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锋幼儿园——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现场笔录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一、 学习共同体成员
组长园:曙光幼儿园 (市立园、市级示范园) 主体园:蓝天宇锋幼儿园(机关园、区级示范园) 参与园: 果子市幼儿园(街道园)、高井幼儿园(街道园)、物资机关幼儿园(机关园)儿童中心幼儿园(机关园)、军报幼儿园(机关园) 二、 参加人员 全国教研部课程中心 徐淑芳主任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齐瑜华主任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廖贻 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学前室教研员 沈心燕 全国各地教研员 三、 蓝天宇锋幼儿园业务园长姚丽红主持 教研活动 姚: (一)教研活动目的 1 、引导教师学习解读幼儿,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2 、发挥学习共同体资源,为教师创造条件,支持幼儿学习。 ( 二 ) 教研活动过程 1 、体验活动 首先,请大家做一个猜想活动(看投影),这是一幅中班幼儿的画。 问题,请大家猜一猜画的内容是什么? T1 窗户 T2 楼房 T3 活动区搭建的积木 T4 马赛克瓷砖 T5 窗帘 T6 高楼 T7 虫子(一个身子,两个眼睛) 姚:大家对这幅画进行了丰富的猜想,我们把孩子画这副画的时候的话记录下来了,下面和大家说一下: 我画的这个是楼房,这个楼房有 11 层高,橘红色, 7 层下面买东西吃饭的地方, 7 层上面是我们睡觉的地方。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家住的就是这样的楼。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原有经验都有什么呢?他是如何运用这些经验表达的? T1 数学方面,知道叙述(一) T2 色彩 T3 有的家开的灯颜色不一样,还有两户人家没有开灯,黑着灯,对家的一种真实感受。 T4 我觉得这是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他认为家中的房子就是方形的,生活经验的认知 姚:没有开灯,所以这个楼层是黑色,中班孩子非常能够用颜色包块,表达一种包括情意,认知这方面的东西。 姚:看第二幅图(黑白)(投影)问题,大家猜一猜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T6 海边椰子树,槟榔 T7 太阳,人躺在沙滩上留出的脚 T8 毛毛虫怕晒,都爬到洞里,树也怕阳光暴晒 T9 太阳,月亮在一起确得过了好多天 尹:解析这幅画。这是我们大班安安小朋友的作品,他说,这幅作品是腿,但是谁的腿?这反应的是什么时间段的腿? T10 太阳晒的越来越远 尹:说这是一个小孩从小到大都在这棵树下玩,所以,树右边这一排的腿,是这个小孩的腿,长短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且是越来越长。这个短小的腿说明是这个小孩小时候在树下玩。中间阶段,我用孩子的话说,中间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下面最长的两条腿和大脚,他说的是长大的时候,树的左边同样有很多的腿,长短不一样。下面请老师再猜一猜是谁的。 T11 :爸爸的腿,鞋带花的应该是是女人的 —— 妈妈的腿。 尹:大家观察力很强,因为这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这棵树下玩,所以长大后他带着家里人都来到这棵树下,到这棵树下做游戏,休息,这个腿他认为是妈妈的。姥姥的中间粗壮的是老爷,这个小的脚是说明这个人生的小孩,他带着自己的小孩也来了,所以,这个是孩子,旁边是姑姑的(因为他姑姑和他生活在一起)。最下面的长的腿,他说是爸爸的,因为爸爸在家里是最高大的,所以画的最长,最大,这个就是说一个小孩从小长大的成长过程,他的腿,用树下的腿来反映个人的成长过程。 老师们在看看树也有小的时候,它小的时候是用小的树叶来表达,大的叶子是这个树也在慢慢变老,有的叶子已经枯黄了,因为这棵已经老了,表明了树木的成长过程。 上边画的是太阳和月亮,他说夏天下午的太阳可晒了!如果月亮升起来了,下午我们在海边树下就会感觉非常凉爽,要是每天大家都在树底下度过那有多好呀,蚯蚓小姐非常喜欢这种生活,也都很快乐。 所以,通过这幅画面,我们认为孩子是通过人的成长,植物的变化,太阳月亮的更替来表达生命的轮回这就是一幅感人的画面 王蕾;老师在讲这幅画时,我一直思考,在想,每个孩子画画表达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在看到孩子的画面时,老师都有不同想法,肯定孩子在画画时也有不同的想法,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想法,努力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我觉得尹老师作的比较好,要是我来看这幅画,我可能没有想到这么多,她肯定在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放开手脚,让幼儿大胆表现,还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这是我的想法。 沈:通过阅读孩子的画,让我想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绘画是孩子的语言 . 今天,这两幅画让我们看出幼儿内心世界是这么的丰富,为此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而非像不像教师眼中的世界。第二句话是孩子有一百种表达方式,仅就这两幅画,表达方式就是不一样,第一幅用色彩、图形表达日常生活丰富的经验,第二幅是用形象,线条表示的孩子的想像。 即然孩子有一百种表达方式,作为我们老师要去理解孩子,那我们老师应该怎样作呢?应该怎样去理解孩子呢?我们要学会多种的理解方式,理解孩子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说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任务,我们怎样去理解孩子,怎样了解孩子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去解读孩子想法,解读他的内心感受,今天是两幅画真地告诉我们要倾听孩子。孩子想到的东西,是我们成人想不到的,孩子从很多方面教育了我们,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关注孩子,怎么去给孩子空间和倾听孩子。教育在于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真地会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T12 孩子在不会写字之前,孩子所有情感表达的内在的表达所有的内心所有的思维,所以,绘画真的是孩子另一种语言,他代表着他内心说不出来的一种语言,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画的时候,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在评价 T12 怎样去引导幼儿不断成长? 廖:了解了孩子表达方式不同,我们知道就完了吗?还没有,那仅仅是我们今天教研活动结束,下面我们就要在孩子原有经验表达方式基础上怎样去引导他,继续进步,不断成长,就象李季梅老师说的: “ 寻找儿童大纲和教育大纲的平衡“ 姚:刚才我们谈到解读孩子,到底怎样解读孩子,了解廖老师说的在孩子原有经验基础上,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促进孩子主动发展,自然进入下一主题。 研究主题,怎样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促进他主动发展。首先我们请晶晶老师就上午的实践活动做一个简短的反思。 李:上午活动反思 《制造活动小动物》目标 1 、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制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2 、支持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连接 在准备过程中有两步 A :孩子经验准备,我们对活动的小玩偶孩子本身有实践操感知,我们班提供了两件活动的小玩偶,我们班的主题老北京的玩意,孩子自己收集老北京的小玩意,其中有提线式的皮影小玩偶,在以往活动中操作材料中我们有一些关于连接的部分材料,比如,说子母扣等等,在物资准备方面,儿童材料中孩子的制定计划书中,孩子自选一些材料,例如美工工具,剪刀,胶等等,还有连接零件类的,孩子在原有经验上去自己选择有关连接上的一些小零件材料,我们的目标材料就是有三种玩偶,就是教师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的发展原则,做出来的,就是关节动的不一样位置,连接棍的 活动反思,首先,对目标而言,我觉得两个目标都实现了,第一个,大家在看活动过程中,孩子在制造过程中,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是非常愉快的,快乐的,自由的交谈,好不掩饰的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非常大胆的表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做就是不做非常开放的环境,我觉得孩子在今天的制作过程中,是非常高兴的,愿意参加到活动中来。这是第一 第二孩子今天都是用自己选择的材料去尝试连接,他们在以往的活动中,都是教师在不停的发现,但是,今天我发现都是孩子自己在不停的发现问题,自己不停的想办法,这就回到我们的教研活动的主题,学习材料对孩子有一定的支持作用,,首先,满足孩子需求,体现在自选材料中,他需要什么连接工具,他对什么工具有前期的经验他就去选择什么,所以,我觉得材料提供是满足孩子需求的,另外,我觉得材料提供也有层次性,例如,在这几种连接工具中,我们提供了像胸针一样有小夹子的,这是满足孩子一个低水平操作的办法,别上来就可以了,老师门看到了我们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然后,针线,这三种层次材料,我们谈谈设计的思路,我班孩子在图书区发现了小熊猫学木匠着本书,小朋友门都爱听,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家有这张光盘,带来后孩子小看完后,都非常高兴,这里面不光有故事,儿歌,特别好听,孩子门都想来表演,正好我们收集的老北京玩意中有一个熊猫皮影,那我们还需要作什么,这就产生了今天的活动,活动分为两组,一组是画背景,一组是制作孩子们在为后期表演作准备,在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孩子普遍是打空位置问题,其中,活动区中有 7 个孩子, 3 个遇到这个问题,我的指导策略,我看到后果先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去想办法解决,孩子会在原有孔的旁边马上去打另外一个孔(靠里)再打一个靠外的孔,让孩子看为什么没有出现豁口的现象,孩子知道了打孔应该靠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孩子在选择前期经验少的材料时,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例如:元元选择的是订书钉,先开始没有理解连接的含义,他想的连接方式是先打孔(设计图上写了打孔),然后用胶条粘上了,我问元元你的东西能动吗?元元说: “ 能动 ” ,我问 “ 为什么? ” 孩子说: “ 我打孔了 ” 。在孩子眼里打孔就是能动,我就想到了拿我做的小玩偶(打好孔的), “ 你看能动吗? ” ,元元说: “ 能动 ” ,那看看你的能动吗?不能动,,那为什么,你的打孔,我的也大空了,但我的能动,你的不等动,元元说:我的粘死了 ,那你看看我也粘死了 ,我打好孔的,你看动吗?照样动不了,揭开胶条,你看动吗?元元把他的胶条也揭了下来,还是动不了,为什么?我看除了孔,还用什么连接在一起了?她说是一条线,问她那你选择了什么材料,这个时候,元元想到了订书钉,那装书订有什么用呢?那两个小片有什么用呢?,用两片纸,一片是毛衣,一片是被子,现在要把袖子按在毛衣上,用订书钉穿透两个纸片,然后,分开起固定作用,然后,我让她用这种是不是也可以让长颈鹿的脖子和身子连接一起呢?所以,我觉得在遇到问题时,用不同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提问,用不同的支持方式就是咬牙,她隔断距离粘一块,在她自选材料时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有个疑惑是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不应该去怎样去引导,她也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在活动结束时,通过她自己的操作,让他自己去感受不方便,但是如果操作完成后,感到不方便,她会拆了重新来过,孩子的兴趣会不会打折扣,兴趣点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个疑惑, 姚:李老师在反思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教师支持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当中,,解决的时机是等成形以后,还有一种让她做完以后,自己去发现,李老师用了这种做法,但是,她还是很疑惑,会不会影响到孩子下面的操作活动,现在就这个问题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 、 你在观看今天活动中,你发现孩子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他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 2 、 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支持幼儿字组解决问题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立法与大家分享。 3 、 分组讨论完毕 宇锋:就这两个问题,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那些问题,自主解决,有几点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去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1 、头与颈的连接,他选择针线,刚开始时,她两个纸一越扎,扎不透,但通过反复尝试还是不行他就一片一片的扎,然后两个纸片重叠,在系扣时,绳太短,他就通过自己的一个反复调整,把扣的线越系越短,接近纸片的孔。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孩子使用钉书钉,他的纸片厚,钉子短,反复不停的尝试,始终没有成功,另一个小朋友送给他一根针,他就用这根针把纸片扎了一个孔,当他发现扎不下去的时候就原来的针眼上反复扎几次,发现眼大了,然后把钉书钉扎了进去,这个时候,他就有了经验的基础,在以后的连接过程中他都是使用这种方法,还有遇到的问题是大头针的小朋友,他扎到手了,他自己解决的办法是选择了一个工具,放到木板上再去扎,这样就不会扎到手了,而且两片纸的部位能连在一起。 葛:在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时,他没有一起把要剪开的部位一起剪开,而是连接上一个部位后再剪另一个,我问孩子你为什么不都剪下来呢,孩子说都剪下来我不知道前腿、后腿了的位置就容易混了,我觉得这个孩子是有计划性、条理性的表现。 第二点:在没有解决的时候,教师给予的支持性,我们总结了李老师在活动中的支持行为有几点:( 1 )材料出示提供上的支持,孩子遇到问题,李老师借助一种工具引导孩子发现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帮助他解决问题,特别是李老师在反思中,三角钉的使用,他是通过出示材料,语言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一种行为让孩子亲手去试、对比、尝试、支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发现在解决问题时,李老师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启发孩子孩子相互间的协作,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经验,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去尝试,并且等待孩子成功的过程。李老师很好的地方是不断的用语言鼓励孩子,并且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 史:我们讨论的第三点,认为美工区制作活动不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参与到感性趣活动当中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促进幼儿自主意识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应该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给予充分肯定,我们有以下几点:( 1 )语言方面的鼓励,幼儿反复操作没有成功的时候,他们会被困惑和挫折情感困绕,他会放弃活动,这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语言上的鼓励,帮助幼儿寻找错误的原因,确定问题出在哪,避免幼儿徒劳的尝试,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引导幼儿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2 )我们认为教师应该观察等待,给予幼儿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一定时间,教师发现孩子掌握了一部分,技能的时候,对孩子初步的成功给予肯定,但是并不意味孩子掌握了这个新的技能。 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目的是巩固完善新的技能。所以老师采用的是再次观察、等待,给于幼儿自主的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 老师提供机会支持幼儿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我们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应该需要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才能在错误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的症结在那里,而不是给与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慢一拍,需要等待,压抑住想要给与提示的冲动,让幼儿有一个珍贵的自我纠错机会。根据孩子不同发展水平,降低一定难度,给孩子搭建一个台阶。 (师)在观察倾听孩子的表现的基础上,促进孩子主动学习。材料对我启发很大,材料可以给与孩子学习的支持性很大。 (师)首先晶晶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很感谢,又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给于帮助。在今天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分解动物,幼儿自己解决了 2 、对材料的不了解、材料(不熟悉的钉子)不会用的难点。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孩子自己解决。 2 、连接问题:扎孔扎不进去、孔太小、孔的位置适合不适合。李老师能够把同伴经验让孩子充分利用,能够用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对比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不断的尝试、探索,给孩子的学习支持。 3 、在过程中李老师不仅用问题评价孩子同时还用了一些肢体上的动作来帮助孩子进行理解、操作特别好。 4 、在孩子做不出来时,老师能够给孩子一定适时地示范。例如老师在孩子弄不出来时老师动手让孩子参与到示范中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梳理问题,进行提升。 5 、在这个活动中,前期准备非常充分,所以在活动中看出了教师思路非常清晰,能够随时关注孩子,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能看出老师在过程中进行短时间思考,给孩子及时帮助和支持。 我们的建议: 1 、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办法进行解决。如孩子用胶条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尝试发现(教师的指导语到位,但是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小了,东西总是在你自己手里) 2 、在过程中老师说了没成功,可以给幼儿更多的语言鼓励。 3 、材料提供分层次了,摆放位置应更适合孩子提取,给与一定的刺激。在孩子连接找材料是自己找的,还是老师找的?(是自己找,)那应该给孩子解决使用的问题 4 、给孩子一定的消化时间,同时教师可以关注其他幼儿。 5 、评价的角度改变。 (明)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提出促进孩子成长,我们老师也需要成长。如何在自我评价中成长,在今天的活动中,她说特别想同时指导其他孩子,可是我看不见,这也是我的困惑。能解决困惑吗 / 我们的目的是解决教师的困惑。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评价,在促进教师成长,我们教师的目标意识也越来越强。我觉得做活动的老师可以有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在今天这个活动中她想到这个问题,他为什么看不到?自己不能解决这个困惑?指导所有的孩子。我想我们在评价时能不能换个角度,不要从目标入手,而从发现孩子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每个孩子的进步。你能说出多少孩子,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他们在过程中是如何交流的,这样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而不是只关注目标的,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解决问题。不是我们不用心,不是我们不用功,我们换一个角度可能有新的思考,可能更容易了。今天你发现 10 个,明天发现 15 个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就进步了。 还有少让孩子回答不动脑筋就回答的问题,多让孩子回答能引起主动思考的问题。我们老师真的很敬业,但是换个角度会进步的更快。 在后续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体验设计图的作用。 (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疑问:我关注到所有的幼儿,但是我可能只看到一点,我并不真正了解它出现问题的原因,但如果我针对这个孩子进行观察,就会明白孩子的整个思维过程,他为什么出现,怎样解决问题,我怎样去支持他,可这样会忽视其他的孩子。 (沈)我觉得汪的问题他别好,如果关注一个孩子的行为过程的话,我就忽视别的孩子,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怎样解决? (师)老师可能更容易关注能力强的孩子,应该可以发现孩子的种种表现,从中筛选一定的问题。 (师)在 95 课题时有一个孩子试了 20 多次才接受橡皮泥是软的现实,教师要给于更多的关注才能发现孩子的表现,如果不关注则发现不了,这应该怎样解决? (师)心理学家测试:新教师对儿童关注少,老教师关注相对多,可以同时关注,这和教师经验和教师成长有关系,这是第一,第二关于材料,你在提供材料时不是瞎提供的,是根据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还有你关注孩子的时候,他又问题你就帮助,不对、错!他解决不了的时候或者他气馁的时候你再支持,但是你可以看见,可以不帮忙。 (师)你可以今天看 5 明天看 7 个,但是教师要有一个意识,天空有多大在于鸟的翅膀,教师意识我都要观察到,努力观察所有孩子,还有孩子之间的学习也很重要,注意个体差异问题。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教师指导要有分工,区域要有目标、有重点的指导孩子,这就要体现老师会做问题,几个老师分工好,重点指导哪一个区域,有一个教师负责全面,然后教师在一起交流。 (乔)听了老师的话,我觉得在说在同一时间照顾不了全体幼儿。这是正常的。我觉得很关键的是在活动前,老师是有预设的,我提供了哪些材料,实现了什么目的?我对全班孩子的掌握情况是如何的,我们要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孩子会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去重点看看他,如果遇到水平不高的也来这了,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她试,可能在一日生活中还去观察他,要带着目标去观察,然后给孩子有效的支持,提出自己的策略,然后还要倾听孩子,和孩子聊,了解孩子的心理,再给于支持,如何给于支持,下午继续讨论。 沈:老师要分析今天的目标是什么,对孩子的难度有多少,我要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这都是连贯的,是备孩子的过程,还有对孩子原有经验的了解,基于对全班孩子的了解,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这时会有目的的观察它,会解决你的问题。 (沈)上学期,宇锋老师的问题是不会关注孩子,现在宇锋说孩子已经滔滔不绝了,能够看到宇锋老师的成长,我今天没有看到孩子活动的过程,但是我看到一个结尾,我从老师的表现看,我觉得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1 、注意去观察孩子参与活动的表现了,思考孩子为什么这样去做,会有这样的表现。 2 、根据孩子的表现会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一些原因了,并进行价值判断。 3 、判断后就思考要不要干预,我们刚才讨论的就是这个。 4 、确定干预的方法,用那种方法干预最适宜。 5 、注意把握干预的时间,什么时机干预最适宜,是当时还是等待。 6 、把握互动的节奏。 以上是我们谈到的,但是到底每一步怎样去做,是我们深入思考的。 编辑: cicy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宇锋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