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地位派生性对“小班长”的影响
一、教师权威地位派生性
早操结束后,幼儿陆续进入活动室。这时一个幼儿大声对,小明说:“小明,老师交给你一个任务,让你‘找声音’呢!”小明麻利地跑到前面(教师平时的位置),大声说:“谁在说话?听我说呢,还是听你们说?听,你们比我的声音都大。”说完,他在活动室里来回走动,还不时地指点一些“违规”幼儿,“谁不听话,我就把他关到‘黑房子’里,一天不让他出来,下午也不能见妈妈。”顿时活动室里安静下来。
小明作为“小班长”,是教师角色的临时替代者,行使着维持班级秩序、监控约束其他幼儿行为的权力。然而,这种教师“指派”、幼儿“推崇”的小管理者,凌驾于其他幼儿之上,将原本平等的同伴关系扭曲成了“层级关系”。这是当前幼儿管理(特别是大班幼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权威地位的派生性。
教师权威地位的派生性,就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把部分管理权交给某些幼儿去行使,其他幼儿由此在心理上形成对这些幼儿的一种权威“认同”。这种权威性不是幼儿在交往中靠主体力量自然形成的,而是依赖外部力量(即教师的权威)间接产生的,具有依附的性质。教师严格的管理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方式。当教师把这种管理权指派给某一幼儿时,幼儿就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高压模式。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境体验,原本无意识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晚餐时,教师说:“小明,你先不要吃饭,给我看着谁在吵。”小明走到一幼儿跟前把他的盘子收了。观察者问:“小明,你为什么把他的盘子收了?”小明说:“他不听话,老师让我收的。”正在给其他幼儿盛饭的教师转过身说:“小明,把盘子给他。再给他一次机会。”
下午手工活动结束,教师有事暂时离开活动室。不知为什么,小明突然把后排的一个幼儿拉到一边。观察者问:“小明,你在干什么呢?”他说:“他不听话!”随即,他对旁边的一个幼儿说:“是吧?他不听话。”接着,他又转向不听话的幼儿说:“那好吧,让你先回去,再给你一次机会。”
当小明单独执行管理任务时,教师平时的管理方式——“再给他一次机会”就会从幼儿心底凸现出来,幼儿便会按照教师的管理方式行使教师赋予的权力——教师权威地位派生性形成。
二、教师权威地位派生性对“小班长”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幼儿的自我评价
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至关重要。由教师任命的小班长是教师树立的理想幼儿形象,是其他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这容易使幼儿形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如“我是老师最喜欢的幼儿,我表现最好,比其他幼儿都强”,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2.不利于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表现出易受暗示性。幼儿在行使教师赋予的管理特权时,权力欲得到充分满足,这时他会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形成极强的、不容失败的自尊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反而不能与其他幼儿一样享有体验挫折、接受失败的正常发展机会。
3.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由于教师人为地赋予幼儿特权,该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当他们产生冲突时,其他幼儿对该幼儿会无条件妥协。长此以往,该幼儿就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考虑别人的感受。
三、建议
1.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教师首先要视幼儿为独立的人。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应改变那种高压式的管理模式,尽量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倾听、理解)来规范幼儿的行为。教师还应改“指令——服从”为“参与——合作”的师幼关系。如,把制定常规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发挥主体意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方便教师”的管理体系。幼儿有了自由的权利,也就有了责任意识。
2.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
人为的控制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我们应让幼儿自然地体验成长的每一时刻,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以促进他们逐步提高自我意识,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锻炼自己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使其不仅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能自觉掌握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并保持心理健康。
3.家长应树立正确观念
“德是做人之源,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家长要正确看待社会“官”念,从小就培养幼儿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削弱幼儿的“官”意识,避免幼儿权力欲望的滋长,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手工材料
关键词:小班长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