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分析篇
孩子说脏话,往往内容有相似之处,但其产生的心理动因却各有不同。一般来看,刚开始时孩子并不知道脏话的含义,只是一味地模仿,这属于非理解性习得。孩子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的目的性,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如果较大的孩子说脏话,问题可就不那么简单,因为孩子已经知道脏话的含义了,说脏话可能就是一种有意识行为,这类行为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非理解性习得的原因
1 新鲜感的刺激,无意习得
孩子说脏话,很多时候是属于无心的行为。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强,说脏话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家长可以留意到,孩子进幼儿园后说脏话的频率会高起来,因为在家中,家长都比较注意将脏话“屏蔽”,但是伴随着生活交往圈和接触事物的扩大,孩子可能从媒体、从同伴那里学会了说脏话。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在家里没听到过的脏话也是新鲜的,这时候孩子还不理解脏话的真实含义,在他们眼中,学会说某句脏话往往代表着自己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很有成就 感。
2 模仿从众,寻求群体认同
幼儿园里小灵找小可要玩具,小可不给,小灵就说:“气鬼,喝凉水。”与小灵要好的小瑞在旁边也跟着说:“小气鬼,喝凉水。”其他几个旁观的孩子也跟着说:“小气鬼,喝凉水。”从中不难发现,孩子有时说脏话带有从众的特点。因为年幼的孩子本身缺乏判断力,在看到其他与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做出某种行为时,很容易产生从众模仿的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来看,这也是孩子获取他人认同的一种方式。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下,脏话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群体的认同感,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理解性习得的原因
1 博取成人的关注
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如最初的依恋感,发展到后来的被接纳、被关注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接纳,但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他们就会通过其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获取关注。孩子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历中会发现,“恶劣”的行为往往是吸引家长关注的有效方式,所以有时他们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而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说脏话就属于家长眼中的“恶劣”行为,自己说脏话,家长一般一定会“教育“自己,所以他们就通过说脏话的方式吸引成人的关注。
2 挫败感的表达方式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如与同伴发生矛盾、向家长提要求得不到满足、做某件事情不能成功等,当孩子遇到这些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根据对幼儿心理的研究,在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情感起着驱动性的作用,情绪情感的发展优先于理智感的发展,所以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是从情绪上表现出来。加之孩子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还没有学会多种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因此很容易采用相对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已经知道脏话的含义,便以说脏话的方式恫吓对他不利的人,甚至利用它来保护自己。这类说脏话的行为,有时候还伴随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引起重视。
认知篇
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以“赛”止“脏”,导致孩子以此控制家长情绪
在家长眼中,孩子说脏话,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往往认为必须“教育”,于是就采用比较严厉的方式。殊不知,孩子说脏话可能只是无意习得的结果,家长一发火,反而绐他一种强烈的刺激。孩子发现原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控制和支配成人的情绪,这可能更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中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他们不断验证着个人的权力和能力。随着体力和智力的逐渐成熟,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技巧,希望体验到一种参与感,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当看到家长反应强烈时,孩子就会觉得好像拥有了激发家长情绪的秘密武器,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其实是对孩子说脏话行为的正强化。
制造“笑”果,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正强化
孩子说脏话,成人往往觉得有一种“戏谑”的效应,那种本属于成人世界的脏话从孩子口中冒出来,在有些成人眼里便具有喜感。尤其是在隔代抚养模式的家庭中,有的祖辈在孩子说脏话时,往往会发笑,或者打趣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说脏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甚至会故意去迎台成人,既逗乐周围的人,自己也产生愉悦感。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对脏话从“无意注意”转化到“有意注意”,激起好奇心,使得原本无意察觉的脏话,成了他们“有意注意”的对象。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鼓励。
“严阵以待”,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需要
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平时工作忙,客观上能关注孩子的机会并不多,但当孩子说脏话时,一般的家长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严肃地对其进行教育。看起来孩子似乎是被批评了,但是对他而言,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对自己是关注的,至少是在沟通,这从另外一个层面满足了他们想和父母亲近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经验,孩子下次就还有可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博得家长的关注。家长兴师动众的教育,看似是在约束孩子,但可能起到的是一种正强化的效果。
“堵”而不“疏”,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
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发现,当孩子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并用脏话表达时,很多家长经常用的方式是“堵”而不“疏”,即往往用一种威逼和高压的方式,试图制止他们的情绪表达,诸如“你不要再闹了,再闹我可要打了”、“不准说”、“如果再骂人,我就把你这些玩具全部扔出去”等。诚然,这样的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孩子往往迫于家长的压力止住了情绪的表达,但很容易让他们积压消极情绪,甚至在心里对父母产生抵角虫_隋绪。即便孩子当时停止了发泄,但其内心并未平静和舒畅,对其情绪能力的发展有弊而无利。
策略篇
孩子说脏话,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是非理解性无意习得原因,而有的是理解性的习得原因。对于前者,家长不必担心,因为孩子仅仅是好玩有趣或者从众而已,对于后者,家长可以先找到孩子说脏话的深层次原因,对之进行引导,避免走八教育误区。
巧用“忽视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零强化”
如果孩子第一次无意中说脏话,可以用“忽视法”,让其错过对这一词语的关注。如果孩子是有意想获得大家的关注,仍然可以运用“忽视法”。对于孩子已经说出的脏话,家长可以不必理睬,只要改善了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他学到的脏话就会因得不到强化而渐渐淡化,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零强化”。对于那种试图通过说脏话来支配成人情绪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尝试采用“忽视法”来约束其行为。只要家人采取一致行动,有意地疏远、不理睬,孩子会逐渐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式,会降低其发生同类行为的频率。
告诉孩子说脏话的屠后果,进行移情训练
孩子和成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他们对行为的预判能力差。移情能力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心理上的伤害。他们往往在不知道脏话的确切含义的情况下就说出来了,所以家长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解释给孩子听。如一个孩子对别人说“你像巫婆”,家长就应该告诉他,“巫婆是不好看的,你说某某是巫婆,就是说他不好看,这会使别人不高兴,不愿意和你玩了。”此外,也可以将家长自身的感受告诉孩子。如当一个孩子在骂另外孩子时,家长就可以对其说:“那个小朋友听了你的话,非常难过,妈妈也很生气。”对于年龄大一点的,还可以适当采用移情训练的方式引导,如问如果你是被骂的小朋友,你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孩子有了这样的经验,也就容易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了。
授之于“渔”,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
孩子骂人,很多时候是消极情绪的表达。从情绪的产生来看,往往不受孩子理性的控制,虽然说脏话的行为不对,但这些情绪本身的表达和宣泄并不是“坏”的,很多情况下,这些情绪的产生是他们获取心理平衡的必经阶段。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达到心理平衡。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就可能用说脏话的方式来宣泄。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丰富孩子的语言,悉心引导他们在遇到挫折而生气、愤怒时,用比较文明的语言来表达,如“我很不高兴”、“我生气了”、“这会儿我不想和你玩了”,等等。
运用“象征性”的形象,纠正孩子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别人行为的后果进行模仿学习。文学作品或各种媒体中的故事人物,虽然不如同伴榜样和成人榜样直观,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靛够理解故事中的行为后果。这种想象性的观察,使得这些“象征性的角色”有时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纠正其说脏话行为。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说脏话之后,开始用体罚和讲道理的方式,效果都不好,于是就尝试选了几个有趣的故事,从正反两面进行引导,如:“小兔说脏话失去了好朋友”、“小猴子说话有礼貌大家都喜欢它”,由于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熟悉的小动物,孩子很乐意接受,说脏话的毛病不知不觉地改了。
运用孩子“泛灵”的心理特点,引导其行为改变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的心理与成人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他们眼中,树木是会说话的,玩具是他的好伙伴,一块石头也是会唱歌的。在纠正孩子说脏话的问题上,家长也可以尝试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如一位家长在孩子说“王八蛋”时,装出痛苦的样子:“宝宝说脏话,妈妈听了耳朵好痛啊!”孩子听了立刻跑过来帮妈妈揉耳朵,嘴里还说:“不说,不说,宝宝不说!”后来,她刚说出一个字,马上约束自己:“不说,妈妈耳朵会痛的。”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能讲大道理,讲道理往往是无用的,必须结合具体情境,尝试运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处理。
手工材料
关键词:脏话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