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到入小学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孩子从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进入小学后转以“学习”为主,习惯上的骤变,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感到没兴趣,负担重、害怕学习。因此,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在何时开始做准备更科学呢?怎样做准备呢?在这些问题上,各位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一、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经常出现以下现象:
1、茫然无措式: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其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2、懵懵懂懂式: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其原因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
(二)问题根源探究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幼小衔接的时间短。 一般幼儿园都是到了大班,或是到了大班的下学期才开始进行幼小衔接,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培养,但是持续的时间太短,幼儿进入小学的必备的各种能力不能得到好的培养。
2.幼小衔接的超前性。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而忽视了儿童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3.幼小衔接的表面性。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缩短,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小学生活等,而儿童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等常常被忽略了。
4.幼小衔接的片面性。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不太关注孩子社会性即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2]。
二、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几点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以上幼小衔接出现的问题却与这一基本要求相背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1、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而要看到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主动学习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象创造、表达思想、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2、幼儿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3、幼小衔接不能只在大班或大班下学期才实施,而应该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做,从小班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中班发展各方面的意识、大班形成各种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为进入小学打好础[3]。
三、幼小衔接问题的改进措施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幼小衔接,无疑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怎样更好的作好幼小衔接呢?
(5——6岁阶段)
全语言方面:加强学前幼儿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按顺序观察画面,理解画面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一定的读书技能,如:按页码翻书,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阅读顺序,翻页的注意事项等等。
引导幼儿独立地阅读,形成文字的概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学习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模拟写字,注意握笔姿势、书写习惯。如:在区域活动的回忆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将进入区域的过程用自己的符号记录下来,如:哪个区、玩的什么材料、什么心情等等,然后再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互相交流分享[5]。表现为:
用语言或符号制定计划——用符号记录活动过程——用自己的文字回忆活动的内容——将记录的内容念读给大家分享——使幼儿了解了文字符号代表的含义。 科学方面:继续通过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分类、概括、简单推理的能力。如:探究活动:如何运水。要求幼儿每人选择四种容器来运水,并按照容量的大小来进行排序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符号来代替特定的意义。
孩子入小学后,不少小学教师在谈体会时都谈到,最使他们感到头痛和束手无策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和技能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思考和解题愿望的学生。所以培养幼儿主动的学习、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探索的愿望是十分重要的。
习惯方面:继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应注意的安全及防范方法。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
社会性方面:继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培养幼儿活动中的自制力及有意注意的持久性。以幼小衔接为核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设计了许多相关主题,如“我要上小学了”、“上小学可能会遇见的问题”、“我的上学路线”等等。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孩子们通过参观、交流讨论并最终以图夹文的方式将这一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老师们就将孩子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精心布置在教室的主题墙上,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需要的真实环境。再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为孩子作好入学的社会适应性准备。另外,要教会孩子一些入学必需的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系鞋带,自理大小便,整理书包,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行走时不在马路上玩耍,会用钥匙开门,倒开水等。特别是让孩子知道课间要先小便,做好课前准备再玩。
最后,入学前,家长可带孩子参观小学校园,向孩子介绍小学概貌和老师和简单情况,介绍小学生守则,使孩子向往早日背上书包去上学。
手工材料
关键词:小学
- 幼教小学化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2013/03/01
- 幼儿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 2013/02/16
- 小学美术《大家来运动》的教学设计 2013/01/05
-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013/01/05
- 刘占兰:“小学化”带来对幼儿永久伤害等2则 2012/12/2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