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比较相邻两数关系”的教学难点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从小班下学期到中班都涉及到“比较相邻两数关系”的教学内容。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幼儿无法及时掌握此项内容,我们发现在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时,如果将物体一一对应摆成两排,多数幼儿能正确说出答案,如教师问:“5个苹果和6个桃子比,谁多谁少?”幼儿能正确答出:“桃子多,苹果少。”但是,如果将两组物体进行不规则摆放,并深入到提问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如“5个苹果比6个桃子是多还是少?5比6怎样?6比5怎样?”时,多数幼儿难以做出正确回答。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1 幼儿对语言方面的“比”字句含义和结构了解不清,不知道比较吋应该以放在“比”字前的数字为主体进行比较;2 幼儿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不够熟练,造成两数比较时,无法正确说出结果:3 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旦离开实物,便难以比较抽象的两数关系。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可通过以下策略来突破“比较相邻两数关系”教学中的难点。
一、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比”字句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密切相联。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比字句,使幼儿理解比字句的含义和结构。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字句如“汽车比自行车大”,“乒乓球比皮球小”等句子,让幼儿在比较大小中理解比字句的含义、结构,知道比较时应该以放在“比”字前的物体为主体来说出比较结果。如:大的物体放在比字前就应该说“xx比xx大”,小的放在比字前就应该说“xx比xx小”。在初步了解“比”的含义后,让幼儿在认知活动中逐步学会使用比字句,如:在比较大象与马的高矮时,要求幼儿说出“大象比马怎么样?马比大象怎么样?”并引导幼儿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让幼儿知道“比”字前后的物体调换位置后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加深对比字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通过相互比较高矮等来练习说“比”字句,如“东东比强强高”“强强比东东矮”等。
二、在游戏中让幼儿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点纳入有趣的游戏和操作活动中,使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掌握知识内容。如为让幼儿熟练地掌握数的顺序,可设计系列数学接龙游戏。以开展扑克牌接龙赛为例,教师可任意出示一张数牌,要求幼儿在此数牌的基础上按照数量逐一增加的顺序进行接龙。若教师所出示的牌上数字为4,那么幼儿就从5开始接龙,依次出示数牌5、6、7……也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给事物按顺序贴标号,如给火车的每节车厢按顺序报数,等等。
此外,还要在“数的形成”教学中,让幼儿充分参与操作活动,通过亲手摆放物品,理解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形成的,如“3添上1是4,4添上1是5……”从而更好地理解数的大小。
三、开展智力活动,促进幼儿抽象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在比较相邻两数关系时往往要借助实物进行,为此教师在平时要多开展一些智力活动。如:在小班可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情景的智力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看数、取物、听声、说数;在中班开展带有一定比赛性质,适合幼儿竞赛心理的活动,如:以计算为主的快速抢答、看图填数等等。这些活动不仅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针对幼儿思维特点,创造形象的学数空间
由于幼儿抽象概括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差,所以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抽象知识时要努力为幼儿创造形象的学数空间,力求在教具的设计、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如:可设计便于折叠、抽拉的串连式教具,即把单个的平面贴绒用透明塑纸连接起来,并在背面固定扁形带子,使用前将教具折叠,并根据需要依次抽拉绳子,使之显示一定的个数,此教具在对应比较相邻两组物体数量时非常适用,可随时利用折叠或抽拉快速改变其中一组或两组的数量,让幼儿感性地了解两组物体多一少一的关系,同时,避免了教师演示时不断将教具取下又放上的麻烦,也使幼儿更形象地感知到相邻两数的关系。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具时还应注意,在幼儿初学相邻两数关系时,用来对比的两种实物贴绒的“个子”应相当,尽量避免因为“个子”的反差干扰了“个数”的比较。(詹剑云)
手工材料
关键词:相邻两数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