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孩子的价值
现象1
我儿子4岁了,特别好动,反应能力很强,但不能专心于某件事情,不知该怎么办?
现象2
我家女儿今年5岁了,性格很内向,不会主动与同伴交往,作为家长还真是有些担心,会不会被别人欺负呢?
面对孩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家长不知所措。孩子在游戏中是否可以专注呢?不善于交往的孩子,当获得成功感时如何与人分享呢?出现的种种问题,游戏是否可以帮到孩子呢?家长疑问多多。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才能显示出“真我”。
游戏对孩子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游戏让孩子孩子学会独立
一个4岁的小女孩本来已经和妈妈商量好,自己独立参加智力闯关比赛,但是到了现场,孩子变卦了,哭着闹着非要让妈妈陪着自己,说什么都不行。最后,妈妈带着孩子离开了赛场,让孩子慢慢调整情绪。
孩子再次来到了赛场,尽管眼神不时地关注门外的妈妈。
对弈游戏开始了,孩子渐渐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棋盘上。面对对方的局势,孩子紧锁眉头,思考每一步自己的应对方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与对方交往,一个曾经害怕离开妈妈的孩子在游戏中竟有如此大的变化。
或许我们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孩子的潜能才能显现。
游戏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幼儿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观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实验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在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实验结果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一个曾被看做是调皮的男孩,但在“青蛙跳”游戏中却判若两人,他能够在15分钟闯过17关。或许成人值得反思,为何孩子有如此的表现呢?不是孩子不能专注,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游戏让孩子学会了关注他人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中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儿童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一个社会人。儿童如何步入社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社会规则、合作意识、交往意识怎样让儿童得到内化呢?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材料即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载体,玩具的价值在于它的趣味性,能够引导它与儿童产生互动。
“三子棋”是适合3-4岁儿童的一种双人游戏,双方在九方格的棋盘上展开对弈。每个游戏者在关注自己的棋局的同时,也要及时察觉对方的局势。 3-4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表现了孩子的发展的不完善,很少关注他人,仅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为出发点。而“三子棋”游戏给孩子创造了关注他人的机会,也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关注对方、关注他人,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同伴交往能够关注对方。
游戏更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因此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国王棋”是一个适合7-8岁儿童的双人游戏,其中“智慧树”的思维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两难问题。
例如:小朋友过马路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等几种方式。
利用“智慧树”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各种情况,选择一种最佳的过马路方式。在与孩子的交流与探讨中,贴近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维方式游戏化、思维方式生活化。
总之,游戏给孩子带来情感体验的同时,它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赛前握手――他学会了与人交往;
遵守规则――他学会了控制自己;
时间控制――他学会了专注;
亲子协作――他懂得了亲情与合作;
双人对弈――他学会了思维策略;
比赛失败――他学会了面对挫折;
从哭到笑――他学会了情绪调整;
比赛成功一一他学会了与人分享……
游戏将使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