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pipi 感谢 pipi 上传 0人参与

   在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滋长有害心理,还会引起互相嫉妒,闹不团结,甚至导致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我班有个女孩,故意把食物撒在别人身上,弄脏别人的花裙。经了解,原来她往常的穿着总是班内最漂亮的,因而常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久而久之,她便有了一种优越感。而今天,另一个小朋友的新裙子很美,这就使她心理不平衡而采取了上述的行动。还有一个男孩,当他发现别人的玩具比自己新颖、好玩时,就悄悄地把别人的玩具损坏或偷偷藏起来。也有一部分小孩,他们攀比的已不仅仅是衣服、玩具,而比的是爸爸妈妈开什么车,住的是什么房子,有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等等。最近一段时间,豆豆从幼儿园回家之后,总是不开心,问她为什么,总是摇摇头。有一天,幼儿园放学前,妈妈照例开着宝来轿车去接她。豆豆坐上车,嘴噘得很高,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能换一辆奔驰轿车来接我吗?那样我会很有‘面子’的。我同学爸爸、妈妈都开着好车,您开的这个车,在我班里是最破的。”豆豆的妈妈沉默了。由此可以看出来,这种不健康的攀比对幼儿和家长都会有一定的伤害。 
   所谓攀比心理是指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积极性作用,但如果引导不好,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这种攀比心理,用一些相对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这种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主要原因 
   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这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⑵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对他们百般照顾,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不理不睬。作为老师,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生活条件差,对很多人来讲,吃的就是一些粗茶淡饭,穿的也是一穿再穿的衣服,也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更多的是自制玩具。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小孩打扮得漂亮一些,玩得开心一些,都不想输给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⑷家长的溺爱,也是造成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2+2+2的家庭。一家六口人就围着一个小孩转,生怕饿着了、凉着了。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就买什么,想要玩什么就买什么,小孩子想到哪里去玩就带到哪里去玩。小孩子成了掌上明珠,握在手心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之间产生互相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⑸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很多小孩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但是每个小孩形成攀比心理的原因和状况都不太一样,对孩子的攀比,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很多情况下,小孩子只是模仿了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语,或只是看到老师对穿得漂亮的小朋友特别照顾,自己也想得到,等等。因此,引导小孩的攀比心理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宜。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的积极性 
   实际上,在攀比的后面,是孩子好强的心理在起作用,它包含着孩子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注意,从这些方面来讲,这种出于竞争意识的攀比是正常的,值得保护的。但这里关键在于应该告诉孩子应该和别人比什么,怎样比。我们应当让孩子去比身体、品德、习惯、学习、理想、志气,等等。同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勤劳、节俭之类的作品教育孩子,并引导他们去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使他们有各种物品“来之不易”的亲身体验,从而为孩子具有健全人格打下好的基础。 
   2.攀比的消极性 
   ⑴不愿上学。当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 
   ⑵嫉妒、盗窃行为。在同伴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自己也想拥有。有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要求买来玩具、故事书之类的,有些家长则无法满足小孩的要求,再加上没有对小孩的情绪和想法做一定的疏导,有些小孩就会想法设法去破坏别人的东西,或者直接就据为己有。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是主流,但是确实也给小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果中间没有做一些调整,长大以后对她的价值取向等等也会有所影响。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⑶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家长责难、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够合理的,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⑷自卑心理的产生。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但在攀比过程中,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⑸学习重点的偏离。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得到满足,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而是关注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花钱,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 
   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情的演变总是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说在小孩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没有注重这一块的引导,给他们一些良好的教育,就会给小孩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天小孩子一定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才肯去上学,明天要求去香港迪斯尼游玩,后天又有其他更多的要求,如此种种,家长势必无法长期地满足这些要求,而且给自己和小孩都带来很大的烦恼。 

   三、解决幼儿的攀比心理的对策 
   1.改变家长的消费观 
   消费观反映着人的健康心理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社会与家庭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儿童的消费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不良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辨别能力,因此,需要从改变家长观念做起。在家长论坛活动中,我一一举例孩子身上的攀比消费的现象,又举出小学生、中学生的品牌消费现象。这些攀比心理若得到父母错误的支持,会使孩子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虚荣心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我和家长共同分析了孩子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形成原因,共同商量改变这一现象的策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们也感觉到了高消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提倡适度消费,对于幼儿攀比消费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在选择玩具时要考虑玩具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为孩子购买衣服时要考虑衣服的实用价值,为孩子购买吃的东西时则要考虑营养价值等等。 
   2.转移攀比的支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我们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好习惯、好行为、动手能力、为班级做好事、帮助别人等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我了解到茜茜小朋友用自己的旧娃娃攀比邻居小朋友的芭比娃娃,也要妈妈买时,我就和她一起用纸巾给娃娃做了一条“纱裙”,又用漂亮的布料给娃娃设计了好几套可以拆换的衣服,茜茜剪衣服样板,妈妈再把衣服缝好。就这样茜茜再也没有提起要买芭比娃娃了。茜茜妈妈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3.扩展游戏的材料 
   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消费愿望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市场上幼儿价位颇高的游戏材料、消费广告良莠不齐,不断地刺激孩子的购买愿望,驱使孩子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我们仅仅有这方面的认识和忧虑是不够的,应该以自身的渲染力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并不是高价位的活动材料才是最好的,一些不起眼的废旧材料同样可以变成好玩、好用的东西。因此我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投放、运用到了孩子的活动中。如用食品袋、包装盒开“娃娃超市”的游戏;用各种废旧纸盒制作汽车、小动物住的房子;又如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布料做沙包、布棒;用可乐瓶做保龄球、酸奶瓶装上橡皮筋做“拉力器”等等。我们的孩子在参与收集、参与制作、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游戏材料会玩得更开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让幼儿攀比心理往积极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攀比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识字教学活动《小兔吃了笑哈哈》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