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孩子在向我们问些什么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孩子在向我们问些什么
——从问题现象看小班幼儿的发问动机

宁波市鄞州区机关幼儿园 应利波
内容摘要:幼儿园里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由好奇驱使幼儿发问的现象频频发生。作为小班孩子的老师,经常要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小班幼儿在向我们问些什么呢?我通过调查研究,记录了小班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庭中的随意性发问,尝试从记录中分析小班孩子发问的背景,解释他们发问的动机,并试着提出教育教学上的建议与反思。

这次研究分析还使我们发现,新世纪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他们所提的问题不只是停留在“是谁”和“是什么”上了,他们已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露现象,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了解事物的一些内在的发展规律与联系,他们想知道关于事物的“为什么”与“怎么样”,这与上个世纪末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水平相接近了。

关键词:发问动机、探究性问题、随意性发问、问题中成长

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由此,也推动了幼儿对大自然变化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文化知识求知欲的发展。且,随着我国教育部对幼儿园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我们的幼儿教育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由于孩子最初的好奇心是通过向成人提问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对小班幼儿向成人提问的研究,来了解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状况。并且通过对他们所提问题的分析,试图了解他们发问的动机。
由于孩子白天在幼儿园,晚上则回到了家里,所以,我们分两部分收集孩子的问题材料。
第一,对本园小(一)班全班幼儿进行为时一个月的跟踪,集中记录他们向老师提出的任何问题。
第二,由于《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所以,我们通过家园通短信等一些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研究工作,并邀请他们一起来参与我们的研究,收集、记录孩子在幼儿园以外向成人提出的任何问题,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我们。
通过整理和分析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发现:促使孩子发问的背景以及孩子发问的背后都还有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12月1日到1月1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收集到了孩子向成人提出的108个问题。其中幼儿园教师收集58个问题,家长收集了50 个问题(这些问题中包括同一个孩子的多个问题)。见表(一)
幼儿的问题记录列表
幼儿园家中
问题
总数问题
性质问题
个数百分比问题总数问题
性质问题
个数百分比
58探究性问题35%50探究性问题4898%

探究性问题5595%非
探究性问题22%

表(一)
一、分析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的随意性发问
表(一)中我们分析,从表面上来看,孩子们的发问似乎多数是非常随意的,有97%的幼儿发问属于非探究性的问题。但分析这些随意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并概括出了一些小班幼儿发问的性质,及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幼儿个性、情感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1、请求性的发问
——“妈妈,你可不可以给我买个奥特曼?”辉辉小朋友回家时,看到校门口的摊贩向妈妈问道。
——“老师,我不会脱衣服,你帮我脱脱好吗?”辰辰小朋友请求老师的帮助。 ……
分析
从辉辉向妈妈问的口吻来说,估计家长对他的要求比较严格,平时不太会
乱给孩子买玩具。辉辉这样的问法,给人的感觉他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家长应及时地表扬他。
    辉辉和辰辰的发问语气都非常有礼貌,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问题的性质虽然有很多种,但请求性的发问也可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2、支持性的发问
——“老师,我坐在哪里?”幼儿乐乐从活动区活动好以后,不知道应该坐在哪里,因为她的位置被其他孩子坐去了。班里的老师没有刻意地安排孩子们的坐位,这样,幼儿可以和他喜欢的好朋友坐在一起。
——“老师,怎么办啊?”幼儿虫虫大声地叫着老师,因为把他所坐在的桌子搬到旁边,准备做游戏,而他却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杯子放在哪里?” ……
分析
我们的教育强调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从个别孩子的问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某些幼儿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教师虽然马上对他们进行了安置,但这并不从根本上能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可用反问的形式让幼儿自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如:“A(或B)小朋友,你有好办法吗?”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育全班的孩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将使他们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和碰到类似问题的经验,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关心型的发问
——“老师,轩轩哭了,他为什么哭呀?”幼儿BB关心地问。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一孩子伤心地哭了,幼儿BB便关心地问道。
——“老师,洋洋为什么不来幼儿园呀?”幼儿辰辰问。
——“老师,我去陪语语解大便好吗?”卫生间与活动室隔了一段路,有时老师有事,便叫一名小伙伴陪他(她)解大便,等好了以后再来叫老师给他擦屁股。(一些小家伙还很乐意做这件事呢!) ……
分析
教师要在集体当中大大地表扬这些会关心同伴的小朋友,不能孩子私下问,老师个别就回答掉了。虽然老师的回答满足了这个别孩子的问,但我们的老师还应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来教育班里所有的孩子来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切。
4、游戏中的发问
——“你去不去读书啊?我要去工作了!”幼儿啸剑在户外玩大型活动器具的时候对老师道。
——“是谁把宝宝丢在这里了呀?她多可怜啊!”幼儿玄玄中午起床看到了丢在地上的娃娃,跑来告诉老师(也可归纳到具有同情心的问题中,她把生活和游戏融为一体)。
——“你们要不要到我们的饭店来吃饭?”幼儿洋洋在自主性的游戏中道。 ……
分析
如果,一个孩子把他的生活都当成了游戏,那他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游戏使他快乐,这也是孩子们爱做游戏的原因。一个爬爬、滑滑的大型器械,在孩子们的眼里却玩出了花样。一方面说明孩子的游戏性非常强,另一方面也很能够说明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个小班的小朋友边滑滑梯,边告诉老师,“那边着火了,赶快去救火呀!”如果老师以此为契机,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自然型游戏。
二、分析小班幼儿的探索性发问
我们把探究性的问题归纳为孩子所提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指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天文地理等科学有关的,与事物内在本质有关。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要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由于幼儿园活动范围小,这也是造成孩子发问缺乏探究性的原因之一。好在,幼儿园现在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与需求,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以及为之而创设的环境,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观,促使他们发问,让他们在“问题”中成长。此外,幼儿园可适当增加外出(社会)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为他们的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1. 好学的孩子爱提问
在孩子来幼儿园之前,他们爱不爱问的习惯已经养成。因为,当幼儿学会走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接触家庭内外许多陌生的东西机会增多了。随着他们口头语言的发展,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同时,随着幼儿智力水平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心。提问,是幼儿的意识发展的表现。在幼儿期,孩子的智能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家长要非常重视这一点,从小培养孩子爱问的好习惯。在幼儿园,教师也要抓住幼儿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多让孩子提问,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带着好奇去寻找答案。
2.发问体现观察水平
发问一:“这棵树的颜色怎么换了?”(我们到户外游戏,经过小树时,钢钢有了新发现。)
发问二:“我的小书到哪里去了?”(辰辰小朋友的书被其他班借去用了,当时辰辰不在,也就没跟他本人说,出于对自己东西的重视,辰辰观察到了他的小书不见了。)
发问三:“这个全家福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妞妞啊?”午睡起床,孜孜小朋友立即发现了瓷墙上新的变化,并且马上把她心里的愿望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
这一类的问题有6个,占幼儿园总问题的10.3%,应该说,对于小班年龄的幼儿而且是在环境变化并不多的幼儿园里,说明他们的观察力还是非常强的。教师都应当采用多种方式,使幼儿园经常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激起幼儿观察的积极性,以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分析小班幼儿发问的特殊性
(一)在家与在园发问的性质有差异

从表(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所提的问题差异性比较大。幼儿在家大多问的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而在幼儿园问的问题随意性比较强。孩子在幼儿园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这是什么花啊?”、“你在干什么啊?”或者是“今天吃什么啊?”等,随意性非常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反思如下:
1.环境的因素
由于环境的不同,所以促发幼儿所提的问题的本质也有所不同。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孩子可能不能马上得到想要的答案,而下面一个紧凑的活动环节可能没有机会让孩子更深入地发问;而孩子们在家里,家长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且,他们出幼儿园以后,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得他们能够参与不同的活动,眼前从未看到过的一切,也是促使他们发问的条件。如:“姐姐的牙齿为什么会烂掉?”,这就是某小朋友参加家庭派对时所发现的。孩子们在家里可以看电视,通过这些传媒体,孩子又可以看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小朋友甲就是在看中国奥运会“五福娃”的电视而想到的:“五福娃是谁设计的?”这个问题。
2.“筛选”的可能
家庭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占98%,不排除家长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在交给老师前进行“筛选”的可能性。但不管怎样,孩子在家提出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多,在幼儿园却很少,这说明一方面由于孩子面对回答自己提问的对象不同,另一方面,家长与老师对一个孩子的个别关注程度不一,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认可的。
(二)发问希望引起更多的成人关注
小朋友在幼儿园很喜欢和老师接触,喜欢老师注意他( 她),所以,有很多的幼儿有事无事,看见老师在做事情,喜欢跑到老师的身边,问老师:“你在干什么?”、“你在写什么?”或者,“你拿这个干什么呀?”我们记录虫虫小朋友一个人的问题就有9个,占全班问题数量的15.5%,而这当中有6个问题是问老师:你在干什么?而且通过分析当时他发问的背景,完全可以看出他在“和老师套近乎”。
发问1,虫虫:“老师,你在干什么呀?”
        师:“你看我在干什么呀?”
        虫虫:“你在喂谁吃饭呀?”
        师:“你看我在喂谁呀?”
        虫虫:“哦,原来是BB呀!”
(午饭时间,虫虫已经吃好了饭,走到老师身边来,在这段对话中,老师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原因很简单,虫虫都知道这些“答案”。)
发问2、虫虫:“你在干什么?”
        师:“你看我在干什么?”
        虫虫:“原来你在洗碗啊!”
(虫虫自言自语地回答了问题。)
发问3、虫虫:“老师,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呀?”
        师:“你知道的呀!”
        虫虫:“你拿这些碟片干什么呀?”
        师:“你想想看!”
        虫虫:“哦,是给我们看的呗。”
(当时虫虫想来拿老师手上的碟片,老师怕他不小心跌坏,就没给他,然后虫虫就问了这段话。)
分析
虫虫的案例只是一个代表,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部分小班年龄的孩子,想通过向老师发问,来引起老师对他的重视。
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喜欢他(她)、关注他(她),但有些孩子却非常在乎,虫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我们老师应当注意到,不乏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和孩子的感情非常好,鉴于这样的基础,孩子的发问没有等级观念。不管怎样,老师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孩子非常在乎你!
(三)小班孩子经常由“吃”而发问
小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吃”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之一。幼儿园中餐和点心都比较丰富,再加上这个班里孩子们正在做“我是快乐的小厨师”的自发性游戏活动,我们发现,一些孩子对吃也很感兴趣,例如,下面的胡桐小朋友其他问题没有问过,但对吃却有问题要问。
12月14日,中餐,胡桐小朋友:这是什么菜呀?(木耳菜。虽然没有称呼,老师也知道这是在问他。)
12月18日,晚餐,东东小朋友:老师,这是什么?黑黑的。(黑木耳。)
12月25日,点心时间,虫虫小朋友:今天吃什么点心?(刚刚起床,虫虫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12月25日,老师下班前,BB小朋友:老师,你在干什么呀?(吃药。)BB:吃什么药?(补力气的药 。)BB:为什么要吃这个药?(老师力气快用完了,吃了这个药以后,再回家休息,明天就有很多力气和你们玩了。)BB:让你快吃吧,多吃一点。
12月26日,中餐,丁丁小朋友:今天吃什么汤啊?(老师还没有看过今天吃什么汤呢,她就已经在问了。)
12月29日,点心时间,宇宇小朋友:这是什么点心啊?(黑米粥。)宇宇:我爷爷家也有的。
……
有关“吃”的问题有9个,占了幼儿园“问题”总数的15.5%,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且比较集中在老师开展小厨师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前后,可能与此有关,但有趣的是,对吃发问的孩子也就这么两个,这说明,一方面这两个孩子爱发问,另一方面,他们对吃也有兴趣和讲究的吧。
分析
孩子喜欢吃是没有过错的,孩子关心吃,那也是一件好事情,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现象,开展新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我们的早、中、晚餐都习惯于吃什么?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是吃什么的?天上飞的小鸟和地上的小动物以及水里的小鱼小虾们都爱吃一些什么呢?如果在扩展的开的话,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外国人的饮食。
新现象下的新发现
回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特别提到: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与大班儿童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基本地表现在对事物表露的兴趣,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大,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通过前面的探究分析,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与上个世纪末相比,有了飞跃的发展,他们所提的问题不只是停留在“这是什么”和“那是什么”上了,他们已不满足对事物的表露现象感兴趣了,而是想了解事物的一些内在的发展规律与联系,他们想知道事物“为什么”的答案了,与上个世纪末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水平相接近。
这个结果是让人欣慰的,它足以证明,我们人类在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与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建议,我们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科书也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使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们能够更正确地把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实施更科学的教育方案。
今后科研工作的方向
本问只收集了孩子向成人提出的问题,但孩子与孩子之间又相互提出过什么性质的问题呢?他们之间发问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所有这一切都还是一片空白,所以,下一步,我们也将想办法,收集孩子之间的问题,以便更加透彻地了解、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