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审思

来源: 06abc.com 作者: lluosh 感谢 lluosh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是引领幼儿教育工作者组织区域活动的指导思想。本文简要讨论了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应然状态、实然状态以及如何使其归真的策略。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区域活动;幼儿 
  当前,幼儿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组织区域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本真面貌 
  (一)幼儿区域活动的内涵 
  幼儿区域活动又叫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活动区教育。目前幼儿教育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有人认为,活动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设置各种区域,如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语言阅读区、操作区、科学区、自然观察区等,并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及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也有人认为,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自愿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还有人认为,区域活动即学习中心、兴趣中心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幼儿可以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幼儿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材料,以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的活动。 
  本文所讨论的幼儿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创设合适的活动区域,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互动,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二)游戏精神的内涵 
  游戏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我们能从中看到游戏者的活动表现、游戏规则、游戏特征等,这些均是游戏实体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游戏还包括内在的精神价值。这只有真正投入到游戏中的游戏者才能体会到。游戏与游戏精神虽相互联系但互不等同。正如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提到的,“能游戏并不等于能体认游戏精神,同样对游戏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对游戏精神的拥有。”何谓游戏精神?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人的游戏活动玩味着某种东西。”“某种东西”指的就是“游戏精神”。通常讲,游戏精神是人们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的一种自由平等、主动探索和开放创新的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幸福追求特别关注。换句话说,游戏精神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在谈到幼儿区域活动时,很多学者认为其本质就是游戏。在本文,我们将重点分析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 
  (三)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本真面貌 
  在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本真面貌是什么呢?归纳多位幼教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主要体现在对话理解、适度开放、主动探究、愉悦体验四个方面。 
  1.对话理解的本真面貌 
  在区域活动中,对话理解是指教师与幼儿处于平等地位,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敞开”“接纳”,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彼此在游戏的精神王国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彼此都沉浸在对话场域中,相互呼应、激发灵感。它是一种实现精神生长和建构生命意义的过程。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相吻合。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幼儿,并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总之,我们要把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义。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只有以对话理解作为基本理念,才能真正践行这一指导思想。 
  2.适度开放的本真面貌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尚在发展之中,为了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我们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树立适度开放的理念。适度开放是指以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即教学民主的思想为指导,以幼儿为主体,以尊重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特点为前提,在时间、空间、活动方式和操作材料等方面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换句话说,尊重幼儿的人格和创造,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充分想象。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抱以开放的心态,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管理到位、指导适宜。 
  3.主动探究的本真面貌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要以主动探究的游戏精神引领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主动探究是指教师要以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产生问题意识,鼓励幼儿自觉自愿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与大家共同分享探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幼儿主动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 
  4.愉悦体验的本真面貌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究,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游戏精神本真面貌的根本所在。愉悦体验游戏精神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提出的儿童游戏的“松弛消遣理论”。后来,帕特里克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愉悦体验是自由灵魂的外在体现,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精力得到复原,其中,创造体验是幼儿的最大愉悦感受。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在这一创造的过程中,幼儿获得最大的快乐。 
  二、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失真的现实状态 
  上面所谈的是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应然状态,即本真面貌。然而,游戏精神的实然状态难尽如人意。例如,在很多实践中,游戏被当作教育教学的工具,消减甚至丧失了游戏精神。这种游
戏往往成为知识教学的装饰,并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游戏。它不能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享受”“感受”“体验”和“表达”。 
  (一)对话理解失真的现实状态 
  其一,教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在设计活动区域和投放材料时,主要从教育教学目标出发,较少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对区域活动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其二,教师对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也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判断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更无法有效引领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三。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不是真正的自主性行为。幼儿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被动进入交往情境。他们在活动中要遵从教师的指令,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则较少考虑幼儿的需要,不能给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几乎没有师幼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二)适度开放失真的现实状态 
  其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原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幼儿。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幼儿总是居高临下。“儿童是成人之师”。作为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应该朝这一方向努力。其二。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和使用原本应该对幼儿开放。但在很多实践中,活动材料的更换频率较低,幼儿不能随意进出活动区,更谈不上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其三。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权有限。在对多个幼儿园区域活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开始时大多会引领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但是大部分教师要求幼儿在活动期间不能再到别的区域活动。其四,活动区的开放次数较少和开放时间较短。有的幼儿园每周仅开放两次活动区,时间最长是40分钟,许多幼儿在活动区的探究不够尽兴。 
  (三)主动探究失真的现实状态 
  其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创设活动情境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幼儿当下的需要。这种活动情境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其二,大部分教师注重教给幼儿相关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喜爱探究是幼儿的天性,但很多幼儿想探究却无从下手,很多幼儿在探究中以失败告终,这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积极性。其三.在主动探究的形式上,教师原本应该灵活运用活动探究、问题探究、综合探究等形式。但在很多实践中,教师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形式,较少采用活动探究形式,几乎不用综合探究形式。因为教师感到问题探究省时省力、易操作,活动探究组织困难,综合探究难度较大。其四,幼儿的主动探究水平是多层次的,教师原本应据此特点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让全体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多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方式,使得大部分幼儿得不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发展。 
  (四)愉悦体验失真的现实状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游戏。但是,很多教师重视区域活动的发展价值而轻视区域活动的愉悦价值。教师和幼儿成了区域活动中的表演者而不是体验者。更严重的是,区域活动中师幼之间的双主体地位被异化为主客体支配关系。尤其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追求功利目的的现象较为严重。游戏的目的原本是游戏本身。可是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这直接影响着愉悦体验的游戏精神的践行。 
  三、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归真策略 
  上面描述的是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实然状态。那么,我们如何使它回归应然状态呢?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游戏观 
  树立科学的幼儿游戏观是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归真的前提。科学的幼儿游戏观既注重游戏的外在价值,更注重游戏的内在价值即游戏精神。很多幼教专家认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游戏的目的是游戏本身,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体验生命发展的过程。只有树立科学的幼儿游戏观,才能使游戏精神真正落实到区域活动中。为此,幼教实践工作者耍努力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真正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他们当下的兴趣需要,并能根据游戏活动的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他们容易辨别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较难认识复杂的时空概念,并且注意力很不稳定,但是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为集中,持续注意的时间也会长些。一方面,幼教实践工作者应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各自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作灵活调整。例如,在某幼儿园幼儿认识图形的游戏活动中,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落在摆放图形的新桌子而不是放在新桌子上的实物图形和图片图形。当时,教师马上按照幼儿的兴趣引领幼儿认识新桌子,而后才自然转到认识图形上,在活动中,幼儿戴上图形娃娃面具做游戏,此时此刻,他们就是图形娃娃,自然地透露出无比的快乐。其二,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黄进在《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一书中指出,游戏是一种生存方式,是幼儿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论述内含游戏是幼儿权利的观点。《儿童权利公约》《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纲要》《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幼儿的游戏权利包括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时间、材料、地点、方式等,他们是自觉自愿的游戏活动的体验者。幼教实践工作者应创设良好环境,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游戏权利。首先,构建民主平等、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想、敢做、敢表达,乐于探究。其次,创设适当的物理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等,允许他们在活动区中自由地进行探究。最后,确定恰当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由探究的同时,遵循游戏本身的规则。 
  (二)激发教师工作的游戏精神 
  激发教师工作的游戏精神是促使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归真的基点。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游戏精神,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激发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游戏精神至关重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再结合《指导纲要》的精神,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在考核教师工作时,应该采用多个评价标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个方面进行多维开放的评价。我们认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评价标准多元化。《指导纲要》反对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幼儿,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样道理,在考核教师的工作时,也应针对不同教师的优势和不足,采用多个评价标准,以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促使他们引导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活动并从中体验物我两忘境界。其二,评价内容多样化。根据《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幼儿在知识、技能等认知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应该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四大教育支柱的要求,检查幼儿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三,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本人、家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采用教师自评、家长参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考评等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选择评价方法时不仅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还要运用发展性评价。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教师工作的考核才能较为客观、公正、全面。这样既能发现游戏活动中的显性成果.也能发现游戏活动中的隐性不足,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恰到好处地考核教师工作是践行游戏精神的基础。 
  (三)提供切实可行的游戏平台 
  提供切实可行的游戏平台是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归真的关键。首先,构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游戏精神归真的首要条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兴趣需要。将幼儿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仔细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积极回应他们提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如果教师做到了这一切,那么幼儿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其次,教给幼儿主动探究的方法。这是游戏精神归真的前提条件。在对幼儿园作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没有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他们仅仅是摆弄手中的物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探究目标,教给幼儿具体的探究方法,进行有区别的分层训练。再次,适时适度地开放活动区,这是游戏精神归真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应及时整理、清洗、更换、充实活动区材料,适时适度对幼儿开放,以促使幼儿进行自主、自愿的探究活动。活动结束后,引领幼儿进行多角度评价,让幼儿共同分享、感受、体验探究的快乐,增强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最后,真正解放幼儿,这是游戏精神归真的重要条件。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幼儿的大脑,鼓励他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解放幼儿的双手,什么事情都让幼儿自己做一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观察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解放幼儿的嘴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解放幼儿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自由探究;解放幼儿的空间,引领他们不仅可在活动中探究,回到家也可进行适当的探究,更要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探究。(作者:范海霞)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设计:找朋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