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
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个性的启蒙阶段。国外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幼儿生活、学习自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则会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杂乱无章,死气沉沉,以至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幼儿的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往往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喜爱的或被动地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处理、安排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的关系。慢慢地这种安排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少变化的行为方式,一般称之为习惯。由此可见,幼儿的习惯养成往往是靠成人的约束和安排。因此,面对无良好,行为习惯的农村孩子,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们较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奠定基础。
一、根据年龄特点,提出要求,目标恰当
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首要考虑的是自己提出来的要求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符合,是否在孩子的接受范围之内,是否适合本班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训练目标的制定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对各年龄段及不同的幼儿分别提出合理的要求。要讲究科学性,不能操之过急。这种目标既不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也不是通过努力无法实现的,要让孩子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追求欲、成功感、喜悦感,这样孩子才会乐意接受并自觉遵守,付诸行动。
二、因地制宜,创造机会,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坚持不懈,将其纳入自己保教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因农村孩子陋习较多,不花大量的时间来矫正,是不能形成好的习惯的。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反复训练以便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一定要作全程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矫正动作有困难、行为有反复的幼儿,并及时在班上给予表扬或批评,次次如此,天天如此,好习惯便会自觉形成,并会伴随其终身。
三、示范榜样,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幼儿园的孩子纯洁无瑕,他们一言一行都在效仿老师。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坚持做到“身正为范”。如要求幼儿要讲礼貌,教师首先要讲礼貌:早晨幼儿入园教师要逐个问好,拥抱每一个孩子;晚上幼儿离园,要逐个与幼儿说“再见”,与幼儿一一告别。强调孩子“不挑吃穿”,教师首先不能对幼儿园的饭菜评头论足,对每一次的餐点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给幼儿充分讲解其营养成分,激起幼儿足够的食欲;强调孩子要“关心他人”,老师首先要做到平等对待、热情关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病孩、体弱儿,更要嘘寒问暖,处处体现出教师的一颗爱心……另外,教师在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要时刻检查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时刻牢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成为典范、楷模。
其次,教师的示范作用还体现在对不同孩子的耐心说教、反复示范上。因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有差异,对部分接受能力差、劣习顽固的幼儿,教师绝不可气馁和放弃,必须严格要求,不达既定目标决不罢休。天长日久,必然会形成好的习惯。
只要我们幼教工作者有信心、有策略,科学辩证地面对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够改变农村陔子的种种陋习,让孩子在启蒙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手工材料
关键词:习惯
- 习惯培养: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2013/03/02
- 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计划 2013/02/22
- 浅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 2013/01/24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 2013/01/11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2013/01/09
-
暂无...