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会实践活动解读幼儿真正需求
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支撑下,我园积极实践“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以主题探究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课程领域。但当我重新审视这种教育形式时,却不禁要问: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现以《植树活动》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活动前教师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他们将去植树,以及植树的意义。然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联系树苗、场地、车辆;家长准备工具,家长和孩子(或干脆家长独立)完成“许愿卡”的制作。接着,充满希望的植树活动开始了,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活动后,教师布置了一面活动展示墙,墙上活动时的照片、家长的感想应有尽有……
活动很完整。有前期的准备:物质准备和对孩子进行的活动说明:有中期的过程: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有后期的延续:展示墙的创设。然而,当我再次回顾这项活动时却产生了许多感想。看看这些加线的字词,在三个活动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教师和家长。这显然是脱离了活动的目的——通过植树这个主题活动来引导孩子们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幼儿的合作、互助等能力。
●如果我们把“植树”这项活动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那么它应该有启动、实施和总结展示三个阶段。
1 启动阶段:教师和幼儿通过多次讨论,选择、确定所要研究的主题。制定主题网络图,完成认领任务、分组、家长告知等主题探究的准备工作。相比之下,“植树”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孩子们进行有关植树话题的讨论,没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孩子们对植树的探究兴趣,也没有形成在植树的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去自主解决问题的任务意识。
2 实施阶段:幼儿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实验、资料查阅等方式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和描述他们获得的认知与信息。上述活动的阶段中,孩子们虽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他们所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成人的“指挥”下完成的。由于没有第一阶段的“头脑风暴”,第二阶段我们即使给幼儿提供了资源,也不能达到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探究的效果。
3 总结展示阶段: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归纳、整理探究的成果,鼓励幼儿对自己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性评估,引导幼儿想办法将有价值的探究结果,用自己的“一百种语言”有效地进行展示。“植树”的展示活动比较单一,教师只提供了现成的活动展示墙,没有考虑到孩子也有许多想说和想表现的想法,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环节应该是给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进而提升孩子的经验。
●综合上述分析和思考。依据设计教学的理念,我对植树主题活动有了新的想法。
1 启动阶段:通过观看树与人及动物的图片。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树与人及动物的关系。并运用“经验激活法”来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激发幼儿对树探究的兴趣。接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头脑风暴法”来引导幼儿提出关于树的各种问题。然后,借助3月12号的植树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展“我为小鸟找个家”的植树活动。
2 实施阶段:通过讨论,教师帮助幼儿了解植树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完成植树所需物品的计划表、制作“祝愿卡”、查阅资料了解植树的方法等方式使幼儿对植树活动有较深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画在问题卡上(如需要浇几桶水等),并请家长在植树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探究问题的答案。
3 总结展示阶段:教师可以请幼儿讲述自己在活动中探究的问题结果、猜想自己种的树将来会有什么用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展示,引导幼儿把植树的全过程创编成小故事讲给其他人听,等等。
●通过对《植树》活动的分析。我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以下几点认识。
1 幼儿喜欢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游戏。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获得发展。
2 幼儿学习的关键是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自身的探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亲历亲为,在探索中发现知识。
3 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园本课程,更能激发教师开发课程的热情与创造力,更能体现出园本课程的个性化与特色化。
4 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要重新解读自我角色。解读幼儿真正的需求。改变以往为了外出而外出的做法,将外出社会实践作为幼儿探究问题的有效窗口,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赵新娜 赵新宇)
手工材料
关键词:实践
- 幼儿园教学活动基本指导方法“实践法”说课 2013/01/02
- 在实践中完善 在探索中成长——科学活动“纸片变变变” 2012/02/25
- 经济欠发达地区办优质民办幼儿园的实践与思考 2011/10/31
- 实践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的感悟 2011/10/07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