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声誉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初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lluosh 感谢 lluosh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本研究采用“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范式,考察了声誉对大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声誉组被试较之无声誉组违规行为发生率显著降低,而来自同伴、现任教师和离任教师的声誉评价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程度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声誉显著地影响了大班幼儿的违规行为,幼儿已经开始重视自己的声誉并通过减少或延迟违规行为来维护自己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声誉。 
  【关键词】大班幼儿;声誉;违规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声誉(reputation)即“声望、名誉”,泛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公众头脑中留下的总体印象,主要是指社会人群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习惯、能力、人格特征等各方面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后的综合反映。儿童的声誉是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儿童的社交行为,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已有的同伴关系研究证实,声誉现象在小学一二年级儿童的同伴群体中就已出现,并成为同伴交流的主题之一;8岁儿童已经能意识到与名声不良的儿童交往会得到同伴消极的评价并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声誉。Altermatt等人(2002)的研究发现,幼儿同伴群体在交谈中已出现有关学业方面声誉的内容。而Hill和Pillow(2006)的研究也证实,大班幼儿已经知道声誉的存在,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即大班幼儿对声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以往有关声誉与儿童行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社会声誉对其后期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如童年中期的“攻击一破坏性”声誉与其7年后的反社会行为呈正相关;早期的亲社会声誉与后期的学业表现、工作成就呈正相关,与外在的违规、违法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而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倾向于通过遵守规则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声誉与儿童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早期具有良好声誉的儿童会在后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更少的消极行为。然而已有研究鲜有通过实证考察声誉对幼儿违规行为影响的,因而本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重点关注儿童是否重视自己的声誉。即儿童是否会因为顾及自己在教师和同伴心目中的形象而减少违规行为。由于先前的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对声誉已有初步的理解,因此本研究以大班幼儿为被试,采用经典的“抵制诱惑情境”实验范式,考察声誉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在幼儿园,同伴和教师是幼儿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评价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假设为:(1)声誉对幼儿的违规行为会产生影响;(2)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评价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现任教师对其声誉的评价比同伴和离任教师对其声誉的评价影响更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两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122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66.7个月(最小59个月,最大74个月,SD=3.46),将他们随机分为四个组别:声誉组1(同伴评价)30人,声誉组2(现任教师评价)30人,声誉组3(离任教师评价)31人,无声誉组31人。各组别男孩和女孩人数基本相当。 
  (二)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任务,所用到的材料有:会发声的玩具若干,用于遮挡玩具的布一块,摄像机一台。 
  (三)实验设计 
  实验考察的是儿童是否会通过减少违规行为来维持同伴、教师赋予的良好声誉。实验前,我们对幼儿及教师作了访谈,并进行了预实验,从中了解到,以大班幼儿的言语认知能力尚无法理解“印象”这一抽象描述声誉含义的词语,但他们都能较好地理解“好孩子”这一有关声誉的具体表述,认为“好孩子”包含了诚实、听话、友好、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因此,本实验对于“声誉”的操作定义为: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是一个好孩子,被同伴、教师描述为是一个“好孩子”。本研究中“声誉组”的三个类别“同伴评价”“现任教师评价”“离任教师评价”分别是指幼儿在同伴、现任教师、离任教师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好孩子”;“无声誉组”是指同伴、现任教师和离任教师并未对幼儿作出“好孩子”的评价。 
  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以不同群体对幼儿声誉的评价为自变量,以幼儿的违规行为发生率、抵
   制诱惑的时间以及违规后的行为表现为因变量。实验通过创设“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情境,考察声誉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程序 
  1 实验前的准备 
  在主班教师的引荐下,一名研究者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班级,与幼儿熟悉一周后离开,主班教师告诉幼儿,这位实习教师不会再回到幼儿园了。这位“实习教师”即为“离任教师”。 
  2 正式实验 
  主试为两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的女硕士研究生。实验在幼儿园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进行,在隐蔽处有一台摄像机,全程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时每位被试会被逐一邀请来参加一个“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实验前,主试与幼儿一起玩耍,相互熟悉,为实验创造良好的氛围,并了解被试是否理解什么叫“好孩子”,如果被试不理解则作一些具体描述,以确保每位被试都明白“好孩子”的含义。实验一开始,主试对声誉组被试说:“我认识你们班的同学/你们班的老师/A老师(即已离任的“实习教师”),听他们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对无声誉组的被试则不作有关其声誉的描述。然后告知被试游戏的内容和规则。接下来就请被试背对实验桌。仅根据听到的声音来猜测桌上的玩具是什么。前两个玩具与声音都有直接联系(如鸭叫声对应于玩具鸭,狗叫声对应于玩具狗),很容易猜到。被试每猜一次,都允许其回头验证一下是否猜对。这个过程也是为了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并将其引入接下来实验的关键部分。第三个玩具发出的声音与其没有直接联系(如会发声的音乐贺卡)。此时,主试借口手机铃响要离开房间接电话,离开之前告诉被试:“我要出去接一个电话,一会儿就回来。你待在这里,听玩具发出的声音,等我回来时告诉我是什么玩具。在我离开的时候,你不要回过头去看玩具。如果被我发现你回头看玩具的话,我会不高兴的。”并对声誉组的被试强调:“我刚才说过,你班里的同学/你的老师/A老师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玩具就不是好孩子了,而且我会不高兴的。我会告诉你的同学/你的老师/A老师,你并不是个好孩子。”主试离开房间,大约1分钟后返回,迅速用布盖住玩具,问被试:“我离开的时候你有没有回过头来看玩具?”主试记下被试的回答和行为反应。实验中会发声的玩具是随机轮换的,以防止被试相互告知是什么玩具。实验结束后,主试与被试共同承诺保守游戏秘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幼儿的违规行为发生率 
  各组被试出现违规行为(偷看玩具)的人数及比率统计见表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声誉组被试总体上来说偷看与不偷看的人数无显著差异(x2=0.890,df=1,p>0.05),而无声誉组被试偷看的人数显著多于不偷看的人数(x2=14.226,df=1,p<0.001),即在未被赋予“好孩子”声誉的情况下大多数被试都出现了违规行为。声誉组的违规率显著低于无声誉组的违规率(x2=8.237,df=1,p<0.01)。性别对声誉组被试是否出现违规行为无显著影响(x2=2.464,df=1,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三个声誉组(同伴评价、现任教师评价、离任教师评价)较之无声誉组,违规率差异均显著,而三个声誉组之间违规率差异均不显著。上述数据表明:声誉对幼儿的违规行为产生了影响,“好孩子”的声誉使幼儿的违规行为显著减少。 
  (二)幼儿抵制诱惑的时长 
  研究者通过摄像机记录下了各组被试抵制诱惑的时长(见表1),即被试是在主试离开房间多久后转身偷看的,以考察被试是否会由于声誉的作用而延长抵制诱惑时间。由于幼儿抵制诱惑时间的数据总体上呈偏态分布(skew=1.783,SE=0.276;kurtosis=3.367,SE=0.545),因此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声誉组被试总体上抵制诱惑的时间显著长于无声誉组被试(Z=3.082,p<0.01)。进一步检验发现,三个声誉组的被试(同伴评价、现任教师评价、离任教师评价)较之无声誉组的被试,在抵制诱惑的时间上差异均显著。这表明,同样是违规,在声誉的作用下,幼儿能抵制诱惑的时间更长。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声誉条件下被试抵制诱惑时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三个声誉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幼儿违规后的行为表现 
  1 幼儿违规后是选择说谎还是诚实坦白 
  各组被试违规后选择说谎的人数及比率统计见表2。卡方检验发现,无论是声誉组还是无声誉组,被试违规后选择说谎的人数比率均显著高于选择诚实坦白的人数比率(声誉组:X2=42.320,df=1,p<0.001;无声誉组:x2=12.462,df=1,p<0.001)。总体而言,声誉组的违规幼儿选择说谎的比率高于无声誉组。然而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其差异并不显著。在选择说谎还是诚实坦白的问题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 幼儿说谎时的反应 
  将幼儿说谎时的行为反应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一的反应,即肢体反应(摇头、摆手)或语言反应(回答“没有”);另一类为同时出现肢体和语言(既摇头或摆手,又回答“没有”)反应。对各组幼儿说谎时反应类型的统计见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声誉组被试总体上来说分属两种反应类型的人数相当(X2=0.083,df=1,p>0.05),而无声誉组被试中出现单一反应的人数显著多于同时出现肢体和语言两种反应的人数(X2=8.909,df=1,p<0.01),声誉组和无声誉组被试在反应类型上差异显著(x2=7.145,df=1,p<0.01)。进一步检验发现,同伴评价声誉组、现任教师评价声誉组与无声誉组之间差异显著,而离任教师评价声誉组与无声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三个声誉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这一结果显示,声誉组被试在说谎时更倾向于用肢体和语言同步反应,表明他们更具有掩饰自己违规行为的企图。 
  四、讨论 
  (一)声誉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较好地验证了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即声誉对大班幼儿的违规行为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声誉的存在遏制了幼儿的违规行为。体现在违规行为的发生率上,即与无声誉组被试相比,声誉组被试的违规率明显要低。其次,声誉的存在会帮助幼儿延长抵制诱惑时间。相比无声誉组,声誉组被试抵制诱惑的时间更长。最后,即使已经违规了,声誉对幼儿的行为表现仍发挥着影响作用。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声誉组被试选择说谎的比率高于无声誉组被试。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声誉组被试在说谎时更多采用肢体和语言两者结合的方式来应答,企图掩饰自己的违规行为。 
  这一结果与经济学中关于声誉的标准理论的观点相符。表明幼儿为了维持“好孩子”的声誉,约束或抑制了自己违规行为的出现。这一结果也支持了先前研究者的一些观点和研究结论。如Gest等人(2008)认为,声誉作为同伴日常交往模式的标志在发挥着作用,能调节和管理儿童的行为,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实验结束后,主试还作了部分被试的随机访谈。当主试问及被试为什么不回头偷看时,声誉组未违规的被试给出了诸如“因为同学/老师说我是个好孩子”“同学/老师知道了会说我不是好孩子的”“同学知道了会不和我做朋友/会不喜欢我的”等回答。从被试的回答及其之前对行为的控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基本上领会了同伴和教师给予他们“好孩子”评价的意义,并意识到一旦做出违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的声誉以及未来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日渐强烈,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同伴、教师的喜爱、赞许和认可。在幼儿园里,教师通常用“好孩子”之类的评价来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这是对幼儿行为的正向强化。为了得到同伴、教师的好评,幼儿会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好孩子”的行为标准。一旦得到“好孩子”的良好声誉,他们会努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以维护自己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避免声誉受损。White和Jones(2000)关于教师反馈影响儿童声誉的研究表明,教师积极的声誉反馈会使儿童良好的行为增多,并提高同伴对问题儿童的喜爱度,相反,消极的声誉反馈可能会使儿童的不当行为变得更突出。同时,儿童期是人一生发展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正如教育家昆体良所说,“儿童时代是柔嫩的,容易铸成各种类型的人”。儿童时代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自律能力对其后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改善幼儿在同伴中的声誉,并根据幼儿的行为适当地给予他们良好的声誉反馈,以促使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推动正性行为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评价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本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考察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评价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教师扮演的权威角色和潜在的惩罚威胁,我们一开始假设来自现任教师的声誉评价应比来自同伴和离任教师的声誉评价有更大的影响力,幼儿可能会认为维护现任教师给予的声誉评价比维护同伴和离任教师给予的声誉评价更重要,对自己更为有利。然而,对比实验结果后发现,现任教师的评价与同伴的评价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由于教师的权威效应导致现任教师给予的声誉评价比同伴给予的声誉评价影响更大的结果:现任教师的评价与离任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幼儿并不是因为害怕被教师惩罚而是因为在乎教师给予自己的“好孩子”评价,而减少违规行为的。那么大班幼儿在面对声誉受损的威胁时是不能区分评价对象,还是尽管能区分,却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评价对象的不同呢?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讨。(作者:郭腾飞 傅根跃)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FLASH童话小故事:聪明的乌龟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