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制定的问题与思考
从我国的国情和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集体教学活动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近两年来,我参与了上海市首个名师培养基地以及由市教研室黄琼老师带教的市青年教师中心组的学习。两个班都不约而同地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集体教学活动。前者围绕着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环节设计、师幼互动以及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者则围绕着怎样设计和组织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展开了实践性的研究和探讨。借此机会,我就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制定的问题和思考与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希望得到在座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批评、指正。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预设的归宿,是教育目标和任务在活动中的具体化。明确的、适宜的活动目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依据,也是对活动进行评价的依据。确定了活动的目标,就等于把握了活动的方向,也直接关系到活动价值的实现。
谈到目标制定,大家共同的感受是:“难”。到底难在哪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这里,我将从教师的实践困惑着手,通过案例的呈现,与大家分享我的研究收获。
确定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步。
1.源于一线教师实践产生的问题。
打破分科教学淡化知识技能,关注课程的整合性,教师有新观念,但却缺乏操作技能,导致目标的针对性存在不足。如:目标呈现中还需要知识技能的目标吗?活动目标的适切性如何把握好?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汇总了多所幼儿园不同层面教师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梳理。
2.从课改的新挑战提出问题。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这对教师制定活动目标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好的观念是否会有好的结果?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技术的变化,关键在教师教育技术的跟进,才能有好效果。新的理念指导下,老师们都认识到: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的过程,而非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放弃目标,使教育变得随意而无效。那么,目标的制定是否还需要那么明确?现在的目标制定与以往的目标制定有什么不同?长效目标与短期目标怎样平衡?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一线的教师将课改的精神进一步内化,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实施更为有效的教育。
3.从活动的实效性思考形成问题。
教师关注幼儿兴趣与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主动,缺少了平衡,有了个性,却少了应有的标准,导致目标的适切性把握不够。如:关注目标的挑战性,那么这个度又如何把握好?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我们的教育开放而不失方向,灵活而不乏标准。
通过与一线教师们进行谈话、问卷调查,并反思我们自身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收集、梳理、归纳、分类,我们发现,大家感到最困惑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目标的重点不突出。活动中有价值的点很多,到底哪些可以作为目标,成为本活动的主要落脚点?把握不好这点,使老师们的目标变得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2. 目标的适切性与挑战性把握不准。过度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主动,却少了平衡,有了个性,却少了应有的标准,导致活动的目标与幼儿发展的目标间出现偏差,适切性与挑战性把握不好,使活动的价值弱化。
3. 目标在文本呈现的时候易出现偏差。教师碰到了在用词、语言组织上的困惑,文本上呈现的目标出现角色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于是,就会在设计活动时,先把目标搁置一边,最后再来啃这块肉骨头。这又引起了一些关于先有目标还是先有活动的争论。
针对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立足于实践的研究和思考。希望我们点滴的体会能有助于解决教师们在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与困惑。
一、 解读目标的来源,分析目标制定的依据
制定目标,我们该从哪儿思考起?在确定了一个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后,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的三点:
² 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现有经验
² 把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
² 分析教材的独特性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性
案例一:
活动名称:音乐活动“喜洋洋”(大班)
活动目标:
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
可能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开放的,语句也没有表述不清。但细细分析,问题就很多。
问题一:如果把目标中的“歌曲”两字换成“儿歌”、“故事”等等,整个目标依然完全成立。也就是说,一个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活动,在它的目标中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这也就表现出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分析教材的独特性”这一点,老师做得还不够。
问题二:“大胆地表现与表达”没有提及表现和表达的方式,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大班幼儿来说,显得过于宽泛,含糊。
调整:
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运用自制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尝试合作表现,体验共同表演的快乐。
二、 确定活动的落脚点,把握目标的准确定位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点”的确立。称之为“点”,就不宜多、不宜大。
² 从分析幼儿经验及活动背后的价值,把握目标的适切性。
² 从分析、评价活动现场幼儿的反应,看目标的挑战性。
案例二: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书(中班)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
第一条中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宽泛而空洞。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应有初步的了解,本活动中可以对哪些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环节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也使其对于幼儿来说更具挑战,活动更具意义。
调整:
1、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
2、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
三、 斟酌目标的文本呈现,完善我们的教育观念
目标最终将以文本方式呈现,体现着我们对于目标的整体思考,也直接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准确的目标表述,对于整个活动的设计和展开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是设计者对于活动价值的思考与把握。因此,制定目标的确需要“咬文嚼字”,力求用只字片语将我们心中的目标简洁到位地加以表述。
准确、适宜的目标定位是优质集体教学活动在设计和把握时的依据和保证。而如何将目标层层分解,设计逐步推进的教学环节,又如何把握活动的节奏,灵活地实施有效的师幼互动等,都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也在不断地思考着,并将《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目标制定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