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探索——以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为例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 摘要 ] 以设计为基础的手工制作具有交叉架构在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之上的特点,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指导策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 艺术;科学;价值;探究 一、改变幼儿园传统的手工制作活动过程 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到昂节夫活动理论的观点,心理发展起源于儿童 ( 活动主体 ) 与周围环境 ( 活动对象、客体 ) 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活动“内化建构”的结果。活动具有主体性,也具有对象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活动对象的性质、特点不但影响着活动的性质、方式,而且影响着它的内化生成物——心理”。”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即是一种典型的“对象性”活动。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包括纸、泥和各种可以用来加工造型的废旧材料 ( 如废旧纸箱、药盒、蛋壳等 ) 。相应地,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也可大体分为剪纸、泥工、手工制作等几类。本文拟以手工制作为代表来探讨手工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造型活动对幼儿发展可能产生的全面价值。 手工制作的传统做法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构图或构思,这个构思包括选择形象、在头脑中改造所选择的形象、筛选最佳方案,然后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儿童可能会遭遇失败,重新调整构思,再反馈到制作中。整个过程沿着如下的顺序进行: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先在头脑中设计一个新形象——制作物品的表象,在这个形象指挥下,儿童通过制作活动加工改变材料,使其与头脑中的形象一致。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可以说是儿童制作的心理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范例,和恰到好处的材料,儿童会省略表征转化这一步,直接依“葫芦”画“瓢”,从而使整个制作过程简化为:感知一模仿一制作一评价。手工制作活动由此只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教师关注的仅仅是儿童制作结果的美观与相应手工技能的发展,与科学无涉。 如果改变手工制作的这一传统过程,引入设计的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在儿童具备制作动机之后,活动的重点就不仅仅在于感知和构思形象了。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发现它之所以具备这种性能的原因或原理,并按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教育也就有了“进入”艺术领域的可能。比如,制作不倒翁时,如果让儿童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出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为什么不倒的原因。这里,儿童可能会有种.种假设 ( 如底部有重物等 ) ,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儿童是不可能做出不倒翁的。除对这一关键原因的探索外,整个制作过程还可能会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发现合适的材料、寻找适当的固定重物的方法和位置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设计,改变制作行为。这就与传统做法有了很大区别,其过程可以用如下流程图来表示: 二、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蕴涵的科学教育价值 通过上述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传统做法相比,引入设计环节的手工制作过程必然会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反思、评价、交流”部分。 其中,“探究”是手工制作中十分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是儿童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行为,涉及到材料、制品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儿童的认知方法和认识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文化素质,具有极强的启智作用。而儿童在活动中合作计划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又会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可见,设计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具体来说有如下特点和发展价值: 1 .形态的分析、综合与科学规律的分析、综合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幼儿思维不断走向成熟。任何造型都需要对现实客体进行分析和综合,涉及到结构、空间配置、明暗分布及其他特点和规律。如要制作一个不倒翁,就要弄清楚不倒翁的“复合体结构”,即不倒翁基本上是由半球体和圆锥或圆台或其他几何形体组成。接着需要分析不倒翁的比例、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综合不倒翁的结构、形状、空间配置、明暗分配,以形成不倒翁的总体结构。其中既有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以使造型合乎形式美的要求,同时又有对科学规律的分析、综合,以使造型能够具有某种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功能。这就要求幼儿必须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占有客体对象,调动所有感官获得第一手信息,做出种种猜测,分析、研究最适当的解释,再从总体上给予判断,并在制作中不断肯定或推翻先前的判断。这也就是说,如果幼儿想要成功制作不倒翁,使之具有不倒翁玩具的功能,就必须弄清楚底座的球体与摇摆的关系,里面的重物与不倒的关系,通过不断地摆弄、倾听、观察、假设、验证而探究出下重上轻的原理。这也就正是一个逐渐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过程。如果说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 .手工制作的设计和探究过程是以儿童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幼儿控制学习过程,包括设置目标和目的,计划时间表,选择和谁一起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作品如何评价。由于结果具有开放性,因此尤其强调幼儿的反思、交流和总结。幼儿是否有能力评价自己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被看作设计过程很重要的一部分。评价过程和结果也是通过反思产生学习体验的过程,在元认知水平的层面上,儿童回顾自己的学习道路,思考计划是否得到实现,技能、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需要发现和克服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等。虽然幼儿由于年龄所限,不能主动进行反思,但是在教师指导下他们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反思、交流与评价。在这种自我控制的学习和反思中,幼儿会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动增进对学习、制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态度和情感。 3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能够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开始产生制作需要,一直到结束部分的反思、评价,交织着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无数次讨论、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这会使幼儿与他人分享学习经验,不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把个人的才能整合进小组工作,使自己“人尽其才”;与别人一道发现急待解决的问题,并有效组织、分配任务;与团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参与决策等等。 至于“画草图”环节,国外研究已发现:对 5 — 6 岁的幼儿来说,画草图与后面的制作、评价、反思环节有着较微弱的联系,即画出的草图不能被幼儿主动用于指导后面的各个环节,但是研究者普遍认同:画草图是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画草图是把头脑中筛选出的形象转变为真实事物的中间环节,是使观点外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过程,它使后面的制作更具操作性。这些草图实质上是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草图,他们可以审视自己并与他人争论。草图由此为直接讲述、讨论提供了背景因素和重要的提示线索,使幼儿表达的意思更为清楚。 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构思与设计用草图表示出来。反思、评价、交流对于幼儿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交流不仅能使手工活动本身起到帮助幼儿分享经验,练习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作用,同时能够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有效的制作动作,促进思维的概括化、系统化,促进其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与科学教育价值的融合。 三、手工制作活动实现科学与艺术双重教育价值的条件 以上论述了引入设计环节的手工制作活动过程对幼儿可能具有的全面发展价值,然而,这还只是一种理想价值。要使之变为现实价值,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手工制作值得探究的地方给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而不是用整齐划一的范例限制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包括做什么,整个过程应由他们自己构想、设计、实行、评价,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规定好的现成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依照教师的“葫芦”画“瓢”。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创设如下条件: 1 .在教学素材上,要尽量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内容。如按图样做“纸工老虎”,实线、虚线、哪里剪、哪里折都标示好,幼儿只须按图的指示操作。而应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幼儿想像力、创造力,进行探索,锻炼各种能力的素材。如利用大型纸箱“建造房屋”,幼儿需要收集有关房屋结构的资料 ( 参观、访问、观察图片等 ) ,画出设计草图,分工合作 ( 设计师、水电工、木工、泥水工、粉刷匠等分工合作 ) ,还必然要思考如何在合作中把纸箱组合成一套“单元房”,使用什么样的粘合材料,屋顶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怎样开门、开窗,排水管用什么材料,怎样设计制作;各种工具怎样使用等。 2 .教师应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一般幼儿园课程被划分为科学、社会、艺术、语言、健康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实际上是幼儿的学习范围,而不是要分割幼儿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范围也不等于组织方式,各领域应有机融合和联系,形成有机教育整体。手工活动本身与其他领域,特别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有着内在天然的联系,如果使其功能过于专门化、学科化,不仅使原教育价值无法体现,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从各种角度考察一次手工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主动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幼儿在美的制作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3 .教师指导策略。让幼儿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坐视不管,与“教”相比,教师要有更高的教育能力、教学机智与策略。目前,多数教师在手工活动中采取的指导方式是示范法,包括整体示范与分段示范或两者交替使用,并与讲解相结合。这种指导策略主要是操作性指导,其不足之处就在于会限制幼儿的表现、创造和问题解决。以探究为导向的手工活动提倡导向性指导,即不以提供范例为主,而是允许幼儿按自己方式表达与建构,在幼儿出现问题时,再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和引导。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景做出机智的反应。 总之,艺术与科学曾被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而彼此分离,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概念体系。艺术诉诸情感,因此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因此科学教育重在发展儿童探究发现与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由此成为相互独立的课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找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点,如工艺美术设计。这种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需求创造出特定的实用价值,以满足人类物质消费的需要。其物质性、客观性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尤其是物理法则的制约,从而与材料学、构造力学、加工工艺等学科发生密切关系,具有合理性、效能及科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这种设计创造了形态,是造型艺术活动之一。创造的形象体系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意念和精神而形成一定的审美经验,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可见,这种设计既具有科学的因素,又包含一定的审美标准。把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也就为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恰当的契机和适宜的平台。对于幼儿园手工活动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艺术与科学就是其两大不可或缺的支柱,两者的融合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中是有可能实现的。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艺
- 艺 术 性 的 家 访 2008/06/24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