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笔记:玩泥巴
一天,我领着孩子们参观小学。里面有一个颇具规模的“陶艺馆”,当我领着孩子们无意走到这里的时候,原本活跃的队伍一下安静了下来,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好奇的眼睛,东看西看,当他们发现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用“泥巴”做成后,小脚是再也不肯离开了,他们边看边发出自己的赞美:“太棒了!”、“太好玩了!”、“哥哥、姐姐的本领真大!”赞美声不绝于耳,很多的孩子恨不得马上摞起袖管,去玩上两块泥巴,过过瘾。一向属于好奇宝宝的张斌小朋友跑到我跟前,试探性地告诉我:“老师,这里太好玩了,张玉春说他也想玩玩泥巴,我说肯定是不行的,是吧老师?”我猜,肯定是他自己想玩嘛,用别人来试探我,真是个小滑头,见我摇头,我分明看到了藏在孩子眼中那深深的失望。
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念念不忘“陶艺馆和那些泥巴”我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聚在一起讨论和泥巴有关的话题。从孩子们渴望的眼睛里,我知道,孩子们的天性被唤醒了,我应该尽量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们想学习的愿望。没有现成的泥土怎么办?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决定求得家长的帮助。一袋袋泥拿来了,我又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将泥一块块练好。不久后,在我和小朋友的一起努力下,班内就开设出了一个新的区域活动:“玩泥巴”,一经开设,这里便成了孩子们最爱来玩的地方,热情持久不衰,有些孩子甚至表示一整天呆在这里玩也无所谓。为什么孩子们对“玩泥巴”如此感兴趣?究其原因,现在想来,这便顺应了陈鹤琴老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活教育”教学原则,“泥土”是大自然所特有的物质,“玩泥”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小时候不也曾经历过“玩泥”这一快乐阶段吗?而现在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似乎已经忘了孩子的这一天性。现在,我真庆幸我又与孩子一起重新拾回了他们的这一“天性”。
泥有了,地方也腾出来了,可孩子们对使用工具和系统的制作过程却一无所知,怎么办呢?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中曾指出:让孩子在做中学,在观察中学,在亲身的体验中学;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给孩子提供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既然有小学的“陶艺馆”这么一个现成的学习环境,何不让孩子们亲自去观察、去学习、去体验呢?这要比我的纯粹的说教要有用的多。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有位老师,天天领着一群小鸟似的孩子,去小学观察哥哥、姐姐们的陶艺制作过程,在那里,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看不懂的地方主动地问。孩子们一个个自觉地找了一位学习对象,坐在他们的身边,刚开始的两天,孩子们扭扭捏捏的,不好意思问,后来“混熟”了,或在侧着头仔细地瞧,或在小声地讯问着什么,更有甚者,早已经按捺不住,拍好哥哥、姐姐的马屁,动起小手,玩起泥巴来了,那一刻,真的很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动:孩子们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就在于老师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老师是否能够随时放开自己束缚孩子的手?
回来以后,拿到了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玩起了泥巴,一件件稚气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孩子们的手上诞生了:小巧的手机、小茶壶、石磨、花篮、笔筒、石桌石凳、跳舞的小人等等,当时,我真的觉得孩子们太聪明了,我们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做。
我想,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相反,经过实践的考验,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我想,我们在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学习他的科学理论,还要学习他好学不倦、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科学态度。
手工材料
关键词:泥巴
- 大家一起玩泥巴 2012/08/15
- 大家一起“玩泥巴”——幼儿园教学活动反思 2012/02/17
- 动物故事:红泥巴 2011/02/28
-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玩泥巴 2010/1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