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幼儿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olan 感谢 bolan 上传 0人参与

       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游戏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而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只有当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状态,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教师、幼儿进行良好互动的因素,教师如何找出这些因素及其解决的措施,成为改善幼儿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关键。  
       1、给予幼儿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在和谐的师幼互动中环境又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同伴正常交往,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的重视。  
       游戏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环境的创设。环境中的设施、设备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幼儿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放大胆子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合的物质环境和游戏情景环境,如:娃娃家应结合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创设自由、安全、宽松、舒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娃娃家游戏对于调整幼儿的情绪情感有很好的作用,在家的氛围中幼儿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小班孩子年龄小,空间布置要富有童趣。投放的玩具材料有小厨房、床、餐桌椅、套碗等等。玩具的投放是很富教育性的。教师要研究玩具、材料投放的数量与时间,根据本班幼儿的不同特点,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中,我有深刻的体会:
       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  
       我班幼儿在体育活动练习跑的基本动作时,我给他们提供了沙包、球等,但总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够积极。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老鼠玩具。当上足了弦的老鼠满地跑时,孩子们又叫又笑,边追边喊。于是,我 和搭班 老师做了一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蓝色布老鼠。  
       布老鼠在体育活动中一亮相,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拉着老鼠跑,孩子们跟在后面边喊边追。一会儿,大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们踩(揪)下了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插空摸摸老鼠尾巴。渐渐地,他们退出了游戏,站在那里成了“观众”。  
       为此,我们又准备了另一只黄颜色布老鼠。活动时,拖着黄老鼠的老师跑得快一些,方向变化多一些;而拖着蓝老鼠的老师跑得慢一些,变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黄老鼠。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蓝老鼠。全班孩子都跑跳着运动起来了。  
       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使孩子们容易投入游戏情境:有的孩子把布老鼠当“敌人”,追着喊打;有的把布老鼠当“宠物”,追着去保护。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强有力”能力感,我们特意把老鼠尾巴设计为活动的,孩子追上后,可以踩(揪)下尾巴获得成功感。这种设计和投放材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想象中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因此,孩子们都主动地参与了活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在游戏环境中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才能让幼儿们共同分享到游戏带来的快乐,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是心理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前提条件是建立成人与幼儿之间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表现。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与想象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并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使他们真正的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在游戏、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以情感因素人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动机,给幼儿发表见解,自己决定、自由探索、充分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当幼儿遇到困难、冲突或犯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了解、点拨和帮助;当幼儿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灵敏地捕促,热情鼓励和支持;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不成熟的创举时,教师要给予宽容、理解和引导;当幼儿自发生成新构想时,教师更应该满怀兴致关注,欣赏和扶持。我们的盈盈笑意、深情拥抱或抚摸,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  
       游戏的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这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宽松、愉快、积极、自主的游戏、生活、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生活质量提高的具体体现。  
       2、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幼儿双方在师幼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居于更为主动和优越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那如何在师幼互动中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呢?  
       我觉得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就要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评价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幼儿自行决定,教师只能是给幼儿建议,使得他们的游戏活动更加完善,而不能强加干涉。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主动性,他们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她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次集体游戏中,教师要带幼儿到游戏室里去玩角色游戏,游戏室里有“商店”“理发店”“医院”“餐厅”“邮局”等区角。教师在带幼儿到游戏室前,把幼儿按照相同的幼儿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区角安排一个小组的幼儿去玩。其理由是:怕孩子弄乱了游戏室里的玩具,把幼儿分组,可以知道是哪些孩子在哪个区里玩,如果游戏室里的东西被弄乱了,也能知道是谁没把玩具收拾好了。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是儿童高度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玩什么主题,确定多少角色,情节如何进行,采取什么玩法,使用哪些玩具,遵守怎样的规则,都应由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来进行。而该教师以不弄乱游戏玩具为由,硬性地规定幼儿的游戏角色,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孩子虽小,但已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尊重孩子口号喊得非常响,每一位教师也在努力去尊重孩子,但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使我们没能真正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却时常看成成人的附属品,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经常以这种口气和孩子说话“你去给我干……”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把要孩子做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一种命令的口气.我们成人经常要求别人对自己说话要态度和蔼、语气委婉,用文明礼貌用语等,这样我们听了就会很舒服,感觉对方对自己很尊重,可是当我们对孩子说话时,是否想到了孩子的感受呢?我们意识到这点之后,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就应改变过去强硬的做法,以商量的口吻和孩子对话,经常用“你帮我做……好吗”等词语,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3、改善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但并不代表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更隐蔽、更策略、更具有科学性地指导,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但在目前的幼教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一般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为便于工作简单、轻松,往往采用高控制、高约束以及为完成一件任务,为了快速获得成效,不惜采用让幼儿产生恐惧体验的负向行为,借助幼儿的恐惧心理来建构起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整齐划一的班级秩序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便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有必要来反思一下,在游戏中该如何更好的改善指导行为,使师幼互动真正达到快乐与和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还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在游戏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的指导行为。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时、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指导行为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组织者,援助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幼儿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幼儿的游戏进行情况良好时,我们可以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游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扮演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说,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们最感兴趣的是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得是否逼真,他们往往采取合作游戏的方式展开游戏,组织性和集体意识明显增强。这时,教师的指导一般是在游戏的情节发展不利于幼儿、游戏内容贫乏、情节无法进行下去时,才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要适时,并且要抓住关键的时机。如:  
       在娃娃角区域内,今天进区玩的是谈星烨、钱磊、沈科、夏乐凡等几位小朋友,这次他们玩的游戏是抢救在地震中受伤的病人。游戏一开始,由钱磊为队长组成的120医疗队就忙开了。首先,他们接待的第一个伤员是小熊,因为小熊伤势比较严重,据俞队长讲它几乎没有呼吸了。于是,几个医生一起上,有的给小熊接氧气,有的给小熊打针,沈科则在给小熊电击。我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呀?”他说:“这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我在电视中看到的,一般在伤员最危险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真不简单!”我当即就表扬了沈科。(这是由幼儿发起的一次活动内容,无论是在整体过程中还是在各个环节上,其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这时,又有几个病人送过来了,当然,我也加入了他们的抢救队伍。(因为我听见医生们都在说:“太忙了,太忙了!”)小朋友见我参加了,都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安排给我的任务是接听电话。于是,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活动中,内容更加丰富了。他们听心跳、摸胸口、相互讨论抢救方法……忙进忙出,俨然一副小医生的样子。这时,又送来一个危急病人,是一个娃娃,好象连呼吸也没有了。小医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陶 老师,是不是他已经死掉了?”“不会吧?看看他还有没有气?”“先听心跳!有心跳就说明他还有气!”于是,他们有的捏捏娃娃的脸,有的推推娃娃,有的用听筒听娃娃的心跳……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次抢救行动忙碌而有序的进行着。在活动结束时,我表扬了他们120抢救小组。因为有了大家的合作力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将这么多的伤员抢救过来,小朋友初次经历了救死扶伤的过程,也尝试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小脸上个个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上述案例是一种由幼儿发起行为,引出的师幼互动活动。由于该活动是由幼儿发起的,所以,幼儿在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教育性目标,不是教师所能掌握的,而只能从幼儿自己的活动及教师的反馈刺激中实现。这也就直接确立了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动地位,激发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初,该活动只是幼儿自己,但在活动中途老师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活动之中,她不仅影响了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劲头更足了。教师在这次活动充当的角色不是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教师不是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是作为一个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出现在活动之中。由幼儿关注的这次抢救地震中受伤的伤员事件,自然引入到安全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提取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师在与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是流于表面层次的互动,而是深入有效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在幼儿寻求指导时教师才适时给予引导帮助,鼓励幼儿自身主动的学习,来积极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因帮助幼儿逐渐发展并逐步独立。  
       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此时教师的指导意识并没有失去,但已不是作为教师,而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共同处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世界的指导。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成人的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的共同游戏。许多教师的经验是: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致。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但前提是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 陶行知 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备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努力地去读懂幼儿这本书,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4、提高在游戏中的评价实效  
       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对游戏的评价,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积极开展游戏的评价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纲要》中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如果单一、权威性的小结只会让幼儿感到玩时守纪律、有创新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表扬。要走出这一尴尬境地,就必须提高在游戏中的评价实效。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所被评价的幼儿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和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正确使用评价语言。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说这样一句话:“这是老师说的。”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言语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以此去引导自己的道德取向。例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弄得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时,作为教师是否该批评他的作法呢?我的作法是:首先去问清他是想干什么。当我得知他是想重新设计“家”的样子时,便鼓励他并帮助他设计了一个“新家”。看着他满意的笑容,我想我的作法是对的。因为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它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评价时,我让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就玩了什么、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方面想一想、说一说,在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进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物品、如何玩的、玩得怎样等等,并引发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模仿、创新。  
       但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特点,并非一个游戏能理想化地满足整个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也会适当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尤其是个别特殊幼儿的需要。合理细致地设计一套为个体幼儿服务的游戏活动观察表,能使评价标准避免整体划一。另外,游戏作为幼儿基本活动存在的同时,有时会作为某种教学手段穿插、渗透于其他一些教学领域当中。不管其组织形式如何归类,我们都应该以整合的眼光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意识品质、行为、运动、交往合作等做出整体、全面、系统的评价。并且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进程中,我们要求充分体现教师、家长、幼儿、同伴的参与评价,尝试着让所有与幼儿园课程相关的人员都参与这一过程,尤其是让幼儿参与这一过程。幼儿是最实际的评价者,他们的行为和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倡导孩子是主要的评价者,增强孩子的评价意识和能力,使其乃至终身得到健康发展。   
       游戏以它轻松、开放的组织形式深受孩子的喜欢,也给予了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在这看似松散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却给每位幼儿园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让我们用心关注师幼互动过程,抓住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社会活动:幼儿园里的小学生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