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生成活动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来源: www.zjzaojiao.com 作者: 魏建莉 感谢 魏建莉 上传 0人参与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成为每个幼儿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即课程既追随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又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我们提出了以“幼儿生成活动的实践”,探索将新的教育观全面贯彻落实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师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事物的价值判断,通过师幼互动、研究性学习,推进课程动态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成长
一、依托课程,在预设活动中溶入幼儿生活经验。
《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开始关注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可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新旧观念的冲撞:“在活动中如何整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对活动环节进行再创造?如何处理生成与预设活动之间的关系?” 我园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有限,我们选择了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做为教师预设活动的蓝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在分析幼儿的兴趣及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吸纳生成活动的理念和做法,逐步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
在进行预设主题时,我们保留了一些分题,根据对幼儿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对于偏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我们大胆进行了删除、溶入。如:在多元创智能创意课程《手和脚的本领》的主题中,我们有选择地进行了有趣的指纹画、爸妈的手、我的手、左脚右脚要分家等活动,删除了画一个我、小手会说话等内容;而大班《秋天的颜色》主题进行时,恰逢中秋佳节前夕,有些孩子把把月饼和石榴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月饼”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话题,于是,我们就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纳入主题,开展了生活活动《月儿圆圆,月饼甜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面粉、鸡蛋、牛奶、水等原料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在一起,并收集了葡萄干、花生仁、火腿肠、核桃仁等各种可以入馅的材料,在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中,尝试采取和面、包制、成型、烘烤等不同的工艺制作出形态各异、味道独特的月饼时,孩子的成功感溢于言表。当大家进行甜蜜分享时,候达非边吃边和小朋友谈起去年他去福利院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我们又生成了《与福利院伙伴同过中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的主题《秋风吹呀吹》中“稻草人”分题中,原有的五个内容中,我们删除了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稻草人真棒”的内容,对幼儿比较感兴趣的“米”的内容进行了拓展,预设了有关”米”系列探索活动,其中有给米穿新衣,米粒贴画,米煮熟了等活动内容,我们又结合幼儿相关生活经验,生成了有关“会变的大豆”的探索活动,如观察泡过的豆与没有泡过豆的不同,哪个先发芽,煮五香豆等活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大量的实践使教师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随机生成,在开展生成活动的同时,预设活动仍占有相当的位置,但在预设活动中要凸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预设计划时,不能将计划制订得过细过为繁琐,而应给自己、给幼儿留出弹性的空间,从幼儿反应中反思这一主题能否引起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以便及时调整预定的教育计划。
二、关注兴趣,把握幼儿生成活动的脉络。
开始接触生成活动时,一部分老师将生成活动简单理解成不用写教学计划而暗自欣喜,同时又感觉失去了计划,带班时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经过教师的深入学习,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生成活动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做出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动态过程,是在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中形成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明确:幼儿生成活动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现实利益,又利于长远发展需要;既贴近幼儿生活现实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扩展幼儿经验和视野。因此,生成活动不能完全依赖于幼儿的兴趣,也不意味着教师必须被“幼儿的兴趣”牵着鼻子走,那样,就会失去了教育的目标性。课程中“秋天来探访”的分题中有一个关于茶的谈话活动,但活动后“茶”并没有引起幼儿太多的兴趣。本来,这个活动就结束了,在教研活动时,教师们提出:没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内容能不能成为生成主题?大家意识到“茶”也许是个教育契机,虽然生成活动要基于幼儿的兴趣,但对于在中国渊渊流长的茶文化来说,这种兴趣也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我们不能简单地被“幼儿不感兴趣”而蒙住眼睛,“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幼儿对我国的这些传统的“国粹”一无所知,那么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何而来呢?而且茶味道中那种特有的先苦后甜,更是需要用心慢慢品味的,这些对于生活在“蜜罐”的孩子们,也许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会留下些感悟。况且,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茶具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目前幼儿对茶不感兴趣,是因为对它了解的太少,采用什么办法能让孩子注意到呢?《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我们先通过环境做文章,让环境来说话:教师先在教室一角放了一罐茶叶,可是半天过去了,只有一个小朋友拿起来摇了摇,又打开看了看,然后就离开了。如果按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师这时的反应是眼高心急,随即产生指责幼儿、抱怨孩子笨的心理,学习《纲要》之后,教师们学会了等待,学着在等待中会发现孩子的聪颖。我们又想,如果换成透明的容器会更好些呢?结果,这下来摇的孩子也没有了。看来,“看”是不能引起幼儿注意了,我们改从“嗅”入手。我们精心选择了一种外形独特、香气浓郁的茶叶“茉莉龙珠”,打开盖子放在活动室里,户外活动归来,孩子们一个个走进活动室,“什么味道?好香啊!”“好象是一种花香”“从哪儿飘来的香气啊”他们注意到了角落里的茶叶。“是种茶叶”“咦,这种茶叶怎么是圆圆的?这是什么茶啊?这种味道真好闻啊,能不能喝点试试啊?”教师将茶叶放进热水里,茶叶渐渐舒展开来的形态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我见过一种茶,泡在水里会站起来”“我喝过菊花茶,”“我家有信阳毛尖”“碧螺春好象也是一种茶吧” “我知道铁观音”孩子们对茶叶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哦,老师这里只有这一种茶叶,你们明天能不能把家里的茶叶带来一些啊?”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茶叶,他们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茶从哪里来?” “哪些地方产茶?”“妈妈说,茶叶能减肥,是真的吗?”“茶叶放在水里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怎么样泡茶?都需要哪些茶具?”教师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和信息,引领幼儿生成了主题“清香的茶“。然后我们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绘制出“茶”主题网络图,将幼儿关注的兴趣点一一列出,如:茶的来源、泡饮茶、茶的分类、茶的用途等支线,每条支线下又有许多的小主题,在活动开展中依据幼儿兴奋点的不断进行调整。我们将幼儿收集来有关茶的多种资料摆满了活动区的各个角落,幼儿与同伴交流着资料收集的过程,交换着彼此的信息,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与环境产生有效的互动。教师也从中发现孩子不同的信息来源,了解幼儿探索活动的轨迹,不断调整指导策略,以不同的角色介入活动,推动主题深入开展。
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基于预成活动的基础之上,在一个主题产生后,教师必须依据在幼儿的视角预设出多种发展思路,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依据教育目标制订出生成活动中的最佳指导策略。所以说,在生成活动中,教师预设的内容更多了,要做的准备也更宽泛了,只有将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价值。
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包含有许多促进他们发展价值的内容,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向,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生成活动主题。比如,我们的生成游戏课程“航天飞机”就是根据孩子们从电视、报纸带来的消息发展而来;“三八”活动前的星期天,幼儿记录了妈妈一天的劳动,因此萌生出“今天我来做妈妈”的一系列活动。
三、以观察为依据,以反思为手段,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预设活动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应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生成性活动如何将个别孩子的兴趣引伸成为全班孩子的兴趣等问题,促使教师在生成活动中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用理论去诠释幼儿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去调整自己的思路,以缩短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预设活动还是生成活动,教师都必须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准确把握生成活动的走向,预设出多种活动发展走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拓展活动主题。因此,教师的观察能力,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观察点,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目的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幼儿反应用符号、文字或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尝试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对幼儿行为进行反思,调整指导策略。比如,我们在活动中经常用相机收集资料影相,但拍出来的画面却反应不出孩子的的探索过程,在“能看到我吗?”活动中,我们就让班上教师分组定人,用镜头追寻孩子寻找的足迹,拍到了一组珍贵的照片。而用文字记录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知道去观察什么,制定的观察目标空洞而泛化,我们就帮助教师理出较为细致的观察内容,这时,教师又因为观察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不自觉地转移观察点,我们又在一起研讨在观察中如何排除干扰,以确保观察的真实性等等,教师们凭着职业的敏感,努力捕捉着游戏中稍纵即逝、有价值的瞬间,成为生成教育活动的源泉。
例如:在生成性主题活动“清香的茶”开展到一定阶段,幼儿急于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温馨茶艺馆的游戏主题应运而生。游戏中教师观察到:一个小茶艺师,每次都是小心地把水倒进茶壶,然后用右手把壶、左手托底,在空中似是而非地转了一下,把茶水掉进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客人的杯子里,可是没等客人端起茶杯,他却捂着杯子不让客人端起来,一场争执开始了。这时,教师建议经理去了解情况,只见这位茶艺师委曲的站在桌子旁边,分辩道:我在茶馆听茶艺师说,第一道茶不能喝的。”“为什么呢?他却摇了摇头。这时,教师没有急于介入孩子的游戏,仍然采用了等待的教育策略,而是记录下了这个情景,在后来的反思分析时,教师认为: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幼儿的探索活动易停留在表面,才会在游戏时出现只模仿的逼真,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在以后的活动中,这个问题成为孩子们新的话题。
幼儿的活动能力有限,常无法对事物做深入的研究,如何助孩子一臂之力,把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向深入呢?在茶主题中,孩子对茶的来源与制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们提出要尝试制作茶了,用什么来做茶呢?时逢秋天,他们从家里带来了菊花,每天精心的照料着,等待着采摘和制作。可这时,孩子却发生了争议:什么时候采摘花朵呢?一组孩子认为“摘花苞”,他们还拿出有说服力的资料和泡好的茉莉花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另一组孩子觉得:花也是有生命的,含苞欲放的花朵就这么采摘太可惜了,就像生命要有盛开的时候。在两不相让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在孩子们中间进行评判,而是给孩子时间,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与人讨论,学习怎样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进而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既保持菊花茶的芬芳而又让它的美丽绽放呢?孩子们开始进行讨论,最后商量决定,在盛开后快要枯萎时把它采下来,制成花茶。教师通过《纲要》中倡导的教育理念提供资源、建议或暗示许多的可能性来推动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引发他们将已有的技能运用出来,尝试收集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
在课程的实践中,教师比以前更加善于动脑,善于钻研了,教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表达与表现,我们用多种方式记录着幼儿的探索过程,并用尝试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尝试去分析,尝试反思,尝试再次调整,提出更进一步的教育策略,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中,逐渐学会了学习、思考、实践,由操作型教师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无论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还是反思能力方面都获得了发展,逐渐变得敢想、敢做、敢创造了……在实践、反思、研究中我们尝试着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蜕变。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支持幼儿发展
从前,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也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师常常要求家长这样或那样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偶尔将我们教育过程中揭开一点让家长参观一下,《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意味着教师与家长之间正在建立学习的共同体,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家长是我们身边最有潜力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生成活动中,幼儿需要收集各种资料、信息,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们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我们适时地向家长发出倡仪,征集家长志愿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课程。
大班幼儿尝试自制菊花茶和桔子皮茶后,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样的茶能冲泡吗?”我们感觉到相关知识的贫乏,我们向家长发出了求助信,班上有两位家长向我们提供了支持。一位开茶社的家长,邀请我们去茶社参观,另一位林业局的家长来到幼儿园做志愿老师,他带来了丰富的资料,向幼儿说明了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菊花都可做茶,要小菊花特别山上的小菊花做茶是最好的,有些植物如果采摘不当或加工不当还会引起中毒,有一部分孩子们随即又对什么植物含有毒性产生了疑问,他们继续收进行着深入的探索。
家长志愿者的介入,极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弥补了幼儿园男性教师的不足,教师从家长身上学到了各种专业知识,也感受到新的教育观念正在影响着家长,渐渐地家长也从单纯关注幼儿智力发展中走了出来,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把孩子在家进行生活体验的情景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这中间,也让家长深刻地领悟了教师工作的意义,加深了家园之间的理解。
五、聚焦困惑,梳理思路、力图突破。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对《纲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到教育行为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尤其在是由静态的评价向动态的评价转变中,大家开始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与成长历程,但是如何去观察记录、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使评价成为教师预成活动和幼儿生成活动的依据,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惑:
问题一:教师在记录时,有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在记录时总想找到幼儿的一些闪光点,教师把观察到的这些闪光点进行了描述,并且记录了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采取策略,而幼儿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马上收到了成效,对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往往觉的没有价值,不记录或者缺少连续性的记录。另一部分教师由于班级幼儿人数多,将记录简单表格化,将问题“隐藏”起来。
问题二:记录的手段单一。教师们在进行记录时,多以文字、绘画、照片等记录幼儿的言行,这些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的记录幼儿的言行,相比之下,没有音像资料更有价值,教师一是因为没有缺乏相关的技术;二是设备上的投入不足。
问题三:如何判断辩别有价值行为与现象。班上的孩子人数多,教师精神负荷过重,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缺少敏锐的捕捉能力,或者说根本无瑕也无法从班上众多幼儿的行为中,判断出有一定价值的现象,而繁杂的教学活动设计等大量的计划性文字工作,更难使教师有时间与精力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诊断,许多十分有价值的案例和教育的良机无奈中悄然错失。
问题四:如何针对记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手头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记录,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原始数据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不知如何透过幼儿行为的表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
以上问题的存在,有客观上的原因,如班额过于庞大,教师精力有限,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因此,我们工作离《纲要》的要求还有距离,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之间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至少因为我们今天的努力,孩子们将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明天会更好!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音乐说课稿:袋鼠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