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超常儿童”的不良心理状况
[摘要]“超常儿童”尽管智力发展优于普通儿童,但有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如孤僻固执、脆弱敏感、骄横任性。从其家庭教养情况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分析,父母的高期望、过度保护以及他人给予的不正确的评价等,可能是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原因。研究者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提出五种策略,以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调整不良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超常儿童”;幼儿心理健康;调适;家园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思维敏捷,智力发展突出,在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有着特殊的才能或优势,常被教师看作是“超常儿童”。与普通幼儿相比,他们更为好学,具有积极上进、充满自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由于这些“超常儿童”智力上的优势表现,他们常常受到教师、家长的赞赏和同伴的肯定,成为幼儿园、家庭关注的中心。然而,令许多家长和教师感到困惑和担忧的是,这些“超常儿童”身上常常存在着诸如以自我为中心、固执、敏感、焦虑、易怒、无法承受挫折等不容乐观的心理失调现象,而这种心理状况如果不加以调适,很可能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6岁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每个儿童又有其不同的个性、能力、行为、兴趣等特点,这些特点均反映出他们家庭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及时观察与发现儿童的不良情绪与行为表现,并探寻其心理成因,进而寻求有针对性的调适策略,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超常儿童”不良心理状况的主要类型及表现
(一)孤僻固执型
有研究指出,孤僻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或不信任而自惭形秽,进而封闭自己情感的消极情绪体验。通常情况下,孤僻型的幼儿由于对自身的能力、品质等因素评价过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多愁善感,不敢甚至不愿与人沟通,遇事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缺乏安全感。他们最明显的行为特点是退缩,多数时候喜欢独处,在活动中常因担心自己出错或自认“处处不如人”而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在一些“超常儿童”身上,我们也能发现“孤僻”的影子,表现与前述的有较大反差。他们往往因某一方面有特殊的嗜好或天赋而自负、执着,常常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喜欢独来独往、离群索处,他们集体观念淡漠,缺乏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与合作意识。例如,我园一名女孩灵灵(化名),天资聪颖,她在小班入园时的识字量已达3000以上,几乎能顺利阅读任何少儿读物。据她的妈妈反映,灵灵自打识字起,每天睡醒后的第一要事就是看书,哪怕不吃、不喝、不玩游戏也不能不看书。然而入园后,她只认同自己班的两位教师,对园里其他教师及同伴不理不睬,看到其他教师来上课,她会哭着喊着躲进午睡室。别人都去玩游戏了,她却喜欢一个人架着小眼镜端坐在图书柜旁看书。属于她的物品她坚决不让别人碰,自己也从不向同伴求助……于是,一年下来,灵灵只与班上一名乖巧柔弱的女孩关系还不错。
(二)脆弱敏感型
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认为,脆弱是由于个体缺乏自主、自信造成的。一般来说,脆弱的幼儿缺乏独立性,在生活中没有成人的帮助很难对事情作出决策或开展计划。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不愿意也不能够适应新环境,当他们到一个他们认为陌生的环境中时,很容易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从“超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来看,脆弱似乎应与之“绝缘”,然而,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超常儿童”对周围事物及现象异常敏感,情绪复杂多变,多愁善感,且心理承受能力弱,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喜欢一个人生闷气,还会长时间放在心上,不能自拔,继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情绪低落,且常伴有啃指甲、厌食或拒食、睡眠不良、痉挛等身体不适症。例如,我园一名男孩聪聪(化名),在思维、记忆、想象及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均表现出色,常被同伴和家长视若“天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干的孩子,时常会因为丢了一包纸巾或吃过一次小亏之类的事而长时间沮丧,甚至不吃不喝不睡觉。在一天午睡起床后,当邻座的小女孩从他身边走过时,聪聪突然伸腿将她绊倒。问及原因时,他低头抽泣并强调这名女孩前些日子曾经抓了他的脸。在教师将这些情况与他的家长作了交流后,聪聪便每天寻找诸如身体不适等理由逃避入园,并连续几日出现早上一进活动室就呕吐、哭闹着要回家的情况。
(三)骄横任性型
有些“超常儿童”表现得骄横任性,他们往往随心所欲、目中无人,情绪变化无常,自制能力弱。他们坚信自己的感觉,否认别人的意见,感情用事,争强好胜,当他们的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某些事不合意愿时就会大发脾气,轻则哭闹不止,重则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他们常常显得难以相处,与同伴疏离。例如,我园一名男孩能能(化名),他体格健壮、思维敏捷,但因自恃聪明能干,事事均要胜人一筹,不甘示弱。在一次结构游戏中,由于一名同伴比他先拼搭完了一头恐龙,他就一边嚷着“你搭的雷龙不像,雷龙不是这样的”,一边把同伴的恐龙推倒、拆散,当同伴奋起还击,并将其尚未成型的霸王龙也推倒时,能能气急败坏地把桌上的所有玩具砸向地面,还猛咬了同伴一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同伴们都不愿意和能能一起玩耍。
三、“超常儿童”产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原因分析
上述发生在“超常儿童”生活中的片段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我们深入上述案例中三名“超常儿童”的家庭,了解其生活经验和家庭教养情况,以此来分析与判断造成他们不良心理状况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 孤僻固执——源于唯我独尊意识
由于“超常儿童”智力上的突出优势,他们在活动中往往不需要成人的帮助或同伴的协作,就能独立胜任,获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多了之后,造成了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优越于他人的唯我独尊意识,并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存在往往让同伴感觉到他们不够热情、友善,从而产生隔阂,难以形成情感交流。同伴也会疏远他们,慢慢地使他们陷入孤立。这时便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不愿与同伴交往。前文案例中的女孩灵灵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对同龄伙伴的游戏、活动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兴趣,宁可选择独自看书,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排解因其孤傲而被孤立的心理压力。
2 脆弱敏感——源于对挫败的恐惧
焦虑是幼儿内心缺乏安全感或内心期待拥有安全感的外在表现。“超常儿童”的求成欲望过强,希望什么都超过别人,什么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但由于年幼且生活经验贫乏、认知水平粗浅,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或实际能力之间往往脱节。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便会不知所措,担忧成人和同伴的负面评价,产生对“挫败”的恐惧。这就使他们处
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导致行为上的偏差以及生理上乃至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前文案例中“小天才”聪聪故意绊人、寻找理由逃避入园、条件反射性的呕吐等行为的出现,表明孩子的心理已经亮起了“红灯”,他正承受着因挫败、焦虑造成的难以摆脱的心理压力。
3 骄横任性——源于过度优越感
由于“超常儿童”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众,屡屡受到教师、家长的褒奖,他们习惯了笑脸、掌声与赞美,只看到自己身上的光环,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缺乏应有的认识,久而久之形成了过度的优越感。随着这种优越感的膨胀和扩散,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高调的姿态和强势的行为。一旦有同伴超越他或对其行为态度表示不满,其内心的优越感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由于应对策略的匮乏,为了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他们选择攻击对他们的“权威”形成挑战的同伴,于是便出现了前文案例中能能砸玩具和咬人的一幕。
(二)外部因素
1 期望过高导致紧张焦虑和性格孤僻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产生“育儿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超前,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制订培训计划,使孩子的大部分游戏时间和交往空间被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所替代。而对于“超常儿童”,家长的期望值就更高了,这种高期望往往集中于识字、数数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孩子身体、心理、意志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期望效应中,孩子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家长为其创设的教育环境。被动迎合家长的期望目标,久而久之便滋生出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心理状态。灵灵和聪聪的家庭背景就与之有些类似,他们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产生了负面效应。
2 过度保护致使交往机会缺失
由于“超常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超前发展,他们受到家人的关注更多,呵护更细,甚至到了过度保护的地步。从很小开始,他们就习惯了呆在家里,在被冠以“安静的”“安全的”环境里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家长重视的只是孩子认知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很少关注认知以外的东西,导致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时间和机会严重缺失。即便外出,家长也是寸步不离地守候身旁,圈圈点点,指手画脚:“这里太脏,不能碰!”“那个玩具有危险,不可以玩!”“××小朋友太凶,离他远点儿!”……孩子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局限,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游戏与玩伴。因此在入园后,当他们面对群体的人际互动时,就缺乏交往的经验准备,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尽管智力超常,也难于摆脱类似聪聪这样脆弱、敏感与焦虑、挫败情绪交织的窘境。
3 他人认同导致自我中心
认同感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超常儿童”的认知优势使得他们很容易赢得成人的认可与褒奖。而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会因此对孩子表现出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致使孩子在潜意识里产生无比的优越感,滋长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从而使孩子承受不了他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的事实。承受不了任何成人对自己的批评。如前文案例中的能能,当他发现同伴超越他时,心理严重失衡,就出现了言语和身体攻击行为,试图以此来否定同伴。重塑自己的地位。
四、调适“超常儿童”不良心理的策略
基于对“超常儿童”上述种种不良情绪与行为表现的成因分析,教师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调适、疏导策略,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1 运用“良言”按摩,丰富情绪体验
对于处于困境中的“超常儿童”,教师应善于观察与揣摩他们的心态和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灵灵在娃娃家感到孤独沮丧时,教师立即客串邻居好友去做客:“妈妈,你看爸爸在忙什么呢?”“娃娃饿了,爸爸妈妈一起喂娃娃吃饭。”……教师适时地用热情的语言激励灵灵参与结伴游戏活动,引导她感受同伴间的团结协作,体验互助、友爱带来的成功和愉悦。
当聪聪因未得到礼貌小红花而感到挫败和失落时,教师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帮他找找“闪光点”,让他重燃自信心:“小红花告诉老师一个秘密,它今天看到一个小朋友非常有礼貌,会用英语向老师问好,相信他也会把有礼貌的样子带给其他小朋友的,请大家帮老师一起去找到这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当能能在结构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无法自控时,教师则以平静、严肃的语调介入双方的冲突中,公正地进行评判:“雷龙、霸王龙都在抗议刚才乱发脾气的孩子,它们愿意和讲道理的小主人做朋友。谁愿意来给雷龙、霸王龙疗伤?”教师不当众揭短,保护孩子的自尊,也给能能改正过错的机会,以化解双方的冲突,让同伴看到能能的改变,帮助能能回归到集体大家庭的和谐氛围中来。
2 寻找合适途径,宣泄不良情绪
教师在察觉到“超常儿童”的不良情绪表现后,可以寻找合适的途径创造机会帮助他们释缓情绪。
当灵灵在课间觉得孤独无聊,又不愿与同伴一起游戏时,教师就引导她到美工区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聪聪因觉得同伴冷落他而郁闷、脆弱时,教师就引导聪聪到“悄悄话屋”与玩偶说说悄悄话,以减少和转移其情绪困扰。
当能能因跑步比赛未获胜而生气发怒、脾气暴躁时,教师则引导他到运动器械区,提供拳击袋、射击靶等游戏器械,引导他捶击或瞄靶,以达到转移注意力、释放愤怒情绪的目的。
3 巧用游戏媒介,学习交往策略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表达媒介。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源于情感张力的自我疏导,儿童通过游戏缓解张力、降低焦虑,获得欲望的补偿性满足。因此。儿童的游戏可以体现出儿童自身所承受的情感压力和焦虑、以及未满足的欲望等心理异常征兆。儿童通过游戏,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在成人面前,成人则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来发现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诊断并适时帮助其习得必要、有效的交往策略。
当发觉灵灵不愿交往、不愿玩玩具,宁愿独自守在书柜边的行为后,教师便将图书角改成“娃娃图书馆”,请灵灵担任馆长,为大家介绍新书,还鼓励她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来借给大家阅读,在游戏情境中发挥灵灵的优势,帮助她摆脱孤傲心理的困扰,品尝到为同伴服务带来的乐趣。
当聪聪表现出报复同伴的敌意行为,并因受到指责而感到挫败时,教师特意设计了一个名为“对不起,没关系”的表演游戏,设置冲突情境,引导聪聪扮演“警察叔叔”,让他为调解冲突出谋划策,从中寻求恰当的交往方式,获得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策略。
当能能在结构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在角色游戏“恐龙展览馆”中扮演“管理员”,除了让他向同伴介绍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外,还鼓励他用插塑、油泥等材料来制作各种各样的恐龙,使他和同伴之间紧张的关系得以缓解,并让他获得表现欲、领导欲的补偿性满足,从而帮助他在游戏过程中重新振作,并学习一些与同伴合作、互助的基本方法。
4 形成恰当评价,升华积极情感
成人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帮助“超常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并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目标,改变自己,战胜困难。
在“健康宝宝”“友爱小天使”“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中,教师鼓励灵灵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学习分享别人的意见,帮助灵灵逐步摆脱自负、固执、集体观念淡漠等不良心理状况,促进其团结、友好、合作、关爱等积极情感的发展。
在“小红花找朋友”活动中,教师建立了面向全体、机会均等的评价机制,让所有幼儿明白小红花是对有礼貌行为的肯定与奖励,以此为契机帮助聪聪找到努力的目标并树立信心,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通过故事欣赏、情境表演等活动,教师引导能能真切地去感受同伴间要友好相处、谦让合作,体会“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帮助能能逐渐形成恰当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消除特殊化与优越感,从而快乐地融入到群体活动中。
5 立足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儿童心理发展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内外环境,而家庭是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来实现的。
针对上述案例中三名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一些专门的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师也可以采取个别预约访谈、成长册交流等形式,让家长认识到除了认知方面之外,情绪、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园要尽可能保持教育一致,保证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消除一切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地采取适时有效的调适策略,对类似个案中“超常儿童”早期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则是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核心问题。(作者:巫蓉)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陈家葑幼儿园开展幼儿食物安全演练 2024/11/28
- 小班创意艺术教案《糖霜葫芦》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