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台梭利教师教学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通过对H市一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中的H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个案分析发现,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可分为缄默、等待、协调三类,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H教师的上述教学行为是符合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则的。虽然蒙台梭利教育法尊重幼儿的基本原则值得借鉴,但在中国幼儿园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仍需谨慎。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特色;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
尽管自1913年克伯屈(W.H.Kilpatrick)公开批评蒙台梭利教育法以来,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歇过,但时至今日,蒙台梭利教育法依然在世界各地的学前教育机构中被广泛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与其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行为有密切关系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类。在我国的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中,教师在蒙台梭利倡导的“工作”语境下组织教育活动,其教学行为呈现出典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特色。本文通过对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其教学行为的独特性。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整理
1 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取了H市一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中的H教师为研究对象。该园园长和教师均认为本园得到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的授权,教师均接受过相关培训,是严格按照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要求工作的。H教师1993年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在普通幼儿园任教5年,后被调到这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任教至今,有丰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经验。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场观察法。尊重H教师的意见,研究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从2009年3月至2009年11月,通过笔录的方式,对H教师每天(节假日除外)上午8:30~10:30在活动室内的所有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此外,研究者还根据研究需要,对H教师、与其配班的教师、园长和H教师所在班级幼儿的家长等进行访谈,以获得相关资料。
3 资料整理
为便于研究,研究者对观察记录和访谈资料进行初步编码,如“09-3-7观察”表示2009年3月7日对H教师的观察记录,“09-3-9访谈”表示2009年3月9日对H教师的访谈,“09-5-6教师访谈”表示2009年5月6日对其他教师的访谈。
整理观察记录发现,H教师在活动室内的教学行为呈现明显的缄默特色,常常耐心等待。即使是直接干预,其着眼点也在协调幼儿的行为,而非直接命令和说教。研究者决定从缄默、等待、协调三个维度分析H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H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
1 缄默
(1)只做不说
H教师缄默行为的一种表现是只做不说,示范引导。
在幼儿开始“工作”前,H教师常常进行行为示范,既不单纯语言说教,也不边做边说。例如,在为幼儿展示感官区味觉瓶的“工作”时,H教师先将水倒在一个小碗里,把小勺放在碗里涮干净,然后将碗里的水倒掉。之后,H教师拿起一个味觉瓶,打开瓶盖,用滴管吸出瓶里的液体放在小碗里,盖上瓶盖,用小勺舀起碗里的液体品尝,尝完后将味觉瓶放在一边,最后将小勺涮干净。(09-3-20观察)从开始展示到结束,H教师没说一句话,只是每做一个动作后都略加停顿,并观察幼儿的表情与反应。
又如,幼儿多多端起托盘走到另一位幼儿阳阳的工作毯前,低头看看,然后从工作毯上跨了过去,继续向前走。H教师来到多多面前,将她领回阳阳的工作毯边。然后,H教师从工作毯旁绕了过去,停下,回头微笑地看着多多。多多也学着H教师的样子从工作毯旁绕了过去。她看了看H教师,H教师笑着对她点了点头。(09-3-23观察)对多多从工作毯上跨过去的动作,H教师没有用“回去,从工作毯旁边绕过去”之类的指令性语言进行干预,而是缄默地示范正确的方法,让多多意识到刚才从工作毯上跨过去的做法是不对的,并用微笑鼓励多多的正确行为。
只做不说,示范引导,是H教师有意为之的。H教师说:“教师操作时缓慢、有节奏,才能展示清楚。我一般只做不说,目的是让幼儿看清我的动作。幼儿观看教师的动作时,教师一说话,幼儿就看教师的脸而不是看教师的动作了。”(09-5-5访谈)
(2)不做不说
H教师缄默行为的另一种表现是不做不说。观察为主。H教师在为幼儿展示完某项“工作”后,便让幼儿自己操作。她在一旁观察,不说一句提示性话语,为幼儿提供自由、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工作”。例如,菲菲把香蕉皮剥掉,将香蕉放在案板上,抬头看看身边的H教师。H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菲菲便拿起水果刀开始切香蕉。(09-5-4观察)这是师幼之间缄默互动的表现。“一般来讲,都是教师先展示,再交给幼儿操作。之后教师就在一旁耐心观察,看幼儿是否掌握了。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是不会介入的。”(09-5-5访谈)
研究者观察到,H教师在幼儿“工作”时尽量保持缄默,而在需要传达信息时,常用面部表情代替语言与幼儿沟通,微笑成为H教师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当幼儿完成某项“工作”时,H教师一个表扬的眼神就可以给幼儿莫大的鼓励与肯定:当幼儿在“工作”中表现出犹豫、不自信时,H教师会以微笑鼓励;当H教师帮助幼儿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后,也会对幼儿报以微笑,鼓励幼儿尝试。例如,当多多跨过阳阳的工作毯后,H教师将多多领回原位并示范正确的方式,随后停下来微笑地看着多多。H教师的微笑不仅可以消除多多因意识到做错事而出现的紧张情绪,而且可以缩短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利。
2 等待
等待是指H教师发现幼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是急于引导、帮助或干涉幼儿“工作”,而是为幼儿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意愿。
(1)不催促,不打扰
H教师的等待行为最常见的表现是:跟随幼儿的节奏,不催促,不打扰,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在日常教学中,H教师不对所有幼儿作统一要求,也不限制幼儿完成“工作”的时间,更不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速度“工作”,而是尊重所有幼儿,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思考,按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操作,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例如,早上8点50分,姗姗选了擦桌子的“工作”。她用湿海绵从左到右,由上到下很有耐心地将桌子擦了一遍,又用沾有肥皂的刷子以打圈的方式擦拭桌子,接着用湿海绵将桌上的肥皂沫擦掉,然后洗掉海绵上的肥皂沫,继续用湿海绵认真地擦拭桌子,之后又一次将海绵上的肥皂沫洗掉,再一次
擦拭桌子。她重复了4遍清洗海绵擦桌子的动作,直到将桌子上的肥皂沫全部擦拭干净为止。最后她用毛巾擦干桌子上的水。这时是9点52分。姗姗共花了1个多小时来擦桌子。(09-5-7观察)在姗姗擦桌子期间,H教师没有催促她、干预她,而是让她自由完成擦桌子的“工作”,充分体现了跟随幼儿的节奏,不催促,不打扰的特点。
(2)耐心观察
H教师的等待不是毫不作为,而是耐心观察,为适时适度的巧妙指导奠定基础。H教师说:“只有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才能判断出何时需要给幼儿以启示或帮助。”(09-5-5访谈)
H教师一是注重对个别幼儿的观察,二是注重对全体幼儿的观察。从上述案例中均可看出H教师注重对个别幼儿的观察,如观察到菲菲完成切香蕉的准备工作后,H教师微笑着示意菲菲继续工作等。在全体幼儿都投入“工作”时,H教师通常会坐在活动室门旁的椅子上,腿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记录簿。她时而抬头看看活动室内正在“工作”的幼儿,时而低头快速记录。有时H教师会将目光聚焦在活动室一角,观察后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如走过去收掉一些数字卡片等,然后默默回到原处继续观察记录。(09-5-5观察)可见,H教师非常注重对全班幼儿活动状态的细心观察,会在必要时给予适宜支持,以确保幼儿顺利“工作”。
3 协调
虽然H教师在幼儿“工作”时一般会缄默、等待,但是当幼儿在“工作”中迫切想做却又不知该如何做、想表达却又表达不清时,H教师还是会给予幼儿启发、激励和帮助,以激发、维持幼儿“工作”的积极性。这就是协调。
(1)“请”字当先
每当H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的行为时,总是“请”字当先,言简意赅地适度指导,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例如,在协助彤彤完成插座圆柱体的“工作”时,H教师一直“请”字当先。“请你取这个。”“请”字当先不仅是H教师的习惯,而且也是该园其他教师的行为准则。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他们时时都会“请”字当先。“我现在最大的一个习惯,就是每句话都说‘请’。以前我虽然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但有时也不是每句话都会说‘请’。现在我几乎每句话都会先说‘请’。而且我会蹲下来和幼儿说话。以前可能不会总是蹲下来和幼儿说话。现在这都已经成习惯了。”(09-5-5教师访谈)
(2)适时适度
在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教师的直接干预一般很少,在不得不干预协调时,教师会选择恰当的时机,把握好协调的度。H教师是一位有着十多年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其协调行为往往适时适度,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上所述,H教师在幼儿“工作”时一般会耐心观察。当她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会适时采取适宜方式给幼儿以适度帮助。例如,凡凡在完成穿珠“工作”后要将工作材料放回原处,但因为托盘没端好,所以珠子撒了一地。凡凡端着托盘惊慌失措地看着H教师。H教师走过来说:“没关系,我们把它捡起来。”H教师蹲下来捡珠子,但凡凡仍站在原地没动。H教师又说:“请和我一起捡,好吗?”凡凡点点头,蹲下来和H教师一起捡珠子。这时H教师则停下动作。微笑示意凡凡自己捡。(09-5-7观察)可见,H教师的协调行为及时又适度,既及时缓解了凡凡的紧张情绪,又适度锻炼了其自主能力。
等待和协调均是H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征,两者并不矛盾。H教师往往会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度协调幼儿的活动,有时是及时协调,有时则是延迟协调。H教师说:“要先观察幼儿的差异,不要急于帮助幼儿。有的幼儿经过尝试会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当某个幼儿已经能轻松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更高难度的任务,以再次激发幼儿的工作兴趣。”(09-5-5访谈)例如,栋栋在进行插座圆柱体的“工作”。他先将十个圆柱体全部从插座中拿出来。再把十个圆柱体插到相应插座中,成功完成“工作”。在反复5次成功完成“工作”后,栋栋开始东张西望。这时,H教师走过来对他说:“对你来说。这组插座圆柱体已经很简单了。你要不要试一下稍微难一点儿的‘工作’呢?”于是,栋栋将这组材料放回原处,选了另一组材料继续“工作”。(09-5-25观察)H教师没有在栋栋第一次成功完成“工作”后就进行协调,而是等到栋栋第五次成功完成“工作”并有所厌倦时才协调其活动,既满足了栋栋尝试的欲望,增强了其自信心,又激发了他挑战更高难度任务的热情,可谓恰到好处。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者通过观察、分析,将H市以蒙台梭利教育法为特色的幼儿园中的H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缄默、等待和协调三类。缄默、等待是H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色,而当不得不进行协调时,H教师也会尊重至上,适时适度,体现了对幼儿自我发展能力的肯定以及对幼儿自由精神的尊重。可以说,H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符合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则的。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于其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由于生命的胚胎在按照遗传决定的生物学规律在发育”。因此,“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因为幼儿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的自由,等候幼儿成长,通过有准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尽量减少直接干预,让幼儿在自我探索中成长。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发展。近百年来,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效果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对其能否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否真正尊重了幼儿的自由等方面。H教师遵循尊重幼儿的原则,尽量少干预,缄默等待,但言语过少是否有利于幼儿交流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法尊重幼儿的基本原则是值得学习的,但在中国的幼儿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仍需谨慎。(作者:朱宗顺 付娜)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