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安慰物”和孩子们的故事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入园两个月左右时,大多数幼儿已经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与教师、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也能跟着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了。可有几个孩子与众不同,他们很少跟人说话,只坐在椅子上摆弄自己带来的物品,如小毛巾、大浴巾、小枕头、小围兜、毛绒玩具等。当别人碰到他们的物品时,他们就会大哭大闹。同时我还注意到,他们每天从早上把这些物品带来后就与之形影不离。 
  这些孩子和他们所依恋的物品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依恋这些物品?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依恋行为?怎样帮助他们减轻对依恋物的过分依赖? 
  一、他们和它们的小故事 
  故事一:帆帆和他的小白兔 
  帆帆上幼儿园时,手里总拿着一个很旧的小白兔手偶,寸步不离,吃饭、上厕所、做游戏时攥在手里,睡觉时紧紧地抱在怀里,还咬住“小白兔”的耳朵。他的家人说,他在家中也是如此。他们也曾试图把“小白兔”拿开,可看他又哭又闹,不吃不睡,只好把“小白兔”还给他。日子久了,“小白兔”越来越旧,有些地方破了,帆帆妈妈就去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手偶。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要那个新的,依然只和原来的“小白兔”形影不离。 
  故事二:璇璇和她的小枕头 
  璇璇漂亮可爱,爸爸妈妈视她为掌上明珠,总是怕这怕那,不许这不许那,所以璇璇在班上特别安静。别人玩耍时,她总是坐在椅子上摆弄她的那个从出生就开始用的小枕头,不和别人说话,甚至不愿意让其他孩子靠近她。终日不离身的是那个小枕头,只要教师一提到让她把枕头放到柜子里,她就大哭。 
  故事三:琪琪和她的大浴巾 
  不管走到哪儿,琪琪总要把大浴巾带在身边,外出或和小朋友玩时她都抱着,而且从不许别人碰她的大浴巾。看到陌生人,她会立刻停止玩耍,紧紧抓住大浴巾,一声不吭地盯着陌生人。睡觉时,她非得把浴巾拥在怀里,拿浴巾一角在脸上摩挲,才能入睡。一天下午下雨、打雷,琪琪吓得用大浴巾紧紧蒙住自己的脸。还有一次,在参加户外活动时,她把浴巾拖得脏兮兮的,我只好陪着她一起把浴巾洗了一下。在晒浴巾时,她一直守护在旁边。 
  二、怎样看待孩子们的“安慰物” 
  像帆帆、璇璇、琪琪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是典型的“安慰物”现象。“安慰物”又称“慰籍物”,是孩子依恋或偏好的物品,一般是可以吸吮或触摸的,是孩子寻求心理安慰,借以减轻或消除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平息不快和激动情绪的物品。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小枕头、一个绒毛玩具等。“安慰物”通常有以下特点:第一,在众多同类物品中,孩子只喜欢这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这一块,即使破旧不堪,依然情有独钟;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耍、外出都与之形影不离;第三,孩子对“安慰物”有抚摸、吸吮、闻气味等亲密接触行为;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对儿童的“安慰物”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慰物”是儿童在环境变化时应付情绪危机的依恋物,“是可以给我们舒适的宁静,也能安慰我们的东西”(荷顿语)。儿童在幼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很不成熟,对成人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绪。当环境发生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时,他们会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惧和迷惑。一些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晚上独自睡觉等,都可能在孩子内心引发“动荡”。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紧张退缩,有的孩子会变得孤僻不合群,而有的孩子则会借助“安慰物”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他们所选择的“安慰物”一般都是温暖柔软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着过去安全与舒适的时光。孩子们可在与之亲密接触中寻求精神的支持和慰籍,增强自信心,控制情绪,逐步走向独立。从这方面来说,适度依恋“安慰物”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达到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甚至出现一些偏执行为,那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找出导致其对“安慰物”过度依恋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逐步改变对“安慰物”的过分依赖。 
  三、为什么孩子会对“安慰物”过度依赖 
  对“安慰物”过度依赖是指孩子长期依赖“安慰物”来逃避对外界其他刺激的感应,一旦与“安慰物”分离,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烦燥等不良情绪的心理习惯性行为。我分析了上述三个案例,找出了一些原因。 
  原因一: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人爱抚 
  为什么帆帆会对小白兔手偶如此依赖呢?通过了解得知,帆帆出生后,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就把他放在奶奶家。在帆帆不满一周岁时,他妈妈送给他一个小白兔手偶。从此,他就和“小白兔”一起玩,时间长了,就再也不愿意与“小白兔”分开了。由此可见,帆帆过度依赖“小白兔”是因为与父母相处时间太少,缺乏亲人的爱抚,导致肌肤饥渴。 
  原因二:受父母呵护,缺少同伴交往 
  我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安慰物”现象的产生都因为分离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璇璇就是个例外。璇璇父母的特别呵护,其实隔绝了孩子与外界的交往,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排斥他人,甚至渐渐丧失交往能力。正因为缺少与同伴的交往,璇璇在情感上完全依赖于那个小枕头,摆弄小枕头成了她排遣无聊的方式。这样的孩子往往胆怯退缩,表情冷漠,回避集体活动。 
  原因三:排解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琪琪无论走到哪里都拖着大浴巾源于她缺乏安全感。大多数孩子面对陌生人、闪电、打雷、黑暗时,会本能地产生焦虑和恐惧感。若不能及时帮助孩子消除这种焦虑恐惧,指导孩子正确面对,他就会在周围寻找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排解内心焦虑与恐惧的事物,并因焦虑、恐惧情形的反复出现而进一步加深对“安慰物”的依赖。 
  除了以上三点,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缺乏其他刺激物的刺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天生广泛,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就会逐渐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环境,让他有可以选择的东西,那他就会对多种事物感兴趣,自然也不会专注于一件物品了;反之,若提供的环境过于单一,或限制的成分太多,缺乏多种刺激物的刺激,那孩子对某一物品过分专注、表现依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怎样减轻孩子对“安慰物”的过度依赖 
  如何让孩子减轻对“安慰物”的过度依赖呢? 
  1.长期关爱是关键 
  从本质上讲,这些行为都源自孩子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所以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一些陪护。特别是要增加些亲子间的身体接触,多抱抱亲亲孩子,以解其“肌肤饥渴”。长期这样努力,会让孩子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2.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接触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与成人、同伴交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往往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和情感需求。“安慰物”是他们认知匮乏和孤独寂寞时的一份情感寄托。要使孩子不过度依赖“安慰物”,首先应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而且会使他们的神经得到放松,获得愉悦体验。其次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与小伙伴交流,进而与同伴友好相处。一旦如此,孩子们的情感就不会仅仅依赖一件非生命物品了。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依恋特定物品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逐步引导。第一步,以“安慰物”的口吻请孩子帮“安慰物”找一个家,让孩子自己挑选“安慰物”的家。第二步,陪孩子送“安慰物”回家,使孩子感到送它回家是件很有趣的事。第三步,让孩子自己送“安慰物”回家,天天坚持。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用富有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适当分散孩子对特定物品的专注,让孩子无法对某样东西“专情”。另外,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溜冰、做手工、下棋、表演游戏等各种活动。孩子心情愉快、信心十足,满足了内在的需要,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甚至逐渐消除对“安慰物”的依赖。(作者:韩铭)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组织“家长体验会” 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