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架让他自己想办法
3岁前的宝宝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以动作代替语言,从而发生误会。随着他们社交面的不断扩大,使他们逐渐产生了想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是语言发展又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在一连串的矛盾产生下,孩子往往会以“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这时家长要及时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带领孩子解决困难,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办法。
增强宝宝的交往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遵守“不许打人”的行为准则,利用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对宝宝进行教育,激发孩子产生向故事里的人物学习的愿望。
男孩儿好象天生就对与力量有关的事情很感兴趣,很好动,很喜欢奥特曼啊等等,这很正常。小孩儿都喜欢在一起玩耍,打闹,但他们把握不好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度,太近了就会侵犯到别人的心理领地,就容易产生摩擦.这个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好的,需要生活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父母适当的及时的教育引导;要让爱常驻孩子心间,要让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懂得力气大胆子大吓不了人,只有懂得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是模仿成人的,如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就会学着父母的处事方式与别人交往,从而养成了爱打人的坏习惯。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父母争吵时要尽量避开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间的攻击行为可以理解,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时刻跟孩子讲:跟小朋友要友好相处,玩具大家一起玩,不可以争抢。幼儿园是一个很好的教养环境,我们希望老师:多关心、观察幼儿的行为,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幼儿非常爱听老师的话,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教育下,所以小朋友会友好相处、越来越进步!
另外,对于较大一点的宝宝来说,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需求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性行为、报复性攻击性行为等等,其中需求性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当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往往有过激的表现并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可作适当惩罚,如立即取消目前他最想得到的奖赏或者游戏,但是要注意控制程度,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攻击性行为得以强化。
还有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被别人欺负。发生这种事情,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与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总要挺身而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反而不会自己处理这类问题了!
首先要做到家园同步,教育一致,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干预并矫正,父母教育孩子的口径要一致,不能娇惯、迁就、溺爱,同时也应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自身的行为规范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另外,教育孩子与同伴友好交往,独生子女缺少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相互关心、相互友爱,友好交往的机会,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并提醒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轮流分享、互助、合作的交往技巧,共同游戏,并体验友好的同伴关系所带来的愉快和喜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多表扬、赞美无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并教育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利用童话、故事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正面人物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哪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只要有一丁点儿进步便及时肯定、认可,提出表扬和新的要求,帮助他们慢慢消除攻击性行为。我们还可以教会幼儿语言表达的技艺。因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流畅地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以动作代替语言,从而发生误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如本想与同伴交换玩具,却因不会使用商量的语气和语言,只好伸手去抢,想与同伴一起玩,却被误认为捣乱。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交往技巧,可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手工材料关键词:打架
- 打架现象频频发生如何处理!! 2011/05/0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