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也是生活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yiming 感谢 yiming 上传 0人参与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或说是一种在完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更多地具有即时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家长期望自己象老师那样教育孩子,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有效果。更有甚者,由于家长并没有老师的教育技巧,反而会把孩子都坏了,我们称这种教育为“过度教育”。  

  1.教育反思是必要的,但不要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过于不安。家长要抚养孩子,要教孩子学习社会规范,要给孩子讲故事,要让孩子高兴,孩子犯了错误要进行批评,不高兴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发脾气--这些都正常的,是有了孩子后的人的正常生活。有时你可能会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觉得对不起孩子,但不要过分内疚。即使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有机会补救。  

  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我给孩子买了一个“变形金钢”,孩子高兴,玩得忘了吃饭。一气之下,我把玩具扔出了窗外,摔坏了,让孩子哭了足有一个钟头。这是中午的事,下等3点我就发现,孩子发烧!把孩子送到医院打上针后,我赶紧又去买了个新的,交告诉孩子说,爸爸做得不对,所以买了个新的。我当时内疚得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孩子似乎并没有被感动,只是很高兴。这事也就过去了。  

  现在想起来,这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单就一件事,相信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痕。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给孩子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但各种生活中的事累积起来,就是生活,也是教育。  

  2.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家庭生活的品质和父母的德性。我的一个朋友很有钱,也很爱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他的家中几乎每天都有朋友喝酒打牌,孩子在一旁做作业。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请再好的家教,让孩子上再好的学校(寄宿除外),孩子也不过以学习好,品德恐怕也是问题。  

  孩子的成长主要靠“精神营养”来支持,家庭生活的品质反映家庭成员的关系、道德标准、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本的、终生的。如果家庭生活是平等的、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孩子的心灵就会是善良的、美好的、平静的,在人格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如果家庭生活充满都学习的氛围,父母都崇尚知识和智慧,并能与孩子进行持续的交流,孩子只要智力正常,就不会没有出息。  

  我想说的是,家长与其去寻找什么样的老师,或教孩子认多少字,不如从改善家庭的“生态环境”做起。要想提高孩子,首先提高自己;要想让孩子认真学习,自己首先要认真生活。家长不要去替老师做太多的事,而应去做自己的事。  

  3.爱心不会使孩子变得软弱。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有一种观点,认为要让孩子勇敢,不懦弱,就不能讲儿女情长,就必须进行特殊的训练,甚至是“魔鬼训练”。这是非常错误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只有爱才能产生持久的毅力和意志,也才能变得坚强而无所畏惧。我始终坚信,一个悉心照料小鸟的孩子会比随便杀掉小鸟的孩子更坚强。冷漠、无情、残忍会使人完全丧失原则和理性,当然也不会具有毅力和意志。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体贴是孩子成长的最宝贵的精神营养。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不但不会变得软弱,而且会相当坚强。  

  在家庭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溺爱”。严格地说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诸多无理要求的无原则的满足。这种亲子关系不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系,而是一种放任、自私、彼此都不负责任的畸形关系。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关心、体谅、负责、包容的基础之上的,也是有原则的。  

  4.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个性,只有个性才使世界变得丰富。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育,都有其基本的原则。但这是总体上的,是一般性或共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只要不与普遍的社会规范相背离,就应该受到尊重。比如,对孩子的行为限制问题,曾激起一阵激烈的争论。总体上,对不良的行为就是要限制,这是原则问题。但在方式方法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方式。激励好的行为可以拟制坏行为,限制坏行为也可以助长好行为。因人而异。  

  我的意思是,在我们讨论和看待教育问题时,要区分不同的背景和具体情况,不必纠缠于个别的细节。经常来论坛的妈妈们大部分是知识女性,有些对孩子的关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提醒一点,孩子长大突出的优点或缺点都以从家长的身上找到根源。不要忘记自己,完善自己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努力去做并认真对待生活,就不必担心教育不好孩子。  

  5.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生活。家长在孩子面前扮演着养育者、经验传递者、平等对话者的角色。这其中充满着情感、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其实这都是教育。生命的价值是他不断地成长着,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幸福的体验。因此,家长不妨从被过分关注的教育中走出来,而走进真实的、有意义、精彩的生活。我说“不留痕迹的教育”并不是在结果上“留不下痕迹”,而是从过程上让教育回归到家庭生活。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教师爱岗奉献演讲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