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秀直的桃花心木
林清玄先生有一篇关于种树与育人的文章——《桃花心木》,我时常被文中那些蕴涵着人生道理的话语所打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桃花心木是一种树形优美、高大而挺拔的树木。种树人为了让它更好地成长,便模仿制造出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洪涝干旱,给树苗创造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苗受到刺激后,为求生存和生长,就会更加迅速地扎根,主动向土壤寻求养分。桃花心木向土地扎根的速度和吸收养分的主动性优于所有其他的树。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寻求成长,又何尝不需要有像桃花心木一样的勇气和主动呢? 从书本中找到水源。朱熹曾说:“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花时间阅读,是知识的基础,也是成长的不竭动力。我身边的很多教师似乎从不阅读,就是阅读,也只在仅有的几本幼教杂志中间打转,阅读的目的也过于功利:为找一篇好的活动方案、为写一篇论文……这样的读书即使有益,恐怕也是有限。我们要倡导的是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仅在紧要时读书, 寻找我们需要的问题的答案;也在闲暇时读书,在书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仅读关于幼儿教育的书,也要读一些教育领域外的书籍。“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或许收获更多。 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教师的成长是基于教学实践的成长,而不是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脱离实践的教师培训是不能促成片片森林的,顶多成就“灌木”而已。教师要善于积累和总结读书之所得,到实践中去验证。教育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执行的人不同,说不定就会得到和别人不一样的结果。“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只有自己亲身做了,真切地感受了,才会有最真实的、最有益的收获。 从反思中触摸阳光。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润滑剂。我们常常倡导“反思”,却常常只是肤浅地总结。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观摩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反思: 执教的老师在结束活动后, 匆忙整理好自己的衣着,手拿着早在教学前就准备好的长篇大论走上“反思”的讲坛。这样的反思是虚伪的反思,是不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反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行为,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得失,这样的反思才是有阳光的,才是“树木”成长所需要的。 从交流研讨中迸发成长的力量。“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发灵光”, 碰撞应该成为一种心态, 教师要习惯于在相互的思维激荡中得到提高。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行为研究,往往是最容易产生灵感的活动,交流研讨就是这样一个在脑力激荡中寻求真知的过程,会让我们的思想犹如闪电般激烈,在强烈的光芒中迸发出一种向上成长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学观摩活动往往是我们首选的教研培训方式的理由。 目前的教育改革对每一位幼儿教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未来的中国幼儿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未知的,大家都在走着一条前人所从未走过的路,做着别人所从未做过的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人要做自强、自立、自主的人;作为幼儿教师, 要做一个自省、主动的教师;若要我做树, 我就要做一棵秀直的桃花心木。
手工材料关键词:秀直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