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托班幼儿适度依恋情感的培养:让爱住我班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yezi 感谢 yezi 上传 0人参与

    依恋是婴幼儿与扶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是孩子寻求并期盼与扶养者保持亲密接触的一种倾向。它源于孩子对养护、照顾、关心、爱护他的人的一种安全感和依托,和由此而产生的亲情的需要和体验。一定的依恋对幼儿以后良好的人关系的建立及对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孩子成长中的信赖感及自我信任的建立。
    依恋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感表现,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终究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走向独立。过度依恋和种种依恋矛盾使孩子闷闷不乐,少言寡语或大哭大闹,不仅影响孩子生理健康发展,更使其失去独立的人格。特别是两岁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们的活动能力处处依恋父母,难以摆脱心理上的“断乳”现象,严重阻碍孩子个性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适度的依恋使幼儿产生较多的积极情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而过度依恋的幼儿消极情感较多,攻击性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安全依恋的孩子比非安全依恋的孩子更受欢迎。两岁的托班幼儿在依恋发展中正处于转折阶段,如果依恋感情发展顺利,会促进孩子的情绪健康发展。 
   根据2~3岁幼儿依恋类型的特征及产生原因,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适度的依恋。
    一、预防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依附的人或是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受损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而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离开父母亲人,会因依恋过重、过轻或依恋矛盾而产生分离焦虑的心理表现。为预防幼儿分离性焦虑,开学前,我们老师老师就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家访
    开学前,我们老师都要进行家访,而托班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家访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解托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更主要地就是了解托儿的整个家庭状况及幼儿对父母家人的依恋程度,特别是对母亲的依恋。在家访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坐在母亲的腿上与老师交流。家访中教师对幼儿的主动接近,可以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在走访托儿家庭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以及喜爱的玩具和动画形象。如“天线宝宝”日后就成为托班布置环境的热门主题,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了家的感觉。
    2.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在幼儿园中也是一项常规工作,如何使托班的家长会更具特色呢?在进行了教养情况、作息制度、生活常规的介绍之后,我们随即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在幼儿园进行了半日活动,在轻柔的音乐陪伴下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新的环境更容易适应。通过入园前与老师的接触逐渐产生对幼儿园对老师的依恋。
    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情感。 
    新入园的幼儿在刚开学的几天,几周甚至几月里哭哭闹闹,不愿理睬别人,甚至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教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不过度依恋自己的家人,很快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实践证明重视转移幼儿的情感,设法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有利于适度依恋培养。
    1、角色扮演,以情育人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错的。”是啊,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老师,而教师的爱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对抚养都特别是母亲的依恋程度固然很高,但这并不表明他就不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依恋。实验表明两岁的幼儿已处于多重依恋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找自己的依恋对象。大部分婴幼儿在伤心或惊吓时就喜欢有母亲陪伴,因此教师要首先学会做一个母亲,将自己的角色成功地转变为妈妈,这种爱将使孩子得到无尽的爱抚.
    我们在很多探讨人性的书籍中发现男孩经常会产生恋母情结,殊不知在两岁托儿价段,女孩的恋母性更甚于男孩,她们在玩耍游戏时需要母亲而焦虑不安时更需要母亲安慰.我们班吴筱楠小朋友就是一个例子,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她和母亲在一起时间较多,入园也都是妈妈送,每次入园都要经过一番”挣扎”,不过好在进入教室后她马上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可是玩一会儿她就会想起母亲,哭着喊老师要妈妈,怎么劝都停不下来,为了能帮助她克服焦虑情绪,我穿上了和他妈相似的衣服,把头发盘起并模仿她妈妈的口吻和她说话,我记得当我跟她说“筱楠,你看老师象不象妈妈”时,她眼睛亮了一下,似懂非懂地眯了点了,哭声也渐止了.我们一起搭积木做早操,她看着我时我知道她真的把老师当作了妈妈.班上很多孩子都叫我”老师妈咪”,我知道这是对老师产生依恋感的第一步. 
    2、用形体语言亲近托儿
    爱的教育,依恋的转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单纯性的谈话有时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而使用形体语言亲近托儿,会让孩子很快产生依恋感。
    孩子入园时,即使是拉拉小手,抚摸脑袋,亲亲小脸的动作也会让幼儿感到无比温暖,因为这些肢体语言会无形中拉近教师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思怡是个懂事、聪明的小姑娘,她第天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从不哭闹爱学本领,也听话。可是她并不喜欢和老师接近,在她的身上你总感觉到一种抗拒。我们试着跟她交谈甚至做些亲切的动作抚摸她,可是她仍旧没有什么变化,和老师的交流不多。有一天她的小脚不小心被擦破了,有些红肿,坚强的思怡忍住了泪水,我情不自禁地抱起了她,关心地问她,她哽咽着说有点疼,想挣脱老师的拥抱,这时我自然地亲了她的小脸说“嗯,思怡真勇敢,等一会儿要送一朵大红花给你,原本紧张的实情开始放松了,原本拘谨的状态也被打破了。亲切的抚慰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自然的爱,发自内心快建立在师生之间使得这份依恋也从此不再是单向的依恋。
    三、给予孩子适度的爱
    1、有白放矢地爱孩子
    教师充分的爱对幼儿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托班幼儿住住很依恋老师,他们最尊敬信任老师,教师适度的爱给孩子无限的快乐和进取的力量,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更有利于形成幼儿适度依恋。
    我班的王俣博小朋友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家访时我们就发现他不太会说话,特别是叫“老师”两个字对他来说十分困难。入园后他第天都要哭,甚至拳打脚踢地不愿松开妈妈的手,嘴里喊着“妈妈,家…家…”。他的哭声很大,影响了班级其他孩子的情绪。我抱起他走进教室,他还是继续在哭,这时家人的滞留只会对孩子适应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于是我开始对他进行母亲式的幼儿园教育。我们都叫他王宝宝,这是家里人给他的爱称。王宝宝不会叫“老师”我就让他叫我“阿姨”,因为家里也确实有一个阿姨。我就这么抱着他,尽管非常重,但只要能稳定情绪我觉得没什么。有一次我放下他去抱别的孩子,他居然大哭大闹了起来,死活要跟着我,其它几个老师要抱他他怎么都不肯,就这样我做起了他幼儿园中的妈妈,成为了他离开家以后唯一的情感依托,对此我和其它老师并没有责备他,正是由于王宝宝的过度依赖,爱粘人的依恋类型使他产生对某一位老师的过度依恋。对老师依恋固然好但长此以往对其依恋心理的发展并不利。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发现这下是培养托儿适度依恋的良好时机。于是在开学两周以后不再让王宝宝长时间的坐在我身上,而是让他坐在我身边的小椅子上,有时他入厕也请其他老师帮助他,起初他并不愿意但老师亲切的举动和温柔的话语同样让他感到有依恋的心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小宝开始脱离我一人的“监护”,但是他还是喜欢和我在一起,和其他人在一起很排斥。后来我们才了解他的亲人很少带他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于是经过家长的配合和老师的努力付出,两个月后王宝宝终于乐意上幼儿园,乐意和同伴在一起玩了。
    所以爱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一味只讲究付出,有时过分的爱反而会给孩子带去伤害,而适度的爱,有的放矢的爱才能称为是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对成人也产生适度的依恋。
    2、依恋行为的矫治  
 有时依恋并不只是单纯见诸于表面的关爱和依赖,在和幼儿的共同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奇怪的习惯,例如依恋替代。 
 查科羽是班上的大哥哥,但是每天睡觉时他都喜欢拿上自己的小毛巾带到寝室,口含毛巾才能入睡,如果在他没有睡熟时拿掉口中的毛巾,他很快就会醒,没准儿还得大哭一场,所以只有等他睡着了才能悄悄拿掉小毛巾。
    科羽的这一表现是一种“恋母”的结果。咬着小毛巾睡觉是对其母亲依恋的一种转移,如果立即将毛巾被拿走让他独自入睡恐怕很难,所以只能先不过分关注孩子的这一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科羽关心爱护,尽可能地在情感上满足他,这样也满足了他对父母依恋的适度要求。之后我们在午睡时拍哄他的动作逐渐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依恋,时间一长便逐步摆脱了对毛巾被的依赖。
    这种习惯的改变不仅由于在午睡时老师给予他的关心更源于在平时对科羽的鼓励,呵护中使其对成人产生的适度依恋。
    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处于被动关注,被动地位,而与同伴交往游戏中,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
    在交往中,幼儿要向对方发出交往行为,如微笑、请求,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社会交往。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托儿心情轻松、活泼、愉快,从而产生安全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并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中,幼儿学会了共享。独生子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严重,我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一起玩,让他们懂得爱护他人玩具,珍惜他人玩具才有更多的伙伴,无形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关怀对方使在今后的情感迁移中懂得关心父母老师。
    在与同伴的游戏过和中,幼儿初偿合作的愉快,尽管他们对合作的意识很淡泊但能体验到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依恋过度现象得到转化,同伴交往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
    “爱满天下、爱满幼儿园、让爱住我班”。实践证明,创设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幼儿表示积极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方式与幼儿进行社会交往,同玩同乐,对于发展托班幼儿的适度依恋情感是有利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语言区活动教案:小小体育相册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