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析幼儿“告状”行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haly 感谢 shaly 上传 0人参与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积木不给我玩”,“老师,有小朋友把卫生间的门堵上了”,“老师他在吃饼干”……一时之间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跑去幼儿身边问情况,可是又有幼儿来告状了,可是我不能分身,对于又来告状的幼儿,我只能说等一下。 幼儿“告状”,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经常发生,该怎样解决这类问题?有时一个幼儿来告诉之后,会有好几个一起来告诉,相同的事情或者不同的事情。这时的我真希望自己能分身。
 “老师王健在偷吃饼干了”,在小便洗手时,一个幼儿从卫生间跑出来说,接着有好几个幼儿也来反映。显然,来告状的幼儿已经意识到王健的行为跟别的小朋友不一致,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就吃起饼干,需要告诉“老师”。幼儿已经有了模糊的是非辨别能力,同时幼儿知道老师是最有权威。他们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渐渐懂得各种规则、规律,学会各种社会性行为。因此,看见有幼儿与自己的行为不一致时就想到了用告诉老师来解决。类似的还有区域活动时有幼儿跑来说:“老师他在玩积木”,“老师他画得不对”……
“老师易扬军他打我”一个长得像洋娃娃似的小女孩说,经了解,易扬军是想摸摸她的头并非像打她。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这个案例就是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固定性、近似性、表面性所引起的。因为,易扬军平时有些暴力,脾气有点倔强,而且他想去摸摸李韵的头时被误认为是要打她了,摸的动作和打的动作有点相似,都要用手。因此幼儿告状与他的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有密切关系。
“老师,这是我捡到的”,朱嘉仪拿着捡来的积木走到我面前……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曾有研究表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因为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有了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其实,幼儿“告状”行为一般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的过程中,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产生疑惑,并将这些疑惑向师长倾诉或反应,以期得到明确回应的一种行为。 幼儿“告状”的动机主要有五种,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找成人的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三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四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五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面对这种种告状,作为老师首先不能因为幼儿喜欢告状而产生厌恶心理,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让一些胆小、依赖性强的幼儿产生错误心理。我们要常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捡到积木来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引导他将积木送回家,也可以针对某一比较明显的告状问题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动脑筋,启发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一旦明确了处理方法,就会积极地去做。这样可以强化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那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可以采取帮助他们想办法或者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独立处理,一旦处理成功,老师则应及时表扬。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能力得到了发展。
最后,老师对待孩子告状的处理方式必须依据孩子的告状动机而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幼儿的告状行为会逐渐消失。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老虎笨笨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