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关于“名园办分园”的思考

来源: 06abc.com 作者: pilio 感谢 pilio 上传 0人参与

      编者按:时下“名园办分园”的现象普遍存在,它被看成是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满足广大家长需求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然而,不管“名园办分园”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在管理实践中都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刊发以下4篇文章,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更希望能引发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讨论。 

  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背景下,一些办园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好、保教质量较高的幼儿园成了香饽饽,通常我们把这些幼儿园称为名园。然而名园毕竟是有限的,于是,通过“名园办分园”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就成为时下倍受推崇的办园形式。“名园办分园”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利弊?如何更好地发挥“名园”的优势,以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均衡地发展?回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仅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引发大家的讨论。 
  一、“名园办分园”的由来与发展 
  (一)何谓“名园办分园
” 
  “名园”往往办园历史较长,办园基础较为深厚,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特色,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教育行政部门的“示范园”等级类认定往往加大了这些幼儿园的公信力。从办园体制来看,“名园”多属于公办幼儿园和原有体制下的部门办幼儿园,但也不乏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甚至实现集团化经营或连锁式经营的民办园。 
  “名园办分园”主要是由知名幼儿园利用自身的品牌开办分园,通常分园以名园的名称冠名。贯彻名园的办园理念,保持与名园一致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特色。培养和形成相当的保教队伍和办园水平。当然,其中也不乏仅仅利用“名园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而无实质内容的分园。“名园办分园”的体制大多是民办性质,只有少数延续公办性质,故学前教育领域的“名园办分园”通常也被称为“名园办民园”。 
  (二)“名园办分园”的由来和发展 
  “名园办分园”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名校办分校”相伴而生,最初仅为个别案例。伴随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在一些新建小区出现了名园举办的分园。“名园办分园”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创新体制、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学前教育的一条途径,对于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是有益的举措,因此渐渐形成热潮。近十余年来,一方而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缺乏,突出表现为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使市场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结合人口迁移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均衡配置,继续推进名校办分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出台相关规定,允许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办教育机构尝试进行办园体制改革,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北京市还针对企业转型带来的幼儿园撤并现象,专门出台了有关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管理办法。 
  当下,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外来人口剧增、城市中心人口外迂、诸多新居住区建立,以及城市人口生育出现又一个高峰,“名园办分园”作为一种有效满足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快速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对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肯定和推行。 
  2010年末,《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基本的”“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各地陆续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大力倡导通过“名园办新园”“强园带弱园”“城园连镇园”等途径,加快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扩大。 
  二、“名园办分园”的类型及其发展中的利弊分析 
  目前“名园办分园”形式普遍存在,且有蓬勃发展的态势。追溯其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解决幼儿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产生“名园办分园”形式的主要原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倡导办学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名园办分园”的外部动因,而名园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则是“名园办分园”的内在动因。“名园办分园”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质量稀释、监管缺失、加剧教育不均衡等。甚至有人批评它为“怪胎”。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名园办分园”进行客观而理性的分析。 
  (一)“名园办分园”的类型 
  “名园办分园”主要有统一管理式、输出管理式和冠名式三种类型。统一管理式是指分园与总园的办园性质相同。由同一套领导班子管理。人、财、物统一计划,不过在实践中这样的模式极少。输出管理式是指分园与总园的办园性质不一定相同,总园委派合适的人选担任分园园长,辅导分园组建和培训师资队伍,进行常规管理,输出课程模式和教育教学经验等,人、财、物相对独立,实行自负盈亏。冠名式是以“某某(名园)分园”的名义命名,总园和分园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些能得到总园在园务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但也存在只利用名园品牌,不按科学规律办园的现象。 

  (二)“名园办分园”的优势 
  1 增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扩大辐射范围 
  从园所的发展来看,分园通过对名园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对后者在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办园思想的传承,对管理制度建设和师资培养经验的借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目前,“名园办分园”已经突破了区域界线。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分园跨越海淀区和朝阳区等,一些城中心的幼儿园在郊县办分园,扩大了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 
  2 实现办园体制创新,促进幼教事业多样化发展 
  从现实角度分析,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体制。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不可避免地要退化和僵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才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名园办分园”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家长多样化的幼儿教育需求而产生的。“名园办分园”本身就是对办园体制的创新。它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多样化发展。 
  3 发挥名园的影响力,创造名园和分园双赢的局面 
  “名园办分园”无论对于名园还是分园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从生源来看,由于名园效应,分园在当地社区的知晓度得以提高,吸引了更多的生源。从管理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为分园输送教学和管理力量,名园的办园思想、管理理念得以贯彻,分园的管理和师资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名园通过输出管理人员和教师,使得名园培养的骨干教师有机会在分园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教师队伍得到壮大并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对于名园而言,通过办分园扩大了生源和品牌影响力,扩大了教育经费的柴源,为园所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通过“名园办分园”可以有效提高名园和分园的办园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名园办分园”产生的问题 
  “名园办分园”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难以确保质量、监管缺失、加剧择园行为、造成新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我们需要特别警醒。 
  1 简单复制难以确保质量,发展适宜性受质疑 
  从理论上讲,分园通过严格遵循总园的办园理念,进行全面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保教队伍培养,可以达到并保持与总园相一致的办园水平。但在实践中教育很难“复制”。分园和总园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分园只是流于硬件配备上的“效仿”,往往由于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而徒有其表。一些分园在功利驱动下忽视对园所长远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难以上等级。特别是“冠名式”这一办园形式往往重在冠名,总园和分园间没有实质性联系,分园在园务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帮助指导。 
  名园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根基,已在一个地域办出特色,赢得口碑,但简单“移植”未必能生根发芽,一些名园办分园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幼儿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与社区相联系,因地制宜地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与社区的经济发展相融合。 
  2 体制不同使管理面临困境,规模扩大埋下诸多隐患 
  由于体制不同。分园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这对总园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如,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举办的五所分园有三种办园体制:差额补助的事业性质、自收自支的事业性质、自收自支的民办非企业性质。体制不同导致管理实践产生了不少新问题:一是分园的办园性质多样。多数教师无法拥有事业编制教师身份,工资待遇、劳动保险等经费支出由园所自筹,造成教师同工不同酬:二是由于分园属于承办性质。每年要支付高额的园舍租金,增加了办园成本;三是办园体制影响了管理者办园的积极性。园长办一所幼儿园和办五所分园的工资是一样的,但承受的职业压力和付出的精力却相差很大。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以规模取胜甚至形成巨人化幼教机构是否适宜和有效。笔者认为以工业化流水线方式发展教育,对于生命个体可能存在潜在危机和负面效应。 
  再者,由于分园在法人、财务等方面不独立,造成园所产权关系不明、体制运营混乱,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管的“真空”,极易滋生教育腐败等问题。在新一轮“名园办分园”的热潮中,这种发展模式可能产生的隐患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3 加剧“择园”行为。形成不公平竞争,造成幼教事业发展不均衡 
  “名园办分园”的形式使当地原有的普通园和薄弱园相形见绌,加剧了家长“择园”行为。大多属于民办性质的分园借由名园的光环效应,与真正的民办园之间的竞争不在一个起点或平台上,挤压了民办园的生存空间。 
  “名园办分园”的本意是将“名园”的“蛋糕”做大,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但实际上它也会带来幼教事业的不均衡发展:人为造就了一大批“差园”“弱园”,违反了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基本原则;随着名园的扩张,园所愈圈愈大,形成“集团化办园”,一园独大,不免“以名凌弱”,甚至出现以“托管”为名义“吞并”薄弱园的现象,对多元化办园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新的不均衡发展现象的出现。 

  三、“名园办分园”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强化名园对分园的管理,同时加强外部监营 
  分园办成真正的名园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是分园与总园要有内在联系。管理策略、师资培训都要传承。办园需要一定的积淀,才能形成特色和风格。因此,名园要加强对分园的管理,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确保分园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树立幼儿园的品牌。 
  教育部2002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幼儿园可以依托优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这类学校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必须实行独立的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有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虽然政策上明文规定分园和总园的法入、财务和园舍要独立,但现实中缺乏监管。教育部门要强化规范建设,加强对“名园办分园”的监管。此外,还要改变社会监控长期缺位的状况,创造条件让家长和公众成为评价监督的主体。 
  2 “名园办分园”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和家长需求,实现“本土化” 
  教育应该注重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任何一所学校、幼儿园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合理、适宜的教育服务。幼儿园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谋求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中型城市人口由中心城区移至城乡结合部、郊区。如果名园在这类地区兴办分园,那么在园所规模、设备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尽可能依据当地社区的特点来确定,要抓住名园发展的精髓,即修炼内功,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提升园所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赞誉,从而与名园光环相匹配。 
  3 名园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扶普通园、薄弱园,提升整体办园水平 
  “名园办分园”的初衷是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拉大了名园和薄弱园之间的距离,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这种做法实则“治标不治本”,而真正标本兼治的策略是,扶持名园所在学区内的普通园和薄弱园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名园提供的托幼教育服务只是“之一”。不应成为“唯一”。同一个学区内的家长需求必然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果名园无限扩大势必造成教育垄断。因此。应切实发挥名园作为公办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学区内普通园、薄弱园的帮扶,提升学区内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我们在为学前教育得到政府重视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对“把名园工程作为发展策略”不无忧虑。这种短期内迅速扩张、政绩导向的出发点,忽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后果可能难以设想。因此,保持清醒和理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发展。真正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均衡地发展,是业界和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原文来自:幼儿教育(2011、8)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轻轻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