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幼儿教育是属于未来的教育,从小进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及 创造思维 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将来的成才大有裨益。邱学华先生提出的 尝试教学 法,在小学、中学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这种尝试法,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改革幼儿教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因为尝试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环境创设、尝试操作及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的兴趣、创造的灵感,逐步了解创造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可以说,尝试教学法是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科学方法。在运用尝试法的实践中,我有这样三点深切的体会。

一、让孩子当主人,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示范孩子学”,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师生,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尝试法理论切中要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孩子跟着教师转,教师抱着孩子走”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还孩子以主体地位。教师则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在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施展,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两种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我在教学时,运用尝试法,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 ? ”孩子自己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孩子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并在比较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大大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运用尝试教学法所形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为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二、让孩子试一试。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强调让孩子试一试,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而尝试法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强调让孩子先试一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常识课“磁铁的奥妙”时,一上课就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伙伴。这时候,我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 ? ”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可以吸起来,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让孩子把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铁制品都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发现的快乐。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正是幼儿创造思维的起点,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在幼儿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还可在活动角,比如自然角、游戏角、计算角等处为幼儿创造尝试的环境,并经常变更活动角的内容,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并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内容,经常有新的发现,使幼儿尝试的欲望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三、以操作为主线。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大、中、小班三个年龄层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提供适合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成功地操作;二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操作活动,让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多次操作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操作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操作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

编辑: cicy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哈哈镜里的我(影像)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