿童教育总体上是需要变革的,然而,在儿童何时开蒙问题上却是建立在一个正确的常识上的,即基本上主张六、七岁开始开蒙,这与近现代学制中的小学入学年龄是一致的。 就学前教育是正式入学之前的教育来看,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定位在学习上面,已经将小学的学习任务提前到学前时期了。如果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学前教育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完全可以以小学概念来包含学前教育;如果这种思路是正确的,那么学前儿童生下来就是小学生,学前教育概念便理所当然地瓦解了。显然,这种思路是错误的。 学前教育学是很稚嫩的。正因为缺乏对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审思,缺乏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批判性反思,缺乏正确的理论框架,我们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像是百家争鸣, 其实是自说自话。让我们向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其、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求教吧。学习不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然而学习却恰恰是我们成人的任务。只有热爱学习的成人才有资格教育儿童,才有资格从事儿童教育。 当学习伟大思想家们的观念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学前儿童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不应当是学习取向的,而应当是成长取向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让学前儿童负担过多学习任务,会使他的生命世界凋零败落。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领导人曾说过:大自然下令, 人类的幼仔期在所有动物中应当持续最久的时间。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 那是因为大自然知道多少河流必须跨越,有多少小径必须重新走过,大自然让成人与幼儿有更正错误的时间、 克服偏见的时间,幼儿可以掌握他们自己呼吸的韵律,重塑自己、同侪、家长、教师和这世界的形象。他劝导人们:“成人必须团结一致,反对给予孩子过度的压力,反对让孩子匆忙地脱离童年的做法。” 蝌蚪有蝌蚪的世界,那是与青蛙的世界不同的。 蝌蚪的世界在水中,而青蛙是两栖的。 如果青蛙非要让蝌蚪像自己那样来到陆地上,等待蝌蚪的只能是受伤和死亡。 同样,儿童有儿童的世界,那是与成人不同的世界。如果成人非要让儿童脱离童年的世界而进入成人的世界,同样,等待他的也是受伤和童年灵性的消失。学前教育应当珍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当是生活取向、成长取向的,而不是学习取向的;学前教育应当是生活本位、成长本位的,而不是学习本位的。 在此我们说学前教育应当是生活取向、成长取向的,而不说是学习取向的,这并不是说学前儿童不能够或不可以学习。学前儿童可以学习,也应当学习,但是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当以学习为主导方向,学前教育应当为学前儿童的全方位表现自己的生活提供社会的和文化的条件。学前教育的生活取向或成长取向不是完全抛弃学习取向的所有内容,而是对其加以“扬弃”。 生活取向或成长取向并不反对学习,但反对学习取向,反对把学前教育的任务单纯看作学习或看作以学习为主。 中国学前教育需要革命性的变革。面对正走进幼儿园、正在幼儿园和即将走出幼儿园的儿童,让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全民族集体反思和忏悔我们过去的观念和作为吧!只有真诚愿意集体性反思和忏悔的民族,才会直面传统误区并坚定地进行文化的变革;只有一个真诚愿意集体性反思和忏悔的学前教育界,才能坚定地进行学前教育的变革。如果真能如此,那么中国的学前教育便是有希望的,便会焕发生机:“我的生命过去如云烟,而今则不然!”其实学前教育也能改变中国,至少能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不时地使把力气, 因为学前教育面对的是民族文化和未来人才的种子、根基和幼苗。
手工材料关键词:中国学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指南 2008/03/15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评奖说明 2008/03/15
-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特点 2006/07/2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