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彰显园本课程特色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ily 感谢 mily 上传 0人参与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定地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等,这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一股浓浓的地方情、民族心。 
  我园地处江南古镇——震泽,在这里有古朴的震泽街道、重要的文化遗产——王锡阐、师俭堂、慈云寺、禹迹桥等;哨响如筝的家乡特产——黑豆腐干、青熏豆茶;响誉中外的“蚕丝被”……这一切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笔者以《纲要》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最终目标,充分挖掘震泽地域文化资源,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连为一体,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和幼儿园特色的园本化课程。 

  一、用“心”体验,引入本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震泽在民风民俗、家乡特产、文化遗产等方面颇有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而且我们还发现:有许多传统文化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成人的审美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和成人的情趣,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辨证的扬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非浅。 
  1.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及时与震泽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联系,查阅有关震泽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震泽传统文化的大量资料,初步了解震泽传统文化的由来及历史意义等。 
  2.深入民间生活。地方文化来自民间。我们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有关民间文化的起源、种类、特征,观察民间工艺程序,掌握制作的方法要领等。我们还走过许多乡村田野、新村社区,师俭堂、王锡阐纪念馆、慈云寺塔等文化遗产地都留下了我们寻访的足迹。通过寻访,我们不仅亲眼领略了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收集了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 
  3.观察民间庆典。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逢年过节,大家都会热闹一番。近几年,随着震泽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每逢夏令时节,震泽镇都会隆重举办“十镇联动演出”活动,每逢元宵节,在慈云寺都会举行“元宵灯展”。每次活动,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带领幼儿到现场观赏。 
  研究中,我们遵循适用性、发展性、共建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内容,有地方童谣、有民间游戏、地方名胜古迹、民间工艺、地方名人、地方特产等。其中,对一些不完全适合幼儿的教育资源进行删改,摒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用“意”创造,构建本土化园本课程 
  1.环境创设,寓教于乐。陈鹤琴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一门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 
  (1)创设适宜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长廊、过道、楼梯、窗台、墙壁,营造富有震泽特色的环境氛围。孩子们生活其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家乡文化的丰富和优秀。 
  (2)营造互动的环境。幼儿园环境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能引起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我们在环境创设中,注重从幼儿的可参与性出发,营造互动的环境。 
  (3)提倡开放的环境。社区是幼儿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蕴藏着大量的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改变传统封闭模式,倡导开放的环境,利用社会的大背景、大舞台,积极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表演活动。 

  2.主题教育,有机渗透。主题活动是以主题为载体的综合性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不只是关注幼儿认知的发展,而是充分顾及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使幼儿认知、情感和身体各方面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增强,从而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震泽传统文化资源,关注幼儿感兴趣的人和事,将生成活动与预成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各年段、各种风格的系列主题活动。 
  围绕“我爱震泽”这一主题,我们从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健康领域、艺术领域制订五大领域的目标,设计震泽的文化、震泽的名胜古迹、震泽的特产、震泽的节日、未来的震泽五块小主题,来满足幼儿情感、认知、语言、动作技能的发展需要。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感兴趣转变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不但组织专门性的主题活动,还在其他内容的主题教育中,将震泽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营造活动氛围等来发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快乐元宵节》主题活动中,渗透手工活动《搓元宵》、生活活动《品尝元宵》、还带领幼儿前往慈云寺塔观看元宵灯展,放孔明灯等,了解震泽元宵节的一些民风、民俗。又如在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中.开展了对师俭堂、慈云寺塔、震泽中学、禹迹桥、思范桥等系列参观活动;开展了民间游戏“拍电报”、“跳皮筋”等活动内容。 
  总之,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会选择合适的震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渗透,使幼儿在不经意之中不断增强对震泽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3.多元区域,有效拓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材料的提供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我们幼儿园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多元区域非常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弥补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没有压力的、轻松愉快的空间。 
  为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游戏材料。如在“家乡特产——蚕丝被”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丝绵、花布、针线、剪刀等材料,幼儿们会两两一起合作,产生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拉丝棉、塞进花布里、缝针线、运往超市卖。又如在“我爱震泽”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棒、绘画纸、废旧纸盒、剪刀、双面胶等一系列材料,幼儿们有的画眼中的震泽、有的用纸盒制作慈云塔、禹迹桥等建筑…… 

  4.特色游戏,乐在其中。游戏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课程和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儿童通过游戏探究事物意义,习得知识经验,获得社会化养料。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知识和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让幼儿在自主、愉快中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各类游戏都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地域特色,将震泽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传统文化经验,同时丰富了各类游戏活动的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围绕课题我们收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统的语言游戏、体育游戏和手工游戏,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曾先后开展了“小小美食节”、“震泽民俗节”等民间主题游戏,在这些综合性的游戏中,游戏的规模大,互动性强,经常是跨班互动甚至全园互动,有利于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 

  5.社区资源,共同推进。《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区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春天里我们带领幼儿到公园里、新申农庄去远足,寻找春天的气息;重阳节,带领幼儿参观老年活动室,慰问老年人,与老年人进行联欢活动,老少同庆,激发幼儿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情感。 
  家长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还必须要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把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在实施中,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 
  (1)科研亲子报刊。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课题开展进程,同时将孩子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反馈给教师,我们家园共同努力,创办了具有特色的科研“亲子报”。 
  (2)家长志愿者。家长们的兴趣、爱好、职业不一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有的为孩子上健康知识课,有的为孩子上消防知识课,有的奶奶指导孩子做青熏豆,等等。 
  (3)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每学期初,我们各班都制定详细的班级亲子活动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活动:亲子摘草莓、摘橘子、踏青、观灯、竞技运动会……无论哪种形式、哪次活动,我们感受到的永远是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三、用“践”探索,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震泽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常常与参与、操作、表现、创造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教育对幼儿而言,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要充分地解放孩子的手、眼、脑,让孩子“走进”地域文化中去,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感知体验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并在教育过程中多启发和引导幼儿动嘴、动手,动脑,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进而引发幼儿去想象和创造。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两种特色教学模式: 
  1.“参观——实践——体验”模式。地域文化中许多内容,如文物古迹、风景建筑、社会生活等,受资源本身特点的制约,需要采用实地参观或社会实践的形式,通过幼儿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动手来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如为了让幼儿对禹迹桥有更深入直观的认识和体验,我们组织孩子们到禹迹桥参观,参观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获取了许多有关禹迹桥的直接知识经验,还在路途安全、遵守规则、与人交往等多方面积累了生活经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要远远胜于单纯的课堂教学。 

  2.“观察——发现——探究”模式。震泽地域文化中有许多教育资源和内容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指导幼儿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操作、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一棵挂满果果的树,十分好奇,纷纷猜测究竟是什么的果实。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了教学活动《神秘的果果》,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树的外形、树叶以及果实,然后请幼儿回家后查找相关资料,解开果果之谜。孩子们对此活动兴趣浓厚,第二天许多小朋友带着自己在图书、网上查到的图片资料,还有的小朋友直接带来了果果,教师请孩子们将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果果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果果就是我们喜欢的吃的李子。采用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两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 

  四、用“情”耕耘,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1.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地域文化源于生活,涉及面广,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通过课题研究,幼儿的经验得到拓展,不仅了解地方名人故事、民间风俗的由来、名胜古迹、典故等人文知识;而且在参观、理解等探究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提高观察、语言表达等认知水平。 

  2.激发幼儿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阶段,在活动实施中,我们解放孩子的手脚,带领他们走向大自然,大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丰富有趣的活动,激起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美术区,孩子们会变戏法似的运用树皮、棉花等粘贴优美的图案;在益智区,孩子们认真地探索着水果等分、种子集合的奥秘;科学区内,孩子们更是潜心钻研,制作蛋壳尝试“沉与浮”,或是摆弄着天平……幼儿的创造灵感在活动中油然而生,他们似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3.发挥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活动区则为幼儿搭建了表现自我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教师们有计划地创设了不同的活动区域,并与孩子们共同搜集大量的地方材料,如稻草、豆类、沙子、石头等,满足幼儿制作和创造的需要。孩子们面对这些熟悉的材料,捏出一个个形象的动物,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讲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时,自信与快乐围绕着每个孩子,他们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4.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有意识地提供需要与别人协作的环境,从中引导幼儿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如在“超市”游戏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组合,不仅习得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还习得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收银员”与“顾客”间的交往,“售货员”与“顾客”间的交往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养成交往意识,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技能。其次,教师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如:参观小菜场、超市、慈云寺塔、禹迹桥等,在实践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开展震泽地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运用研究,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家乡文化丰富多样。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震泽的认识、了解、感受、体验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渐渐地学会用震泽方言与人交流,用震泽特产与人分享,喜欢到广场放风筝,玩民间游戏,震泽名人越来越多,震泽建设越来越快!在春风细雨般的幼儿园教育下,孩子们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渐渐生根、发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化园本课程的构建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密切与专家联系,不断拓展研究思路,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形成鲜明的园本特色。(施月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幺丹彦,方燕.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上海市教委.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故事教案:米老鼠的魔术棒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