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幼儿求助,教师不妨拐个弯儿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幼儿各种各样的求助。那么,教师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求助呢?下面就以区域活动中的几个案例,来浅析教师怎样运用教育机智将帮助“拐个弯儿”。
【案例】教师A站在娃娃家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在果果家里,玲玲拿起了围裙准备当妈妈。乐乐从小床上抱起娃娃做了爸爸。欢欢、政政、苏苏和杰杰也想当爸爸,他们争执了起来。“老师,我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老师,我也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他们一起围向了教师A。教师A没有直接迎合他们的请求,而是问道:“一个家里有几个爸爸和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现在果果家已经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了,你们看该怎办?”欢欢和政政想了想,便去其他区了。但苏苏和杰杰仍不肯离开,继续向教师A求助。“要是有什么办法使你们两个人都可以留在果果家玩就好了。”教师A“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苏苏立刻叫了起来:“我来当奶奶,你当爷爷。”杰杰跟着说:“好,我当爷爷,我们都可以去玩喽。”
【分析】瑞伯蕾斯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孩子的智慧之火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点燃。教师A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给幼儿的区域游戏提供帮助,通过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幼儿体验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案例】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兴致盎然地玩着橡皮泥。教师B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谁在捏什么?选择了哪些辅助材料?用什么方法?和谁一起玩?有没有遇到问题?这时,浩浩拿着橡皮泥走过来说:“老师,我想捏个小蜗牛,你帮帮我好吗?”面对浩浩的求助,教师B放慢了“帮助”的速度,问他:“你告诉我。想捏的小蜗牛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身体,背上有个圆圆的壳。”“那你能把长长的身体和圆圆的壳捏给我看看吗?”浩浩想了想,便拿着一块黄色橡皮泥搓出了长长的身体和圆圆的壳。“那小蜗牛的眼睛和触角是什么样子的?”在教师B的启发下,浩浩在辅助材料里找了四根火柴棒,分别插在长长的身体上。这时遇到了难题,小蜗牛的身体由于重心不稳。倒向了前面。“怎么办呢?”浩浩又向教师B发出了求助的信号。“能不能把做眼睛的火柴棒变短一些呢?”教师B提示道。浩浩便找了两根短一点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蜗牛就捏成功了。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帮助幼儿获得这些需要。教师B没有直接教幼儿制作小蜗牛的方法,而是通过几个连贯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采用“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来制作小蜗牛,从而使幼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尝试和创造。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案例】在建构区里,教师C默默地观察着冰冰、元元和莉莉,他们正在搭建“润扬大桥”。“润扬大桥”倒塌了一次又一次,他们有些失望了。“为什么大桥老是倒塌呢?”他们向教师C求助道,“老师,怎样才能不让大桥倒塌呢?”教师C用微笑和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大桥的模型,你们看一看和你们建的大桥有什么不同?”元元思忖片刻,顿悟道:“我们的大桥没有桥墩。”冰冰便拿来四块大一点的方形积木作大桥的桥墩,他们一起搭建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的“润扬大桥”成功完工!
【分析】瑞吉欧有句教育箴言:“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往常。”教师C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没有直接去指导。即使当幼儿向其求助时,他也没有直接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幼儿参照“模型”来比较出他们所搭建大桥存在的缺陷,进而成功解决问题。(周正红)
手工材料
关键词:求助
- 3~6岁幼儿求助行为的功能 2013/02/03
- 慎重面对幼儿的求助 2010/08/31
- 求助 2008/05/1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