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笔记:给皮球“打气”
今天的晨间锻炼场地又轮到了后院,后院以其活动空间大、自由活动为主、安全性高而深受老师和孩子的喜爱。然而今天似乎和往常不一样,当孩子们整好队伍来到后院时,正好有两位阿姨在给皮球打气。这一意外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大家围着两位阿姨,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这是干什么呢?”“这个都不知道呀,这是给皮球打气呢?”有的孩子壮着胆子主动询问:“阿姨,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给皮球打气呀,你们看,现在皮球变得怎么样了?”阿姨很有耐心的解答,孩子们摸摸一边打好气的皮球,纷纷说“真的,皮球饱饱的了。”“怎么打气呢?”“往下按,往下按,这样的。”“这是给自行车打气的工具!”观察里很强的昊泽几乎是喊出来的。大家都顺着他的喊声去观察打气筒。“不一样,自行车打气筒不是这样的。”“它的上面是尖尖的,像管子呢。“真的是这样…”,议论已经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有的幼儿甚至尝试给皮球打了几下气……
在孩子们和阿姨的互动中,我始终没有介入,因为我知道这是幼儿自主学习、主动交往、用属于他们的方法寻求答案的最好时机。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欣赏,他们完全独立的凭借自己的求知欲、意愿去尝试、询问、交往,知道了自己想要知道的。
在接下来的后院活动中,孩子们不再热衷花样拍球、投篮、运球等,而是创意的想出了新的点子。只见他们躲在竹林下面,捡起竹叶,把叶子拉掉,只剩细细尖尖的竹梗,再把竹梗插进皮球的气眼,有的用嘴吹、有的往下按,玩起了“打气”游戏,不亦乐乎。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自发的生成一些活动,他们通过尝试、与同伴的互动、询问等方法去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获得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探究经验。教师在这样的生成活动中该以怎样的身份去介入呢?可视情况而定,如果活动具有非常好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尝试、发现,帮助孩子将活动内涵挖掘得更深入、透彻,这是教师需要做到的。
手工材料
关键词:皮球
-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拍皮球 2012/03/18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皮球跳起来 2011/08/04
- 小班泥工活动教案:圆圆的皮球 2011/08/03
- 托班语言活动:花皮球 2011/06/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