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首先重视感情教育,萌发幼儿的情感,引导幼儿了解他人的心情,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及爱心。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还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
一、保护幼儿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首要条件
常言道:“知之深,则爱之切”,了解是产生感情的认识基础。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父母对长辈尊敬体贴、关心倍至,幼儿也就会学着将好吃的东西留给爸爸妈妈,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对摔倒受伤的小朋友和生病的小朋友温柔抚慰、细心照顾,幼儿也就学会了对有病痛的人主动扶助、温柔询问、送药送水。成人对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尊重而感谢的,幼儿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对他人心存谢意。所谓言传,就是成人直接告诉幼儿一些向他人表达爱与关心的方法,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一杯水,捶一捶背,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放低声音说话等等。最后要给幼儿提供爱和关心他人的机会。我曾见过许多次这样的情景,父母将孩子送到嘴边的糖果、饼干推开,让孩子自己留着吃,我也曾听过孩子这样跟我抱怨,"我想给妈妈捶捶背,可妈妈说不用了。"成人好意的拒绝使孩子失去了实践爱心的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爱心表达流于一种礼貌或不再出现。理解了什么才是爱并懂得了如何去爱,还要有机会去实践,否则幼儿习得的良好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不能形成品德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品德形成的途径是"习惯成自然"。的确如此,只有给幼儿多提供表达爱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对他人表达爱心,爱才会成为他们自然拥有的良好品质。
二、创设良好的育儿环境,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幼儿爱模仿,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电视节目中有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卡通片也带有暴力的情绪,幼儿分辨是非能力差,爱模仿,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讲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所以面对幼儿,成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如果成人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如:担任蒙台梭利班的老师,她们的行为举止都是很规范、很优雅、很淑女。在她们教孩子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以行动,环境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所以,在一次班级调查中发现蒙台梭利班孩子的行为举止,甚至常规比传统班级的孩子都、要好一些。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点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怕孩子受一点点伤。例如: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哭了。姥姥看见了连忙过去打了打椅子,说:"打死你,打死你。"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只要谁让他不开心,他就会打谁。孩子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也要长大的,他们以后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不能一辈子依*成人,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以后的孩子竞争更为激烈,他们不仅比才能,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英语……,还要比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面对困难,挫折和与种种人较好地交往。所以,成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幼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处事方法,要告诉孩子:"不要怕,要勇敢,想想看怎样才会成这样的,该怎么办才能解决?"。在一次次挫折中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耐心教育,讲究艺术,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有效途径
在要求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常会发生"危机",即幼儿任性,无理取闹等,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教育。说服并不是枯燥的说教,向幼儿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幼儿不爱听也听不懂,要使说明有成效,就需要讲究教育艺术。如:运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不能强行要求,否则教育事半功倍。
1、利用游戏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合作的直接经验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需要在自身的实践中获得感知和认识事物的经验,在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及合作的重要以后,如何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技能并知道集体中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呢?我设计了游戏《采果子》,高高悬挂的果子,只有高个子孩子蹬上小椅子才可能采到。然后每队中只有一把椅子,也只有一位个子高的小朋友。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依次蹬上小椅子摘果子,他们之中个子高的小朋友采到果子跑回了终点,留下个子矮的小朋友为采不到果子而着急,结果两队都没有把果子全部摘回来。事实教育了孩子们,在失败中他们发现全队人不能各行其是,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到全部果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做好事情。幼儿之间的合作带来了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2、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树立帮助他人的意识
“老师,您帮我系鞋带”,“老师,您帮我拉上拉锁”,“老师,我不会穿衣服”……这一声声求助声,常常出现在幼儿起床或如厕后。每到这时,老师就要忙前忙后,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种情况要得到改善,就必须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帮助人,都有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有一次,佳佳让我给她系背后的带子,我边系边问她:“你为什么不让子音帮你系?”“她不肯。”佳佳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真的吗?”我转过头,看见子音正在自己穿衣服,一个袖子已伸进去了,可还有一个袖子怎么也拽不到手里,正在着急呢,我对佳佳说:“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保准她会帮你”,我告诉她你先去帮子音穿好衣服,再请她帮你系。“好吧!”佳佳来到子音跟前,帮她拽过那只袖子,让子音把手伸了进去,子音穿好了衣服很高兴,一看佳佳背后的拉链还没拉上就马上说:“我来帮你拉”。待小朋友都到教室后,我表扬了佳佳和子音,夸她们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都向她们学习。我告诉小朋友,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主动地去帮助他们,到了自己也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好朋友。
3、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享受分享的乐趣
分享是指与别人共同拥有和享受。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懂得关心别人、与人分享。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不应仅仅让他们模仿分享行为,而应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分享行为的情感倾向,从而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让幼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我们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如在《大家一起玩玩具》活动中,我们在孩子们看完情景表演后,组织孩子展开讨论:“明明这样做,玲玲会怎么想?”“玲玲哭了,明明会不会感到快乐?”“有了好玩的玩具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让孩子把玲玲、明明的情绪与自己以往在类似情况下的感受匹配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具体的分享玩具的方法、规则。为了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请分享者真诚地向分享行为发出者道谢,说出自己的愉悦体验,使分享行为发出者真切地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乐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在教育活动《萝卜回来了》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谈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帮助幼儿意识到应该“心中有他人”接着,我们又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开展“雪中寻食”的游戏,让他们在模仿小兔与同伴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小动物之间的友爱之情。使幼儿明白“只有学会与人分享,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帮助幼儿认识分享与友情的关系。平时,我们也常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朋友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并说说为什么,让幼儿在自身经历中体会到分享行为能增进自己与同伴的友情。
手工材料
关键词:社会
- 社会性混龄活动——我们一起真快乐 2015/04/19
- 社会性混龄活动——我们一起真快乐 2015/04/19
- 从社会学视角透析儿童社会化偏差现象 2013/02/25
- 大班社会活动:和你在一起 2013/02/03
- 浅谈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2013/02/0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