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点亮儿童经典阅读的灯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anly 感谢 anly 上传 0人参与

  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儿童经典阅读的瓶颈。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但是目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呈现出萎缩态势;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

  教师推荐的多是成人文学经典作品,并非都适合儿童阅读

  广义的儿童文学(即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的文学)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思维特征、身心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差异,分为少年文学(中学生)、童年文学(小学生)和幼年文学(幼儿园)三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成人文学的经典世界。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以下的孩子,还是以引导和鼓励他们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宜。

  儿童文学经典中的想象、幽默、诗意、游戏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譬如幻想就不仅是儿童的乐趣,也是他们面对强大现实所生发出的自主自由的精神气质。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

  但是,向中小学生大面积推荐的作品却主要是成人化的经典作品,儿童文学经典被遗忘了。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闻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
  谈到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众所周知的仿佛总是格林、安徒生,总是《灰姑娘》、《海的女儿》。其实,儿童文学世界里,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艾米尔》,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凯斯特纳的《埃米尔擒贼记》、《两个小洛特》,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曹文轩的《草房子》等都是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正如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所说,“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草房子》,就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内在魅力。小说描写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难忘的六年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故事,讲述了陪伴着桑桑长大的纯净、尊严、坎坷、守望和失落。其中被称为“秃鹤”的陆鹤充满困惑、委屈、痛苦与快乐的成长之路,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因为其中蕴涵着撼动人心的人性和人情,使得故事本身又远远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和“油麻地”那样特定的时空,就像小说中的艾草,“笔直地挺立,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文学的不了解,只有少数的孩子有机会闻到这种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
  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
  儿童文学创作日益繁荣,各国精品力作异彩纷呈,我们的儿童却为何远离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儿童文学教授王泉根认为,不是没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到达不了儿童的手中。这种局面涉及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工作。诸如,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生存、竞争压力加大,背负父母、老师殷切希望的儿童课业负担依然沉重,网吧、口袋书诱惑着孩子的视线,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而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知之甚少,尤其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梅子涵也认为,教师在帮助孩子选择文学作品和指点阅读方法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的文章和讲演里,梅子涵多次提到过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  lighter》(点灯的人),提到过“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因为他使“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梅子涵说,我们这些人,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们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

  但就目前而言,为孩子“点灯的人”还是太少了。

  根据周晓波等人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小学生购买图书是听老师介绍的,而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购买的则有70.37%,显然教师在推荐作品方面的工作还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让人更加忧虑的是,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教育报“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表明,不少教师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非常强,在教师阅读书籍的种类排序中,教学参考类书籍居第一位。相当数量具有中文专业、教育专业高等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能如数家珍地报出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中的作文试题,但对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居然一片茫然。对此,王泉根教授认为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儿童文学在二级学科设置中被取消后直接影响到全国千百万在校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

  据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林文宝介绍,台湾的小学老师基本学历都是大学,现在有50%是研究生,师资素质很高。台湾高校规定要教小学的人都必须修满2学分的儿童文学课程,否则不予毕业。现在不只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修儿童文学课,其他学校也都在开这门课。台湾的亲子共读、师生共读、阅读课、读书会以及各种层面的阅读推广活动能做得那样生机勃勃,应该说离不开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儿童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副教授陈晖曾专门撰文就中国儿童文学推广不足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当代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已不能再期待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就能‘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专业的儿童文学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应该说教师天然具有这种“专业推广”的优势,但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显然是他们进行儿童文学推广的重要前提。

  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助。近日从报上看到浙江海盐县向阳小学的导读活动,他们不仅有新书推荐、读书计划和读书随笔,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的推荐书目,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为儿童阅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气息。这所不知名的小学在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方面投注的心思和热情,仿佛在我们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将宝宝的谎言转化为智慧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