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国外学前教育阶段家访研究与实践综述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一、国外家访的起源和发展       国外的家访(home visits)最早并非用于教育领域。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一名护士为当地的家庭提供医疗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她的行为给利物浦一所学校带来启示,这所学校开始培训护士对家庭进行访问,这便是家访的雏形。       这类家访模式在19世纪后期传入美国。当时大量移民从欧洲南部和东部涌入美国,美国当地的护士和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访问,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地尽快适应。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家访逐步用于教育领域,成为加强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途径之一。如今,家访广泛地应用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如医生护士对康复病人进行定期的家访,专业人员或义工对儿童、青少年的访问,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访问等等。       目前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学前教育阶段的家访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各种国家学前计划和项目的家访,如我们所熟悉的美国针对三岁前幼儿的早期开端计划和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这些计划都十分强调父母参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因此计划小组会派专门的人员搭建起机构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其中家访就是一种重要的联系方式。这类家访基于计划的目的开展,由专门人员对幼儿家庭进行访问,不同计划下的家访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另一类家访就是托幼机构中的教师对幼儿家庭的访问,这也是我国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家访”。本文讨论的家访主要是指后者。       二、国外有关学前教育阶段家访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家访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家访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能在教师、家长和幼儿三方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莫里森(George S.Morrison,1978)研究证实,通过家访,尤其是把焦点放在儿童身上的家访,能使教师真正理解儿童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以及父母对儿童的力量和影响。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教师能更理解和宽容幼儿,从而更愿意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要求所有幼儿都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相同的任务。梅尔等(James A.Meyer和Mary Beth Mann,2006)通过问卷,调查了学前班到二年级的教师对家访之于儿童成功意义的认识。参与者是26名来自美国中西部学区的学前班教师,参与者在开学初期家访之后完成一份问卷,在学年结束时再完成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家访是加强家校合作的一种形式,教师期望能通过家访与儿童及他们的家庭建立更积极的关系;此外,教师认为家访能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对幼儿有更好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儿童家庭环境对他们在学校表现的影响。       国外还有学者对家访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有效地进行家访的建议。梅尔(Tamar Meyer,1990)总结自己过去十年在以色列当幼儿教师的经验,发展了一套“儿童中心”的家访模式。这种家访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家庭或父母情况,而是教师通过访问孩子,和他们建立起个人的愉快的教学关系。如果家访遭到父母的拒绝,则应放弃。在对超过350个不同地区、家庭背景的儿童家访后,梅尔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加强和班级里每个儿童的关系,能使儿童在很多情况下信任教师;而家长与教师接触起来也会感到更加放松;把自己定位在“家庭访问者”而不是“家长教育者”的角色去家访,可以使家长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       有学者分析了家长不情愿接受教师家访的原因。克罗夫 (Doreen J.Croft)指出以下八个方面的可能性:①家里很乱,不想让教师察觉其糟糕的家庭生活习惯;②担心家访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③教师家访打扰了家长的生活;④家庭文化或是生活方式可能很特别,会使教师无法理解;⑤家长以往的家访经历是消极的,认为教师来访说明孩子做得不好;⑥家长认识不到教师家访的真正价值;⑦教师试图通过家访改变家长,并告诉他们怎样和孩子“更好”相处;⑧父母太忙。因此,他提出改变这种不情愿态度的建议:①通过非正式谈话建立亲密关系;②明确家访的原因,告诉家长你想谈些什么以及你要谈多久;③学习家长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示理解,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三、国外学前教育阶段家访的实践       美国很注重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参与,他们把家访作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的家访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下主要对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目的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教师、幼儿园与儿童及其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家访,而是为了在教师、家长和儿童之间培养亲密关系,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具体来说:①对于儿童,建立他们和教师的个人关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儿童成长为有主动性的主人,通过和教师分享个人心得和秘密,使他们了解到自我表达是可以被人接受的,是有趣和愉快的;②对于家长,家访没有制度和权威的障碍,他们能放松地和教师交谈,证实教师对儿童的看法,如果教师能友善倾听,家长将来还会找教师谈;③对于教师,这是倾听和观察的机会,学习儿童家庭情境语言的机会,分享不同文化的机会,和家庭交流的机会。       (二)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内容       美国幼儿教师家访的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第一,关于儿童。包括儿童的兴趣、害怕的事物、喜欢的东西、对学校的态度、饮食习惯、认知情况。第二,关于家长。包括对学校的态度、惩罚手段、教育背景、对父母和教师角色的认识、喜好。第三,关于家庭。包括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角色、兄弟姐妹关系、空闲时间的活动等。       (三)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类型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大概分为四种类型:①儿童进入托幼机构之前,教师对每个家庭进行访问,这是一个必要和很好的时机,它能巩固和家长的联系。②学年开始前夕,很多幼儿园都要进行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在开学第一天感到舒服。③学年中的常规访问。有的教师每学年组织三到四次家访,有的甚至每周都去。常规访问能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儿童,并和父母之间维持持久的伙伴关系。④特殊时期家访,例如当学校发生严重情况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基于积极原因,如儿童生日时可送给他们一件好玩具或一本好书;幼儿生病时,教师送去班级小朋友做的好看的贺卡等。这些家访能使家长和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并受到鼓舞。       (四)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模式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主要是对幼儿进行访问,其次才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访问,因此在教师家访过程中幼儿在场并参与其中。教师家访前需要培训,而且家访属于教师的额外工作,会有加班费。美国一般是由教师进行家访,甚至是园长亲自家访。       有些托幼机构还有另一种访问形式——班级集体到某个幼儿家里访问。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足够大的场地。老师、家长可以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游戏,大多数幼儿都会很喜欢他的朋友来家里访问。这也是自愿、不勉强的。       (五)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注意事项       蓝波因等(Lapoint)研究了家访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他们指出,家访要考虑文化的问题,家访项目应该采用“双文化”  (包括家庭历史和语言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价值观强加给家庭。只有尊重家长的文化,家访才能有效开展。       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托幼机构教师在进行家访时很注意尊重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和隐私,照顾家长的想法和需要。家访之前进行电话预约,对于不愿意接受家访的家庭不会强求,而是通过其他家园联系方式来替代。如果教师听不懂儿童父母的语言,则要带上翻译。       四、启示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重       国外不仅在实践上广泛运用家访这种家园合作形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而且在理论层面对家访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和总结。国外学者对家访作用所做的研究,为家访在托幼机构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支撑;对影响家访有效开展因素的分析及其建议,有益于我们对家访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和对家访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       相比之下,笔者在对我国近五年来在有关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整理后发现,就相关幼儿园家访的研究不多,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绝大多数是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足见我国学前理论界对家访意义的认识仍不够,缺乏理论指导将影响家访作用的充分发挥,这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规范家访的制度和程序       美国托幼机构有着较为规范的家访制度和程序,家访不是一项可有可无、可随意为之的工作。美国托幼机构家访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家访中的素质和技巧,统一家访的要求;并对教师家访的时间做了相关规定,确保家访成为持续性的常规工作;此外,家访加班费无疑把家访上升为一种制度,解决了教师一定的忧虑和困难,也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虽对教师家访有相关规定,但实施起来并不严格。随着电话、网络等通讯方式的普及,家访在不少幼儿园更是成了“一纸空文”。须知,家访这种面对面、个别交流方式的优点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要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家访仍然不可或缺。只有加强家访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才能使家访成为常规工作,保证其有效开展。       (三)满足多元价值要求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很大差别。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国度,特别需要尊重和满足多元价值要求。反映在家长工作上,他们尊重每个家庭的宗教习惯,不强行家访;对有特殊需要的家庭,给与特别照顾和安排。这些做法也是有效发挥家访作用的途径。我国正逐步进入多元化社会,国外家访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强调家访中的情感联系       我国幼儿园教师去家访通常是要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与此相比较,美国托幼机构家访则显得“目的性不强”。美国教师往往不是带着任务去家访,而更侧重通过家访增强与幼儿、家长和整个家庭的情感联系。感情维系需要交往,面对面交往的效果是书信、电话等形式所不及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会更有说服力。       (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不仅要求幼儿在场,而且把幼儿放在家访的中心位置。家访,首先是对幼儿的访问,其次才是和家长的交谈。与我国幼儿园家园互动中“幼儿缺位”现象相反,美国很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发展是教育的落脚点,幼儿还是搭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因此,如何利用和发挥幼儿在家访中的作用,值得我国幼教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George S.Morrison.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today (Nin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4     [2]George W.Maxim. The very young (Third Edition).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9     [3]James A.Meye r& Mary Beth Mann.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Benefits of Home Visits for Early Elementary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Vol. 34,NO.1,August,2006     [4]Linda S.Estes.Essentials of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4     [5]Phyllis Click.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for young children (Second Edition).Delmar Publishers INC,  1981     [6]Tamar Meyer.Home visits:A Child—Centered Approach to an Old Concept.Day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1990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三国故事:苦肉计(中英文对照)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