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文化视野下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路向

来源: 06abc.com 作者: yun 感谢 yu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受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文化影响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其面临的文化困境既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来自教师个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困惑与模糊。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现教师自身文化观念的重建和为教师赋权,倡导“刚柔并济”的幼儿园管理文化等,是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文化路向。 
  【关键词】文化;文化困境;文化支持;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越来越凸显农村教育地位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教育虽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整体薄弱、与城市教育差别较大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以农村幼儿园教师为例,目前存在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数量不足、学历不高、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的情况。〔1〕同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正面临着更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困境,并思考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文化支持与方向。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文化困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存在于个人与集体的需要和愿望之中……在文化和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性,文化是发展的摇篮。”〔2〕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教师身处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撞之中,其面临的困境既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来自教师个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困惑与模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体制文化的制约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教育在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至今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巨大差距,造成了目前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3〕据统计,“中央的教育拨款的92%是用于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的农村教育只得到8%的中央财政支持”。〔4〕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硬件和设施的简陋、匮乏,课程资源的不足与缺失,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经费短缺,等等。全国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由个人支付的比率从省城到农村呈递减趋势,具体比率为:省城34.8%、县城51.0%、乡镇68.1%、农村79.3%。〔5〕 
  此外,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还带来了城乡教师发展权的差别。首先,由于城乡教师有不同的职业准入体系,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准入标准普遍比城市低得多,优秀的、高学历的教师往往会被城市吸引。在上海,由于幼儿园师资存在巨大缺口(集中反映在郊区农村),致使大量尚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仓促上阵”,以职后培训取代职前教育。其次,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低于城市教师,且越是在偏远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越得不到保障,致使偏远乡镇教师流失严重,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再次,农村教师发展的外部支持不利。例如,农村幼儿园的班额往往比城市幼儿园高出很多,师幼比的严重失衡导致教师工作倦怠、身心俱疲,丧失职业发展动力;教师进修机会少、层次低,等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 
  2.集权式管理文化的束缚 
  自学校教育体制建立以来,确立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一直是学校教育体制化、理性化发展之路。在科层组织理论与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下,控制化的管理制度和严格规约使教师成为依附于制度和层级管理体制下的一颗“螺丝钉”,教师的工作和任务变得“格式化”了——规定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翻版的活动方案、按部就班的作息制度……教师沦为机械的“程序执行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仆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个性化成长的权利。 
  在省市—区县—乡镇—农村的多层级程序化、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制约下,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赋权变得微乎其微,由此滋生出一种盲从唯上或消极应对的“做作业”心态,他们满足于现状,视野狭窄,自主发展动力丧失……这在无形中磨灭了教师职业和教师发展应彰显的自由意识和开创精神。 
  3.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文化观念的冲突 
  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无形中沿袭着在农村自然生活世界和祖辈农耕实践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质。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农村文化既有其自然、朴素而简单的一面,也体现出封闭和保守的一面:(1)边缘性、滞后性。由于现代文化是以城市文化价值取向为中心的,农村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城市文化的追随者和模仿者。这种文化意识表现在农村教育文化中就是“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严重,农村教育成了城市教育的翻版,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导致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迷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2)保守性、封闭性。我国农村传统农耕生活的闭塞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缺乏,使得生活在这一文化社区中的人们可能表现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思创新”的文化特征。农村幼儿园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就可能在支配了我们几千年的实用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下滋生惰性,随遇而安。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城市现代文化所赋予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影响。乡土传统的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虽在地理维度上相互隔离,却在时间维度上并存。由此,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和特征成为影响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4.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文化的缺失 
  自2001年开始的国家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成为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生成能力的“研究型教师”,要通过不断研究、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要达到这一要求尚有不小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村幼儿园、农村教育中缺乏对研究型、学习型教师文化的培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相对缺乏,由于职前教育的缺位和职后教育的乏力,农村教师无法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其次,农村教师在观念意识上出现错位,受传统知识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他们往往停留在从“知识传递”和“输入—产出”的价值认识出发的职业观上,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程序化规范操作的流程,尚没有认识到“教师应当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要不断学习和敢于创新以保持‘水源’”;〔6〕再次,支持农村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组织和外部支持相对缺乏,表现在园本教研的有名无实、教师职后培训的“加工模式”以及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捉襟见肘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匮乏上。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文化支持与方向 
  教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师个人作为相关因子都应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以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1.健全机制、政策保障 
  从支持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物质文化重建角度而言,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路出发,以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来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优先保证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范畴,优先考虑改变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投入和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以改变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低、人员编制紧、进修机会少、培训经费缺等不利状况,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起点。(2)通过机制性调整以实现政策保障。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占大多数的现实情况,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幼儿园都应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以支持和推动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如规范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资格准入机制、实行农村幼儿园教师特殊津贴机制、城乡幼儿园教师定期流动和带教机制、名师巡回指导机制、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开辟发展的绿色通道,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宪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制定具体而便于操作的、确保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以改变“师徒制”培养的单一模式。 
      2.突破理性、关注人文 
  我国的教育法规虽然对教师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作了基本的规定,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下,在理性实用的科层管理体制下,教师成了照章办事、按部就班的盲从者,强权管理和行政权威消解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和权利,竞争+考核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如上了套的牛马般疲于奔命,任职初期原本具有的饱满的工作热情也在应付各种制度的过程中消磨殆尽”。〔7〕 
  事实上,密集式的制度规约并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成功之道,“制度的奥秘就在于: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二是催生内在制度精神”。〔8〕因此,教师是具有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职业群体,教师只有真正拥有了对自己职业及其发展的最终控制权,才是具有主体精神和自主发展意识的独立个体,幼儿园管理和教育管理应当突破科学理性的机械规约和效率原则,从关注人文、体现民主的精神出发,为教师赋权,倡导“刚柔并济”的幼儿园管理文化,以消除教师对制度本身的抵触情绪,增加教师的个人选择、自主空间和参与机会,从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多种方式入手培育教师对幼儿园和幼儿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幸福感,使教师在充满着和谐与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发展。 
  3.化解依附、走向自觉 
  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支持,更需要实现自身文化观念的重建。 
  人在本质上是有理性、能判断、能选择、能创造的独立个体,教师也应当是自身发展的最终责任承担者。对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和谐、开放、内发式的发展观:首先,要摆脱“依附性”“控制性”的个人观,追求个性解放、和谐生长的个人观,即视自己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培养自己的职业勇气——学习的勇气、行动的勇气、反思的勇气、批判的勇气、创新的勇气,化“服从”为“内化”、化“依附”为“自主”,视自身发展为思想、态度和行为的自觉而积极的转化过程。其次,追求“文化自觉”,在对自身文化脉络及其发展的理解与反思中加强自觉性、责任性和主动性。作为个体发展的人是镶嵌在其生活的文化和历史之中的,并且总会在发展中受到过去经验和文化观念与传统的影响,但人也是可以且应当在对自己生活的选择、筹划和反思中主动把握自己命运的个体。同样,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加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努力摆脱农村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和福利依赖中可能承袭的保守、惰性、被动听命的消极文化影响,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加强理性调适,为自身的主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兼容与并蓄、开拓与创新中不断成长与发展,从而真正成为大胆尝试和接受新事物、坦诚合作与交流、乐于学习与思考、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积极的生命个体。 (作者:黄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 
  〔2〕金生鈜.教育与文化力〔J〕.学术研究,1996,(5):21. 
  〔3〕〔6〕王勇鹏.论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可能面临的文化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32,30.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31. 
  〔5〕顾明远,檀传宝.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7〕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19. 
  〔8〕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2.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北京市民办幼儿园与中外合作幼儿园名单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