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运用支架式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所谓 支架式教学 ,就是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就是通过教师的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的过程。

在小班音乐教学中,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存在一定困难,而且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可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原理,由教师给不同的幼儿搭建不同的支架,帮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下面,我以小班音乐教学活动“火车到站了”为例来具体说明。

设计动态评价表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观察和评价儿童能力的要求很高,这表现在:教师不仅要知道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如何,而且要知道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不仅要知道儿童现在的能力如何,而且要知道儿童发展的潜能如何,即知道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对现阶段的儿童来说具有恰当的挑战性。因此,教师需要先设计一份动态评价表,来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是怎样影响儿童学习的。这些评价信息对制定支架式教学计划很有帮助。所以在“火车到站了”这个活动开始前,我对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节奏感及表现力进行了测试,并设计了这样一份动态评价表 ( 见表 ) 。测试过程如下:

1 .听音乐走动,当音乐停止时,幼儿静止不动 ( 一个乐段一停,而且快与慢的节奏交替 ) ;

2 .向幼儿提问:“这是一段开小火车的音乐,这列小火车是怎样开的 ? ”如果幼儿没有发现音乐有快慢之分,教师将按音乐节奏和幼儿一起开;

3 .听音乐用动作表现开小火车,音乐停止时,做一个造型 ( 由一乐段一停过渡为一乐句一停 ) ;

4 .给幼儿一些小乐器,请幼儿跟着音乐打节奏或节拍。

通过这份动态评价表,我发现我班测试的 28 名幼儿中,其现有水平基本上都在水平 1 到 3 之间:有 7 名幼儿表现为水平 1 ,这 7 名幼儿又有差别, 3 名幼儿的表现是没有任何反应, 4 名幼儿表现得比较兴奋,但没有听音乐;有 1 名幼儿表现为水平 2 ,其中有 10 名幼儿在音乐停止后继续走动, 6 名幼儿踩不准节奏;有 5 名幼儿表现为水平 3 。不过,经过教师的干预,这些幼儿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水平 6 或水平 7 。可见,这些幼儿在这个音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基本上接近,不过他们需要的具体干预在质与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有的幼儿只要教师一点就能明白,有的幼儿则要教师带着他反复练习才能够明白。根据这样的评价结果,我把教学目标定为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并采取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实施支架式教学活动

在知道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后,还需要对音乐作品和动态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幼儿在新的音乐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能需要的帮助。我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析。首先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火车到站了》是一首很欢快的儿童歌曲,幼儿对交通工具火车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会很愉快地学习,但这首歌的节奏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些难度,所以我把教学目标的范围缩小到用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为歌曲伴奏。然后,就要通过对动态评价结果的分析,来考虑哪些环节可能会对幼儿构成挑战。

水平

名称

成绩指标

1

没有听音乐

没有听音乐得意识

2

听音乐,没有纠正错误

在游戏过程中,听到了音乐,但是发生错误(在走动的过程中,没有节奏的变化,或音乐声停止幼儿没有停止走动)

3

听音乐,而且没有错误

能够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做出相应得反映,而且在音乐停止时,能够静止不动

4

听音乐,能用动作表现节奏或节拍,但是有错误

在游戏过程中,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或节拍,但有错误

5

能自信地按照节奏或节拍做动作,而且没有错误

幼儿很自信地进行表现,而且动作符合音乐得节奏或节拍

6

能够运用乐器表现节奏或节拍,但是有错误

能够运用乐器表现乐曲的节拍,但有错误,如不会使用乐器或控制不好乐器

7

能够运用乐器表现节奏或节拍,没有错误

能够自如地运用乐器按照乐曲的速度打节奏或节拍

8

能准确区分节奏或节拍

可以通过节奏或节拍两种表达方式分别进行游戏

1 、乐器的控制。

在测试中,使用响板或鼓的幼儿出错率较低,而使用串铃或三角铁的幼儿出错串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响板和鼓的奏法与儿童拍手的方法很类似,都以胳臂的大肌肉动作为主,演奏时对手眼协调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很适合小班幼儿使用,而串铃则需要使用腕部的小肌肉控制,三角铁对用力均匀和手眼协调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两种乐器不太适合小班幼儿使用。由于这次活动是我班幼儿第一次正式接触“音乐节奏”这个概念,所以我选用了响板。

2 .乐器的使用。

幼儿因没有接触过乐器,所以在测试中有 90 %的幼儿使用方法不正确。经过教师的干预,仍有 8 名幼儿掌握得不稳定:他们不是把响板放在一只手的手心中,用另一只手拍打,而是两只手像拍手一样敲打响板,这样就成为手指和手指相碰,而不是响板在发出乐音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无法打出正确的节奏,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

3 .节拍的掌握。

有 85 %的幼儿拿到乐器是随意地敲,而无节拍意识。这个环节对绝大多数幼儿造成了困难,也就自然成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在实施教学中,我则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从帮助幼儿怎样使用乐器人手,逐渐过渡到幼儿对乐器的控制上,最终使幼儿学会按照节拍用响板来给歌曲伴奏。为了达到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音乐游戏,来帮助幼儿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

1 .正确使用乐器方面,我安排了“传响板”的游戏。

即特意把响板传到不会使用乐器的幼儿手中,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乐器的使用方法。没有拿到响板的幼儿则随着教师的鼓声,一只手手心向上,一只手手心向下模仿拍响板动作拍手。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观察还有没有方法不对的幼儿,以对他们进行帮助。通过这个游戏,幼儿掌握了正确使用乐器这一最基本的技能,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对于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给予最具体操作性的指导,即示范给这些幼儿看,或把着他们的手一起演奏。对其他幼儿,也根据孩子的现场表现给予具体提示。

2 .在乐器的控制方面,我安排了“木偶指挥”的游戏。

即当小木偶出现时,幼儿打响板;小木偶不见了,幼儿要想办法不让手中的响板发出声音。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控制乐器的开始与结束。当幼儿熟练掌握后,小木偶改用点头的方式来指挥幼儿按照一定的节拍打响板。一开始,小木偶点了一下头停一会儿,控制孩子认真看指挥;孩子掌握后,小木偶开始按照一定的节拍点头,使孩子逐步过渡到按照一定的节拍敲打乐器。如果有些控制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这个游戏中仍有问题,教师将使用跺脚的方式来为他们提供帮助,教师通常会直接走到他们身边,这样幼儿既能听到重重的节拍声,又能通过看教师腿的指挥来控制手的动作。

3 .在表现节奏方面,我安排了“师生合奏”的游戏。

因为通过上面的活动,我发现幼儿对教师使用腿指挥的反应非常好,马上撤去这个支架对一些孩子恐怕不适宜,所以我选用吹奏笛子的方式为幼儿伴奏,提醒幼儿注意教师腿的动作。一开始,幼儿一听到优美的笛声就开始敲打,在教师提醒后,有 88 %的幼儿明白了教师给的任务 ( 在听完前奏后才可以敲打手中的乐器,在音乐结束时则要停止敲打 ) ;有 9 %的幼儿在教师身体动作的提示下,能够逐渐明白任务;只有 1 名幼儿,需要教师走到其身边进行指导,才最终明白。

活动后的反思

运用支架式教学开展“火车到站了”这个音乐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幼儿兴趣很高,每当遇到难点,他们都能通过游戏愉快地解决;

幼儿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每个幼儿都在教师不同支架的帮助下,解决了自己的困难,从而真正减少了每个幼儿等待的时间;

由于教师是根据测得的、有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评价信息来制定教学计划的,所以设计的任务难度对幼儿来说比较恰当,同时教师通过动态评价,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把握也比较准确,所以整个实施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发展。

当然,实施中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幼儿通过“木偶指挥”这个游戏,能够完成一起开始、一起结束的任务,但是对“木偶”点头指挥、按节拍敲打乐器的要求,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幼儿需要教师同时用跺脚的方式来帮助;

有个别幼儿在测试中的表现与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不完全一致。对于这种发挥不稳定的幼儿,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自然观察,以发现他们真正存在的学习困难;

幼儿通过活动基本上掌握了表现节奏的技能与方法,但在慢慢撤走支架时,有个别幼儿又出现了困难,这说明支架撤走的速度对不同幼儿应该是不同的。从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支持是幼儿实现独立的条件,而幼儿的独立又是教师支持追求的目的,但在幼儿尚不能独立时,教师的支架将始终是必要的。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科学区操作材料:火的小实验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