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诗化语言仿创编活动指导策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从 2003 年起,“改善在职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与方式”课题组在实验园进行了有关幼儿诗化语言学科研究方面的培训,重新挖掘了幼儿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价值和诗化语言欣赏的关键经验。在培训后的研究中,教师们大胆实践和创造了从选材到学习方式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 详见《学前教育》 2004 年第 7 — 8 期《小蚱蜢、啄木鸟与春天》 ) 。

今年,实验园的教师们继续就有关幼儿诗化语言仿编的教育策略,进行整理、反思和大胆尝试,在幼儿应获得的关键经验、有效的教育策略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与收获。

 

幼儿在仿编、创编诗歌中应获得的关键经验

 

幼儿诗化语言的仿编,主要是在原语言形式、句式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调动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展开想像进行的个性化表现的创作活动。在参考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幼儿在诗化语言仿编的过程中,主要从感悟、表现和想像这三方面获得学习经验和有效发展。

感悟

幼儿对原作的感悟和个性化体验尤为重要。在仿编之前,幼儿必须通过反复吟诵、自由交谈等,较深地感受并品味这一作品的语句形式、文本结构、主题含义和情感意境。这样才能在仿编中较好地模仿和表现原作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幼儿在欣赏和仿编中,熏陶出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和情感的敏感。因此,感悟是幼儿成功仿编的基础和前提。

表现

表现是幼儿在诗化语言仿编中迁移原作经验的水平。幼儿套用和仿用诗化语言作品中重复、排比、韵律等表现形式,比喻、拟人、形容等表现手段,围绕主题,调动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个性化地描绘新画面、新内容,营造新意境,并表达情感。

想像

由想像而营造的意境与韵味是诗化语言的灵魂。把两个或多个各自存在,但从某一独特视角看就具有了可比性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多种诗化文学手段表现出来,令幼儿感受美的画面之妙,新的意境之妙,类比、联想之妙,提炼语言、连缀文本结构之妙,想像对现实的折射之妙等,快乐地经历创作过程。

 

教师适宜的指导策略

 

为使幼儿在仿编活动中有效地获得关键经验,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引导幼儿仿编活动,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

 

精心选择原作——调动、扩展幼儿的相关经验与体验——仿编与想像——串联、总结与诗化。

 

在了解幼儿的感悟、表现与想像水平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供幼儿仿编诗化语言的原作品,分析作品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及难点,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

通过朗诵原作品、自由谈话、情境暗示、绘画、幼儿互相启发等方式,帮助幼儿充分调动个人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间的经验分享与情感共鸣,扩展想像空间。

在感悟原作品语言形式、结构、主题、意境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启发幼儿大胆地仿编,大胆地想像。

教师与幼儿一起,把仿编、创编的的诗化语言的片段完整连缀起来,在此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水平,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诗意的润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进程,教师指导策略的侧重点和手段各有不同。

 

小班

 

教师引导幼儿在感悟、理解儿歌原作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换其他主题形象,在诗歌的原意境上,构成诗歌的新画面,让幼儿初步经历诗化语言的仿编过程;

教师注意收集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而有趣的交谈、闲聊,在尽量保存幼儿原话的基础上,加以精练和韵律化,再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初步经历诗化语言的创编过程,感受诗化语言既来自于生活感受,又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培养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敏感;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把幼儿简单的写生画面编成儿歌,除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主题形象进行表现,也帮助幼儿强化诗化语言的画面感,画面感也是培养“意境”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案例《从 春雨 > 到 秋风小树叶 > 》中,教师从幼儿小班时起,就选择如《雪人》这样的短小、简洁,节奏鲜明、生动,充满猜想、情趣又拟人化的儿歌,鼓励幼儿仿照基本的语言句式和儿歌结构,通过改换主题形象进行仿编。这首儿歌的仿编难点和引导重点,在于“是不是 xx 盖住了”这句,“ xx ”这一事物形象,必须与儿歌首句出现的主题形象有着符合现实又富于想像的联系。教师引导幼儿体会利用儿歌原构架,使两个新形象之间建立这样的联系,描绘出更丰富、生动的画面。幼儿在仿编过程中,也更深地感悟了儿歌的意境,这表现在孩子们自主地把“盖”换成了拟人化的动词“捂”,使儿歌更为符合幼儿的情趣和情感倾向。

在《秋雨图与杨树花》中,当孩子们自发欣赏雨景,在杨树落花中自由玩耍,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惊喜时,教师启发或收集幼儿自由表达的零散语句,加以连缀、诗化,编成短小而富有韵律的儿歌,再让孩子们或根据儿歌画成画面,或在拣拾落花的情景中,在诗的氛围中边玩耍边吟诵,帮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画面感和意境。

 

中班

 

教师选择并分析供幼儿仿编、创编的诗化语言原作,强调在原作的语句结构和意境基础上,通过仿编,让幼儿更充分地领悟、模仿诗化语言的表现方式;

教师鼓励幼儿在仿编作品中充分表达情感;

教师鼓励幼儿调动现实生活经验,大胆联想与想像,生动描述与形容,学习营造诗化的意境。在案例《我的小雨点》中,教师选择《小雨点》这首经典儿歌,分析作品的独特表现方式,即用声音 ( 象声词 ) 营造下雨的意境,并引发想像,表达快乐的情感。于是,教师用欣赏雨景、用象声词形容雨声、表达自己对这首儿歌的偏爱之处等方式,引导幼儿体会、感悟儿歌原作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在鼓励幼儿仿编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及时而恰当的鼓励陛评价,引导他们反映生活经验,模仿运用诗化语言形式,表现个性化的想像,注重情感表达。

而在案例《从 春雨 > 到 秋风小树叶 > 》中,教师为中班幼儿选择了《摇篮》这首儿歌,旨在引导幼儿在仿编中,用大胆的联想与想像、生动的描述和形容,学习营造诗化的意境。教师事先分析了这首儿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 xx 轻轻 x ” ( 如风儿轻轻吹 ) 这一关键句,其中“ xx ” ( 风儿 ) 所表现的事物形象,使儿歌富于想像,而“ x ” ( 吹 ) 是动词,即要与“ xx ”这一名词形象准确搭配,又要与“轻轻”这一形容词和谐搭配,营造出温暖、宁静、幸福的意境。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利用孩子们晚间睡前的真实情境和情感体验,通过欣赏与仿说、扩展想像空间、重点引导关键句这三个主要阶段,而且在幼儿仿编的过程中,教师还随时提醒幼儿在想像世界中反映现实生活,使幼儿仿编的儿歌既翱翔在想像的天空,又较充分地表现了原作的神韵。

 

大班

 

教师用问题激发幼儿围绕主题形象的巧妙联想与想像,强调在想像的世界中折射现实生活;

教师支持幼儿学习表现比喻、重复、简洁等诗化语言的文学特征,建议幼儿使用鲜明、生动、富有美感的主题形象和语言;

教师强调仿编和创编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像和表达,先不必过分强调儿歌、诗歌的押韵,而是着重让幼儿体验整齐的句式、重复的结构而形成的韵律感和美感,体验用比喻、形容所营造的诗的意境。

在案例《从 春雨 > 到 秋风小树叶 > 》中,为引导大班幼儿更富想像地把散文《小树叶》改编成儿歌。教师以秋天为背景,进行了一系列谈话、仿编、改编活动,在生活经验、诗化语言经验、情感体验、独特视角与想像空间等方面,给幼儿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如以《金色的小路》重点引导幼儿的情感表达,并鼓励幼儿意识到诗化语言中的主题形象应富有美感;教师还拍下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照片,请幼儿围绕照片主题 ( 如《柳树枝上的小瓢虫》 ) 自由表达,重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进行个性化表达;根据《小树叶的故事》这一主题进行的三次自由谈话,除注重情感表达外,重点支持孩子们根据主题大胆想像,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段,贴切、美好地形容落叶。

在精心铺垫的基础上,教师为幼儿提供改编的诗化语言作品,主要是让幼儿仿用其主题、意境和重复的文本结构。在幼儿改编的过程中,教师用“会落在哪里”、“会被谁看见”、“它们看见了会怎么样”等问题,提示并确定儿歌的结构。这样的引导既有助于幼儿围绕主题和主体结构,又不限制幼儿的想像。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将儿歌片段连缀起来,形成了仿编儿歌《秋风小树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儿歌并不押韵,虽然这不符合儿歌的声韵特征,但教师能根据幼儿诗化语言的经验水平,着重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像和表达,着重从整齐句式、重复的结构熏陶幼儿的韵律感和美感,着重以比喻、形容营造诗的意境。

教师的精心引导,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幼儿所仿编的《秋风小树叶》中,我们看到,孩子们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在充分地想像中折射着现实生活的影像,如孩子们所选用小动物形象及它们对小树叶的反应,无不折射秋天小动物储备过冬的现实经验;孩子们还学习着用美好的事物形象,如毯子、雨伞、棉被、书签,来联想、比喻小树叶,营造着儿歌中温暖、充实、安详的诗意。整首儿歌表现着想像的奇妙,洋溢着收获、美好、喜悦的情感。

我们对幼儿诗化语言仿编关键经验和教育策略的提升和总结,主要来自于课题实验园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调整、反思与创新。尽管我们获得的经验是初步的,但仍愿意与广大幼教同行们进行分享、交流和切磋,愿我们共同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幼儿在诗化语言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快乐而有效的发展。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