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记农村幼儿园主题教育本土化探索

来源: 06abc.com 作者: 椒江区黄礁中心幼儿园 何琴芳 感谢 椒江区黄礁中心幼儿园 何琴芳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幼儿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农村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文从主题环境创设本土化、主题活动开展本土化、主题区域设置本土化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的实践,为农村幼儿园老师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主题教育;本土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 [1]新《纲要》还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农村幼儿园周围的乡土资源是很好的素材。本土文化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本土资源的利用不仅弥补了农村幼儿园教玩具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了农村教育资源,促进了农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农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周围环境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往往最贴近生活的东西就最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同时也只有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孩子们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我园地处农村,实际情况和新《纲要》的要求、目标差距较大,这是我们农村幼儿园贯彻实施新《纲要》,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高的重点和难点。但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对幼儿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办出本土特色,使教育与幼儿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幼儿教育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实效。

一、利用乡土材料,创设本土化的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环境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它不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还能极大地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组织幼儿到园内外寻找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收集回来的乡土自然素材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另外,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还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寓教于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主题墙

主题墙是主题活动预设与生成的刺激物。主题墙应是动态的,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3]

1、魅力黄礁

我们张贴了自制的《黄礁地图》,这是结合活动《美丽黄礁我的家》和《我是黄礁小导游》创设的,幼儿在看地图、聊地图中了解黄礁的地理位置及黄礁分几个自然村,了解了黄礁各个自然村的名称,这样便于幼儿在生活中认识站牌,体现环境创设的实效性。我们带幼儿参观热闹的下洋市集,将活动照片张贴成《下洋市集一瞥》,看到熟悉的市集被拍成照片,幼儿们惊奇不已,不时有幼儿惊呼:“这地方我去过!”“这就是我家前面那条街!”生活化的创设,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还张贴各种被套图案样板,如:“奥运之风”、“鸳鸯之恋”、“喜结良缘”、“玫瑰情缘”、“一支独秀”、“浪漫玫瑰”等,帮助幼儿了解被套图案的丰富性,知道我们的柏加王是“被套之乡”。我们充分贯彻环境创设与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体现环境创设的实效性和本土化。

2、稻草变变变

这是针对活动《有趣的稻草》而创设的,是孩子们与我一起创设的。有专家指出:幼儿自己动手创造、亲身体验,能引发幼儿自我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把稻草编成辫子,搓成绳子,做成草包、草垫子、草鞋等。在创设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在创设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更让幼儿知道“变废为宝”的道理,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加美丽!

3、豆吧

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子:有红红的赤豆,白白的扁豆,绿绿的绿豆,黑黑的黑豆,品种多样的黄豆等。通过收集学习,孩子们对这些豆宝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赤豆可以做豆沙,黄豆可以做豆浆和豆腐,绿豆可以煮绿豆汤等。并张贴幼儿用这些豆宝宝进行美工创作的作品,有小鸭、蝴蝶、房子、企鹅等造型,栩栩如生。我们还将豆豆装进果奶瓶或易拉罐里做摇铃,敲击出一首首“乡村之歌”!

4、乡村物语 

“乡”字是由红辣椒拼贴的,“村”字是由桔仁拼贴的,“物”字是由芋艿片拼贴的,“语”字是由金杏的花、枝条、果实拼贴的。在创设中我们充分运用乡村自然物和各种废旧材料。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对农村的传统工具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创设了这一墙饰,用被套布条结成网,渗透着我们的柏加王是 “被套之乡”,并悬挂着各种传统工具。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也体现了黄礁的本土特色。对这些土工具幼儿兴趣浓烈,常在一起讨论糠筛子、米筛子哪个筛眼大,蓑衣有什么用等等,与环境做到有效地互动,这也体现了环境创设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自然角

自然角属于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所用的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它可使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也为幼儿带来自由操作、探索的可能。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开阔幼儿的眼界。

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养着一些从家乡江边捉来的小动物(江蟹、海蛳、泥土鳖)及在废旧物品上种些植物(土豆、番薯、绿豆、赤豆、葱),供幼儿学习、探索。在大家的呵护下,我们的自然角一片生机勃勃:江蟹悠闲地吐着泡泡,泥土鳖不安分地爬着,不时摔个大朝天;土豆苗探出嫩绿的小脑袋,葱儿青翠欲滴,油菜花黄灿灿,桃花红艳艳。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更加喜欢家乡的动植物,愿意亲近大自然,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活动                             

主题活动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用整合的方法将各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活动。我们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事物搬进课堂,融入主题活动中。

(一)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主题活动

1、主题《春之田野》

春季,乡村田野的沟沟岸岸上长满了野草、野花、野菜,红一丛、黄一片,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于是,我们生成了《春之田野》这一主题,将教育融进了大自然这个露天大课堂,带幼儿们去拔野草、摘野花、挖野菜等。幼儿们用野草、野花制作插花、小挂件、贺卡、项链、手镯,用夹子夹住野花做头饰,用针穿过野花做胸饰,还有把花夹在书中当书签等。在挖野菜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荠菜、马头兰、艾青,知道荠菜剁碎和猪肉可以做饺子馅,马头兰可以做凉拌菜,艾青可以做清明团子等。在看、闻、尝中,领略乡村田野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

2、主题《水稻》

秋收的季节到了,我带了几串稻穗放在自然角里。孩子们指着稻穗问我:“老师,这是什么花?”这时我感觉到我们的孩子虽然长在农村,但他们对农作物真的是了解很少。根据这一状况,我觉得把这些农村自然资源搬进课堂,通过主题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组织了关于《水稻》的主题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对水稻有进一步地认识。本主题分《认识水稻》、《我从哪里来》、《有趣的稻草、谷壳》、《玩稻梗》、《草绳游乐城》五个活动。《水稻》整个主题活动充分考虑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多渠道地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能更系统地、全面地认识水稻。如活动中“观察水稻”、“图片排序并讲述水稻生长过程”、“用水稻相关材料制作简单作品”、“玩稻梗”、“草绳游乐城”都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体会其中的乐趣。他们交流着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二)顺应孩子兴趣,开展主题活动

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

1、主题《魅力黄礁》

台州已其独特的幸福魅力在全国35个侯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取“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桂冠。中午吃完饭从食堂返回幼儿园经过小学的宣传窗看到“中国地图”,孩子们停着不走了,我顺势让他们来看看“中国地图”,并介绍浙江省在地图上的位置。“老师,我们台州在那里?”我指了大致的位置。“那黄礁在哪?下洋(黄礁的一个自然村的村名)在哪里?”我无从下手,按这张比例尺为四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连台州的确切位置都找不到,所以根本找不到黄礁,孩子们有点失望。这时,冰冰说:“老师,我们自己来画吧!”“对啊,对啊,老师我们自己画!”“老师,我也想在地图上找到我的家(指她家所在村的位置)呢!”在大家的期盼中,主题《魅力黄礁》诞生了。我们的主题开设了《我是黄礁小导游》、《热闹的下样市集》、《认识传统工具》、《认识桔子》、《江边趣事》、《参观被套厂》、《参观做面厂》等活动。每个活动又有针对性地开展子活动,如“认识桔子”分设《赏桔花》、《拾桔仁》、《摘桔子》、《做桔灯》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土特产等,关注家乡的变化,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学习多途径收集有效信息,乐于与同伴交流;用游戏、语言、美工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萌发浓浓的爱家乡之情。

2、主题《泥土和石头》

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接触到某一自然物,并产生探究欲望。这几天下雨了,大部分孩子穿着雨鞋进教室,也把泥巴带进了教室。泥巴脱落在教室的塑料地毯上,是那么的醒目。下午放学后,我扫地时竟有半小铁皮畚箕泥土,孩子们围着,议论不停:“这么多泥土哪里来得?”当弄清楚是他们的雨鞋上掉下来的,他们又发现问题了:“我带进来时是一条一条的,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指粉沫状)。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我们把泥土引进课堂,紧接着把石头也搬进了课堂,生成主题活动《泥土和石头》,让幼儿们尝试分泥土、石头,给泥娃娃和石头宝宝洗澡,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玩泥巴和石头,用石头铺路、搭桥;用泥巴搓汤圆、做油条;用泥巴做小动物的身体,石头当动物的眼睛等。这是一个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的主题活动,它不仅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同时也促进幼儿脑部的发育,正如俗话所说“心灵手巧”。

 

三、收集乡土信息,设置本土化的区域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方式为主的自主学习的活动。[4]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实施本土化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利用我们黄礁的地域优势,积淀黄礁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就成为我班创设本土化区域活动的出发点。让幼儿在亲自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嘴尝一尝、用脑想一想中,去感受黄礁、热爱黄礁,亲和本土文化。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来开展区域活动,将我们的区域设置成“移动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区域活动:语言区、表演区(市集)、种植区、操作区、农家乐,区域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土味十足。

(一)语言区

 

   

(一)

一台自制的电视机和一个话筒(用废旧的纸箱和筒装餐巾纸的内芯装饰而成),来说说美丽黄礁的地理位置、土特产、人文景观等等;根据主题的不断深入来充实新的内容,如我们认识了传统工具,就让幼儿讲讲传统工具:蓑衣、风车、面杖的用法等,体现区域创设的阶段性原则。

一套套水稻成长图,供幼儿讲述、排列,是活动《水稻的一生》的延伸,体现区域创设的教育性原则。我们还让幼儿来讲讲黄礁的民间故事,如参观完“将军殿”,让幼儿上“电视”讲讲将军殿的来历等,真正做到让幼儿话身边物,谈身边事。

(二)表演区(市集)

 在农村乡上商品交易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五天一次的市集了,幼儿对市集很熟悉、印象很深。开展市集活动,满足农村幼儿参与成人交易活动的欲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我们利用废旧材料开设卖衣、卖鞋摊,水果摊,鱼摊、种子摊。活动时,“卖本地早,香香甜甜的本地早呦!”“卖种子喽!青菜、萝卜、黄瓜种子,葱、蒜、菠菜、包心菜种子!”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些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特色化的学习氛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种植区

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室内的区域活动,孩子们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区域活动。我们在幼儿园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结合活动《认识传统工具》和《美丽黄礁我的家》,我们在种植区种上农作物。如:我们撒上菜籽,种上甜瓜秧;幼儿亲自为农作物浇水、锄草、松土等,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秋收时,当孩子们用小锄头挖出红番薯时,欢呼声响彻天空。此时,孩子们的脸上挂满自信和欢乐!

(四)操作区

新《纲要》明确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5]农村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好玩的番薯》活动中,我们选择卫生、安全、适宜的小个番薯,用于幼儿操作。孩子们用毛线、被套条,给番薯娃娃编小辫子,穿上连衣裙。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而且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驱动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究兴趣,根据孩子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层次不同的材料,让每位幼儿量力而行;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在表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自己的探究兴趣。我们有序地提供材料,先是一种材料(如用稻草编辫),后慢慢增加到多种材料(米糠、毛线、米等),运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小制作,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原则。随着活动《草儿大变身》和《泥土和石头》的开展,我们又增加了夏草、泥土等操作材料。在“玩泥巴”活动中,孩子们有的用泥疙瘩敲敲打打,有的拿着小土块在地上涂涂画画,还有的在寻找合适的土块组合成各种形状……在玩中有了对泥土特性的感知与体验,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五)农家乐

结合活动《水稻的一生》和《认识传统工具》,我们创设了农家乐活动。我们搬来了石磨、磨架、木盆、木勺子、稻臼、稻臼锤,在稻臼里用稻臼锤把谷捣成米,再把米泡软,接着把泡软的米一勺一勺装进石磨孔,推动石磨,把米磨成米糨;当白哗哗的米糨顺着石磨沿流下来,惊奇和骄傲写满孩子们的脸。我们还用稻臼捣面团,捣好的面团供幼儿手工制作。看着自己刚刚捣的面团,孩子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汤圆、油条、蝴蝶等造型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故事《小花猫的铃铛》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