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心理卫生保健功能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幼儿 游戏 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已经得到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它的心理 卫生保健 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发挥游戏的心理卫生保健功能,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游戏有利于解决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幼儿渴望能像成人一样独立地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心理需要与他们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许多游戏为解决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当“爸爸”、“妈妈”、“警察”、“医生”,可以“烧菜”、“煮饭”,可以“开汽车”、“开飞机”、“开火车”……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的人,必须在团体的规则限制和个人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幼儿也不例外。平时幼儿常常听命于父母和老师,他们很少有自由的时间和自主的机会,他们生活得很被动,也很紧张。而在游戏中,幼儿往往是自由和自主的,他们可以如愿以偿地成为胜利者、强者、主宰者。游戏使生活在成人主宰的社会中的幼儿找到了心理平衡点。这有利于幼儿从按成人化的方式去行动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游戏是幼儿宣泄紧张和负性情绪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理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松弛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平时,我们发现男孩特别爱玩粘土,他们玩粘土时那一系列用劲的“挤”、“压”、“扭”、“捏”、“摔”等动作,都具有宣泄功能。有的幼儿有时喜欢反复地搭积木,然后又用力地把它推倒,这也具有宣泄意义。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有的孩子喜欢把布娃娃的裤子拉下来,然后狠狠地打它的屁股,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在玩医院游戏时,许多幼儿喜欢玩打针游戏,这是幼儿将自己在打针时受的痛苦发泄到“打针”的活动中去。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幼儿通过游戏把精力和情绪发泄之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 因此,成人要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适当的宣泄。幼儿自发地表现出来的一些具有宣泄意义的行为,即使有一定的破坏性,我们也应多一分理解。当幼儿表现出这种自发的宣泄行为时,成人应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他们需要帮助。成人要努力找出引起幼儿处于这种心理紧张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的种种因素,从而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心理诊断的一种有效途径 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又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游戏好比是指示器,能够为我们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等提供线索。如:一性格极端内向的幼儿用积木搭成一幢没有窗口而四周有很高围墙的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防卫意识和抑郁性格。一害羞的女孩用积木为自己搭了一栅栏,在这栅栏中,她获得了安全感。一女孩一直不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父母已离婚。还有一个女孩,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总是喜欢当“爸爸”而不愿当“妈妈”,她在其他角色游戏中担当的也都是男性角色,后来,我们通过家访才知道,她父母一直希望她是个“男孩”…… 在游戏中,幼儿偶尔表现出来的一些偏好,一般不具有心理诊断意义,只有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偏好才具有心理诊断意义。如有的女孩在游戏时,有时出于好奇或好玩也会表现出对当“爸爸”的兴趣,我们不能凭小女孩偶尔出现的这一偏好而断定她性别角色认同有问题。只有当小女孩在大多数角色游戏中都争当异性角色时,我们才能判定她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可能有问题。所以,我们在依据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时,一定要慎重。 四、游戏对幼儿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矫治功能 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叫做“游戏疗法”,即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治。如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时,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又如,当孩子有恐惧、害怕狗的典型症状时,可以和孩子做捉“狗”的游戏。开始时成人扮演“狗”,让孩子捉“狗”。多次游戏后,可以调换角色,由孩子扮演“狗”,这样,可以引起孩子对狗的兴趣,进而使孩子不怕狗。 在利用游戏来矫治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时,一要注意有针对性。例如,对行为稳定性差的幼儿,我们可以多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如交警、医生、门卫、木头人等);让患有孤僻症的幼儿多参加集体游戏,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逐渐改掉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二要注意循序渐进,否则游戏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老师为了使极度内向的孩子变得主动、积极,进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因而在许多游戏中都安排他们担任“主角”,但由于能力准备不足,孩子在游戏中名义上是“主角”,实际上还是“配角”。我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常常看到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的“儿子”或“女儿”指挥着能力弱的幼儿扮演的“爸爸”或“妈妈”做这做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在安排幼儿进行类似的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幼儿
- 幼儿园里真好玩 2024/09/29
- 幼儿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教案 2021/01/28
- 幼儿教育中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 2020/07/01
- 幼儿园开展暑假假期安全教育活动 2020/07/01
- 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小报道 2020/07/0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